有人說,當下有許多農產品是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Granduser


流通環節

去年9月份回了一趟老家,家戶屋簷下堆的南瓜啊,冬瓜啊堆的跟小山似的!問種這麼多幹嘛,回答說餵豬。一想也是,地頭岸邊的種一粒種子下去,起碼能收上十幾個大南瓜,比較起來確實比用糧食或者紅薯餵豬划算多了。還有絲瓜啊,茄子啊,西紅柿啊等等,自己家吃不了的都餵了豬了。

你看超市裡的南瓜冬瓜便宜的時候也得1.5元,貴的時候2.98元。其他的菜狠不得五六塊了。可路途遙遠的沒農民去城市裡賣,也沒商人下鄉去收。


方登建


有人說,當下有許多農產品是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題主的這個問題在全國各地都普遍存在,就我們地方而言,許多農產品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問題就出在“產供銷”三個環節和全民誠信二字上。


首先說說“產”的問題。我們這裡雖然屬於山區,但是生態環境和水質較好,再加上立體的氣候條件,所以各種時鮮蔬菜和水果均很適合種植。

但由於傳統單一的種植模式,導致農戶無論是蔬菜還是水果,存在缺規劃、缺眼光、缺統籌等,還有就是農戶自己小打小鬧形不成產業和規模,雖然栽種出來的蔬菜和水果品質好,但是要麼產量小,在本地銷售不掉,運出去外地賣又不划算。

要麼就是不懂市場行情,人家種什麼自己種什麼,最後自己產品再好也賣不出去。


其次是“供”的問題。在農村有一種潛在規則:栽菜的菜民不賣菜,栽果的果農不賣果,換句話說就是賣菜賣果的幾乎都不栽菜栽果,他們就是連接農戶和市場的中間商,也叫商販。

就我們當地而言,商販每天輾轉於農田和市場,農產品不僅是市場說了算,而是商販們說了算。我曾經做過一個市場調查發現,商販去農田邊或者村子裡收購農產品,譬如市場上6塊多一公斤的番茄,他們給到農民的價格最多3塊一公斤或者更低,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收購價只能是零售價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然他們就得虧本。


還有一點是商販們收購農產品也有潛規則,要麼是本地商販壟斷,要麼是劃地域或農戶收購,其他商販即便給再高的價格,也插不進去或者農戶也不敢賣給你,怕沒有誠信,這次來了怕你下次或者長期不來。

還有就是商販們收購農產品一般都是先拉產品,等他們賣出去了再回來給農戶錢,這就明顯存在不公平,風險全部由農戶承擔,商販們穩賺不賠。


三就是“銷”的問題。由於各地缺乏大的市場調節運作,好多地方及銷售商都沒有能力建冷庫,銷售渠道單一,農村電商銷售又沒有經驗,所以即便再好的農產品都或多或少存在存儲難、保質難、運輸難問題。

再加上運輸成本高,農產品利潤薄,即便在我們這邊收購的是很便宜的時鮮產品,加上燃油費用、司機工資、維修開支等,拉到各大城市超市農產品價格已經翻了幾倍,市民也就難於承受了。

在這裡我就想起一個小故事,一次我們村的一個菜農去廣州走親戚,看到親戚買番茄,問多少錢一斤,親戚回答16塊一公斤,驚得菜農大呼,我種了一輩子番茄,最多的時候也就賣過6塊錢一公斤,低谷時候5毛錢一公斤都沒人要,全倒河裡或捂在田裡。


綜上所述,每次看到農村裡各種蔬菜、水果、畜禽產品等銷售不掉農民們愁苦的面容,再看看一些大城市超市裡天價的農產品,我不禁感慨,除了“產供銷”三個環節出問題外,是否和“誠信”二字有關?

除了金錢和價格外,我們每一個人是否守得住良心的底線,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誠信買賣,也許社會就會更和諧一點了,你說是嗎?


花腰妹


看到一篇報道,說廣西沙糖桔的,說目前銷售量不足三成,又一篇報道,說為什麼人們不願意去廣西收購沙糖桔,綜合來看,多方面問題導致農民賣不掉,市民高價吃的問題。

農民自身問題賣不掉

我以沙糖桔為例,有人說收購商去收購,農民談好價格,3.5元,來了個人說抬高五分錢,農民賣給價高者,毫無契約精神。傷了收購商的心,收購商不來,賣不掉正常。


又有人想等價格再高點栽賣,掛在樹上不採,賣不掉也正常,收購商收不到,又傷一批人的心。

供大於求賣不掉

像2018年的青花菜,我聽說江蘇響水一個縣,10萬畝西蘭花一個播期,一個品種種了10萬畝地,市場怎麼可能在幾天時間裡消化掉這麼多菜,況且還是一個東西。這也就是供大於求,農民賣不掉。這樣的情況多的是啊,陝西的甜瓜,幾乎同時上市二十幾萬畝,不說賣不賣的掉的問題,賣掉了價格也不太高,好在那個時候其它地方的瓜沒有上市,也是量大的問題。


市民高價吃

農民出手的價格低的很,但是市民確吃高價東西,這就流通環節層層剝皮的原因。收購商要賺,運輸過程要出運費和司機賺的錢,分銷商要賺錢,最終的銷售終端還要賺一次錢,每個環節加上30%的利潤,一塊錢收的,最終就要三四塊吃。畢竟中間這麼多人靠這些東西吃飯,最終都是老百姓買單。

這個東西無可厚非,也很容易理解,雁過撥毛,老祖宗早就把這事看透並總結了。想吃低價菜低價水果也可以,自己去產地買,比如說我們去雲南買芒果,6公斤,36塊錢,想快遞回來,說運費要接近50,想想太貴,揹回來的。我們在自己的城市吃到世界各地的東西,付出的費用比較合理,畢竟每個人都要吃飯,利潤得給人家。


就算再便宜的東西,經過層層拔毛,到我們手裡也是高價了。


農科小孫說


這個問題很現實,農戶直銷的產品是十分少的,只是在很小的範圍內銷售,城市建設規劃入城門檻提高了,以前可以入城有規定的地方銷售擺賣,現在城市的農貿市場已經是層層承包經營而農戶直接入城銷售城管執法人員會追你滿城跑,沒有固定的地方銷售,就是現在農戶的質量和產量保證,也會中間商力壓低價格和運輸物流成本,農戶賣不出去,而消費者又買不到優惠品質高端的農產品,主要環節在於中間商與物流運輸兩方面,戶到戶消售是十分重要又是困難的,主要解決問題物流運輸和中間商,城市規劃地方市場營銷


人之初159816128


我們拿蘋果來進行說明:

普通的蘋果產地收購價便宜的時候幾毛錢一斤,行情好一兩塊錢。但相比吃蘋果的人購買的價格,相差似乎都不大。那這個蘋果是如何賣到七八塊十幾塊一斤的?


如蘋果樹上收購價是0.5元/斤。水果販子在產地收購了30噸蘋果,並僱了一輛掛車,運輸距離為1000公里,運費為9000元(農產品走綠色通道,減免路橋費),加上收購產生的開支約3000元,合計每斤成本增加2毛,合計7毛每斤。


從收購蘋果到拉到地區性水果市場到分銷完成,中間產生了損耗,約8%,即6萬斤損耗8000斤。每斤增加成本1毛。合計8毛/斤。


算上水果市場攤位費、管理費等等,每斤增加1毛錢,合計9毛。


如果是當應季水果賣:老闆一斤賺5毛,以1.4元批發給周邊各類小型水果批發市場的老闆。


假如周邊水果市場離地區性水果市場200公里,一次拉水果2噸。運費合計800元。每斤增毛2毛。合計1.6元。


損耗6%,每斤增加1毛錢。合計1.7元。


算上店鋪、人工及其他成本,每計合計1毛錢,合計1.8元。然後以4元每斤的價格銷售。沒毛病。


如果按錯季水果賣,還要增加冷庫冷藏存儲費用,視時間長短、損耗多少,價格則會水漲船高。一斤蘋果賣到七八元很正常。


由於水果屬於生鮮,運輸保鮮保全比較困難。在網購的時候,要增加包裝費用。按五公斤為最小發貨量,一斤蘋果的包裝成本分攤下來約5毛左右,加上快遞的費用每斤約合1.5元。合計2元。要想營利,一斤蘋果最少也要賣到4元以上,否則高昂的推廣費用及人工成本,很可能不賺錢甚至虧本。


我曾經在河北往家裡發黃杏。樹上搞2元一斤。黃杏不能久放,發普通快遞寄到幾本全熟透壓壞了。最後發的是順豐生鮮。10公斤黃杏,加上包裝11.5公斤,首重20元/公斤,續重8元/500克,杏子本身40塊,運費就花了188元。合計每斤杏子11.4元,這可還什麼都算,要是開網店這麼幹,一斤杏子賣15-20也不算黑!


養龍蝦的小哥哥


我以前開大車拉過蔬菜 從山西應縣拉到廣州江南市場 大概算下 收購商到當地收購蔬菜 收購上來的僱人清理打包然後放入冷庫打冷 (好多蔬菜拉運之前得到冷庫打下冷不然運輸過程中就捂壞了)這是一筆開支 一四年從應縣到廣州運費是一萬八(綠通免過路費)這是一比開銷 到了市場以後進市場 一車三十三噸得給市場交一千多將近兩千的進場費(到現在也不明白 商戶不是租了攤位了嗎為啥還要進場費)然後檔口得租金是筆開銷 然後到二級批發商 三級批發上層層加加 最後到客戶手上翻幾倍價格屬於正常了


運城鹽湖區人


大家都說中轉環節多,錢被層層盤剝了。其實都沒說到點子上。主要就這幾個環節。

農民種,頭道販子收走和賣去批發市場,二道販子買去進自己水果蔬菜店或超市酒店等(其中量稍大的就去幹頭道販子的事情去了),第三道,直接已經是市民購買了。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多環節吧?

假設農民白送一噸哈密瓜給頭道販子,條件是把地裡這一噸哈密瓜自己拉走。頭道販子假設會要(不要的情況佔多數,價格高農民不會送,價格低時販子拉走賣不掉,都是由市場行情決定,也就是有沒有市民或其他終端,在這個時間買哈密瓜),

現在頭道販子拿去批發市場賣或直供終端,他有包裝費,打包裝人工費,拉去批發市場運費,進市場後還有檔口費或房租等。假設為二元每公斤(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夠的),且這中間任何環節不可出錯或發生之外,比如天氣,可能一場雨或雪就兩千塊錢沒了。就像幾天前的那次降溫一樣,這是最直接的方式了,假如他能賣到2.2元每公斤給終端客戶,他可以在二天時間內表面盈利400元???兩天時間,投資2000元,不出任何意外,都不能有損耗,表面盈利400,

進終端之後,比如哈密瓜專賣店賣3元每公斤,他得有損耗,得有房租,得有運費,得有人工水電等各種雜費,假設賣兩天(???)每天1000斤。

大約需費用與損耗400元(不一定夠)。表面盈利400元。兩天時間,投入2200元,不出意外情況,也是不如隨便打工。

這已經是最直接的方式了,最少的環節了。農民賠錢白送,頭道販子不如打工,哈密瓜專賣店不如轉讓給別的任何行業。

市民現在花7元錢買到了一個哈密瓜之後,發出感慨,聽說哪裡哪裡的哈密瓜都白送都沒人要,怎麼還賣這麼貴,吃不起啊!

為什麼會是這樣??????歡迎評論,轉發。



中國水果人


這個問題我最的資格回答了,因為我爸爸就是在農村種地、種田,每年都遇東西買不出去或買不上好的價格,其實有這這些幾點原因:

一、農產品賣不出去的原因

1、小面積種植

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沒有多少田地,其實是像我們江西上饒這邊,我和二姐都沒有分到田地,我們家有六口人用四口人的田地養活我們六口人,小時我們家都不夠吃。現在好多人外出務工了,就把別人的田地拿來種植就有一點剩下的,但是還是屬於小面積種植,也達不到被收購商收購的那個數量,所以只能自己拿到鎮裡集市去買。

2、種植都是一樣的

農村基本上每個季節種植就種植什麼農產品,比如到了種植白菜的季節,家家戶戶都是在種植白菜,等下成熟的季節大家都是有好多的白菜,所以大家不缺

3、供大於求

因為大家都是種植一樣的農產品,每年都是出現大家的可賣的農產品都是一樣的,就會造成農產品供大於求的滯銷的情況。

4、購買的人少

就像農村滯銷的農產品情況特別嚴重,農產品多但是要購買的人少了,好多人都在外面務工這部分需求就減少了,買的人少了當然會造成農產品賣不出去的局面。

二、城裡人吃不起的農產品的原因

農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城裡人吃不起農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購買渠道的限制

因為城裡買農產品基本上都是在菜場和超市購買的,購買渠道遭到壟斷當然價格就是受到限制,價格的高低就是菜場和超市所控制了,當然會造成農產品的價格受到控制。

2、外地的農產品

基本上菜場和超市的農村產品都是從外地運輸過來的,所以價格上當然會比較高,所以價格就會受到市場的波動和運輸環境的影響。

3、農產品不好收購

大家都知道我們農村大部分都沒有一個好的規劃,所以農村人口也是比較分散由於這個原因也讓收購農產品的困難和運輸成本比較高,這也是城裡人吃不到本地農產品的一個原因,也是影響農民賣不起,城裡人的吃不起的尷尬的一個現實的局面了。


相信隨著國家對新農村的建設,農民賣不出去和市民吃不起的局面會慢慢得到相應的改變,相信不久的將來農民種植的農產品買得出去也買得好的價格,市民也能吃得便宜和安全、新鮮的農產品就會到來了。


以後回答由於農村文武提供,歡迎分享、評論、轉發,也可以在評論留下你的覺得造成這個情況都有哪些的原因呢?


農村文武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農產品,市民能夠吃得起,農民也能多賺錢!

以前就聽過一句話:真正賺錢的從來不是生產者,而是介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搬運工。現在越發覺得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很多農村的農產品賣不出去,農民賣不上錢,而在城裡市民要買的農產品卻貴的接受不了?其實最大的一個問題就出現在中間商這個環節。農產品從農民的田地裡買只需要一分錢一斤,而經過中間商菜販子一倒手賣到城市裡,可能就要一塊錢一斤,甚至更多,不得不說這裡面的真是一本萬利的暴利!

結果到頭來農民還是沒有賺到錢,市民還是沒有享受到好處和優惠,所有的錢財全被中間商菜販子給賺走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因此解決中間商問題,最大限度的縮短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時間和距離,對於讓市民吃得起便宜又新鮮的蔬菜,對於讓農民多賣錢養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童童話三農


我以為有幾個原因

一、中間渠道費用高。比如,我們廣西北流荔枝去年滯銷,有的是運輸成本大。進入渠道費用高。

二、農產品豐產不豐收,有些是品質問題。再講我們北流荔枝滯銷,滯銷的是大路貨,俗稱質量不好的黑葉荔枝。而品質更好的桂味一點不滯銷。

三、農民種養缺少科學規劃,喜歡跟風。多數上滯銷是過度擴種,看見別人發財馬上跟上去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