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3月26日,《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下發,輿論一片譁然。與此同時,增值稅下降帶來的傳統車企官方指導價的下降,甚至已經波及到了五菱寶駿這樣的平民品牌。一升一降之間,是否意味著,高速發展的新能源路線,即將遭遇第一波寒潮?

新能源汽車是否會遭遇寒潮?不妨開門見山,先說說筆者的答案:不會!

這種判斷並非空穴來風,用戶關心的核心,應當是產品本身的價值與實際成交價。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當中,任何處於前端的設計,最終對用戶所產生的影響,會經歷相當一個相當複雜的博弈過程——就像一個漏斗,無論是降稅,或是降補貼,對用戶的影響程度,經層層過濾,會被逐級減輕。

降稅,能多大程度惠及用戶?

從大眾、豐田等強勢合資品牌的官方降價邏輯可以看出,真正降價的是以銷量較低的各款車型頂配為主。至於其他車型的優惠空間?官方沒有給出說法,意味著用戶只能與經銷商之間再做博弈,也許有進一步下探的可能性,但僅限於“可能”。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而那些以二線豪華品牌為代表的全系大規模官降的品牌,他們目前在終端執行的優惠價格已遠遠低於官降後的官方指導價,此次官降真正能給終端帶來的進一步降幅,根據筆者走訪以及用戶數據反饋,可謂相當有限。品牌溢價能力的差距,通過“官降”一事,或許能窺見一斑。

筆者認為,在傳統的市場中,穩定的價格認知度已經形成。增值稅下降,更多地是為整個汽車產銷的環節降低負擔,給予主機廠和經銷商(尤其是終端已經大規模優惠的品牌)一定的喘息空間。至於官降的影響最終抵達終端用戶,那便是早已經過多層的過濾,僅留下“滄海一粟”,也不為過。

補貼退坡,新能源車賣出“天價”?

再談降補貼一事,對於終端用戶而言,上汽、廣汽、比亞迪等企業已經紛紛聲明,在6月25日前,過渡期新能源車型不漲價。這其中,企業的負擔究竟會有多重?筆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以廣汽GE3 530 和上汽榮威Ei5兩款已上市且NEDC續航高於400km的純電動車型為例(兩款車型的退坡額度,對於大部分NEDC續航超過400km的車型,基本大同小異)。過渡期與2019年最終補貼,預計退坡幅度如下表所示: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過渡階段,兩款車型的主機廠均承擔了這一補貼退坡的額度。筆者估算,通過增值稅下降,以及廠家取消現有的終端優惠(目前純電動車型在終端已有一定幅度的優惠,但較燃油車相對較少),大約能給一臺目前補貼後指導價15萬左右的車型,帶來1萬元左右的價格緩衝空間。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過渡期剩下的2.5-3萬元左右的退坡,是主機廠面臨的真正問題。那麼,主機廠真的掏出了等額的真金白銀,補貼這些車型麼?恐怕未必!

以上汽2018年財報為例,含合資車企的單車平均利潤在5000元左右,如果這部分補貼真正的是廠家所掏出的真金白銀,意味著每銷售一臺純電動車型,就要蠶食五至六臺車的利潤!以目前上汽乘用車月銷5000臺左右純電動車型數字進行估算,上汽乘用車整體銷量的一大部分,將會淪為“無用功”,這件事放在行業整體利潤率大幅縮水的2019年,更是無法接受的!

唯一可能的解釋,便是目前以上宣佈“保價”的車企,自身對於過渡期的補貼差異,處於成本基本可控階段。即使需要補貼一小部分的資金,至少通過保證銷量,實現規模化效應,依然有可預測的降低成本空間。

至於過渡期結束後,第二階的補貼降幅,筆者猜測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應對措施:

  • 部分車型在維持產品不變同時,官方指導價上漲1萬元左右,結合取消已有終端優惠幅度,用戶實際支付價約上漲1.5-2萬元;
  • 10-15萬車型基本維持原售價,但是續航控制在300km左右,例如名爵純電動EZS、吉利帝豪GSe等車型,本身電池成本相對可控,增加電池以獲取額外0.7萬元的補貼,得不償失(不排除GE3、Ei5等車型重新推出短續航版之類的策略);
  • 續航400km以上的車型,取消15萬以下的低配版本,甚至出現以吉利幾何A、廣汽Aion S為代表的全新車型,用產品其他方面的溢價支撐電池成本的開銷。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可以看出,足足7萬元左右的補貼降幅,經過這樣的漏斗機制消化,最終對用戶的影響,或許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也許會形成“15萬分水嶺”現象——15萬成為400km續航里程的分水嶺,用戶很難以低於15萬的價格購買到續航里程超400km的車型。但這件事,並沒有那麼可怕,對麼?

另外,插電混動車型受此次補貼退坡影響幅度較小,目前已有部分車型終端優惠幅度達到了今年退坡的2萬左右差額,且這一差額的絕對值較小,即使最終用戶成交價有所上調,幅度也會非常有限。今年過後,可以基本認為,插電混動車型的定價進入“完全市場化”階段。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誰是博弈的弱者?

筆者必須承認,這一對終端用戶產生影響的漏斗機制,也會有失靈的時候。不妨舉一些反例,來進行一番“自我反駁”——

最近,大量的自主品牌車型開始提出“搶先體驗價”理念,在官方指導價的基礎上,直降一萬的情況數見不鮮。例如榮威i6PLUS與比亞迪秦Pro,用戶的實際終端價僅為7萬元不到,用“低至冰點”形容確實不為過。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這是打破平衡之舉!降稅帶來的喘息空間,部分車企寧願咬牙直接釋放給終端用戶,同時還往往伴隨著優惠期限的信息,刺激用戶做出購買選擇。筆者認為真正過了優惠期限,迴歸原價的車型恐怕寥寥無幾!

在燃油車市場,自主品牌內部的可替代性,導致了又一輪“真刀真槍”價格比拼。顯然,這種比拼已經超出了良性競爭的範疇,整個供應鏈都在承受巨大的負荷,價格博弈已淪為“負和遊戲”!而這種“負和遊戲”會不會再逐步向上延伸至整個主流市場?可能性非常大!

話分兩頭,在另一面,也會有一些新能源車型,成為漲價的“重災區”。

在主流市場的視野之外,微型城市代步車將面臨巨大的定價壓力——續航不達250km與補貼徹底無緣,同時電池固定成本投入依舊較高,漲價在所難免!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另外,以小鵬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也宣佈接近20%的漲價,反映了部分造車新勢力在供應商管理、規模化效應等方面,依舊處於弱勢地位。而相反地,供應鏈實力較強的威馬,能給出最高漲幅1萬元的承諾,差距所在,一目瞭然!

補貼銳減又趕上降稅:新能源車市會遭遇寒潮嗎?

雖然新的補貼政策對於各方而言是公平的,但是,如果造車新勢力沒有完成產品高端化定位與品牌建設,為自己贏得溢價空間,或者沒有強大的供應商議價能力去壓縮成本,又或者沒有充裕的現金流過冬。那麼,補貼的退坡,對於這樣的造車新勢力,將會非常“不友好”。

增量依舊在新能源!

為何燃油車市場會陷入大規模的“負和遊戲”?經濟形勢壓力固然影響購車決策,但從產品本身而言,並不是車真的太貴了,而是市面上能打動用戶做出選擇的車型,越來越少,價格戰成為最糟糕但卻不得不採用的手段。換句話說,燃油車通過賣給原本預算更低的非目標用戶,來維持原有的銷量數字。

未來,隨著國六排放標準的階段性實施,在發動機研發層面,資金成本投入帶來的用戶可感知的產品價值提高,將會越來越有限。這將會是一個投入產出比更低的領域。即使用戶依然堅持燃油車路線,大部分車企也不會像馬自達一般,依然把研發的重點落在傳統的內燃機領域。這不是用戶的選擇問題,而是行業的選擇趨勢。

對於新能源車型,部分產品的劣勢,並非全行業的滑坡,因此補貼退坡帶來的更多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淘汰一批企業與車型,同時讓市場的需求更迴歸理性。

最終能給車市帶來增量的,依舊會是新能源車型。補貼每年都在退坡,但終端銷量增長速度遠高於行業平均值,意味著新的用戶需求被激發。而新能源帶給用戶的產品體驗,往往具有不可逆性。當用戶的選擇逐漸發生轉變,企業也樂於將全新的造型設計理念、智能化技術等,更多應用於一款新能源車型上。筆者大膽猜測,2019-2020年,也許有某幾款新能源車型,達到主流市場的銷量水平。這才是真正的增量所在!

這或許會是新能源行業的一場“小感冒”,但絕非直接給嬰兒“斷奶”。新能源車,已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巨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