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所以又称“百五节”,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又名“冷节”、“禁烟节”。寒食节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早358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后到唐宋时期逐渐与清明节合为一体,祭祀也逐渐演变成清明的一大习俗。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现在一般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据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地十九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曾经割股(大腿的肉)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为逼介子推露面,下令手下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于是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历史上,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但在众多文人诗词中,写寒食相关内容者众,而以《寒食》为题的诗词,并不多见,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应当是韩翃( hóng)的这首《寒食》,我们一起来读。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在群星璀璨的诗词江湖中并不耀眼,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上面这首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读到过。

更有趣的是这首诗本是韩翃写来批判讽刺当时官场腐败的,却因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这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诗的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重在写景,诗人立足高远,俯瞰全城。“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字境界全出”。此诗当此“飞”字也。一个“飞”字,蕴意深远。“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不说“落花”而说“飞花”,是明写花而暗写风;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而后世演变出的行酒助乐的诗词游戏“飞花令”之名,则由此诗句来。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后两句的解析,历来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全诗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显然那些大臣和唐德宗属于这类读者。

结合时代背景和诗文,更多的人认为后两句是对官场腐败、宦官得宠专权的讽刺。“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汉成帝时将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同时封为候,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当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唐代一个二流诗人,却因一首诗流传千古,开篇七个字就精妙绝伦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但是韩翃这首诗是写寒食节当天,而不是清明。所以应该是对当时权贵的讽刺了。

其实讽刺权贵也好,歌咏盛世也罢,不过是后人读者自己的臆测罢了。诗人当时的情感究竟是怎样,谁又能知道呢。不过如果能把一首讽刺诗写得如此含蓄,富于情韵,被天子赏识。韩翃当真是一个诗词高手了,这首诗也值得我们熟读精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