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快餐背後的消費趨勢

這是一個從南昌開到深圳的快餐品牌

作為快餐扎堆的園區餐飲,小女當家最突出的亮點就是明檔現炒和突出(安心)食材。現炒快餐本身並不新奇,但是它做了兩個突破:

第一,把整個廚房製作區域開放出來。

這種家廚式的開放式模式,讓消費者端托盤選取食物時,能對手工操作過程一目瞭然,與所選餐品產生感官化連接。在加強品牌與消費者間交互式體驗的同時,也增強了食品安全背書。

我們一直說快餐堂食無體驗,事實上,如果真沒有體驗,那不如叫外賣(外賣的效率、速度正在越來越好);

第二,強調其食材的品質以及原生態。

中式快餐背后的消费趋势

其背景燈箱上寫著“好山好水,好食材”,電子屏幕上也滾動著他們所用的油、米、水等食材的品牌選取。從明檔的展示,到店內的自我宣傳,都在進一步加強消費者的信任感,也為品牌溢價能力(就快餐客單價而言)提供了一定空間。快餐的價格競爭是殘酷的,最好的辦法,是用新的手段,為消費者帶來價值,避免價格戰。

任何一種新生模式都有優化空間,而不足往往體現在細節。不足有三點:

第一,缺乏品類歸屬。

由於沒有突出品類,產生了幾個問題——沒有一條主品類線貫穿,使產品結構顯得多而雜亂(從產品上來看,各種風味都有,辣的居多);真實評價上,消費者對菜品的記憶點僅停留在重口味的詞彙上(大眾點評網可見,許多不滿的評價在“過鹹、過辣或過油”)。對於消費者,並沒有形成有效的產品記憶、產品搭配指引。

第二,現炒的落地效果。

在明檔,雖強調現炒,但現場可見部分餐品,是直接從袋裝食品中取出加工,降低了價值感;而廚師人數雖多(目測有15-20人),但操作規範性不強,有的忘了佩戴口罩,有的在聊天發呆,還有的處理雜物後不即時洗手繼續出餐。開放式廚房是把雙刃劍,雖然是做快餐,卻進行明檔現炒,這對運營管理提出了較大挑戰,如果做的不好反而會扣分。

中式快餐背后的消费趋势

第三,消費者的體驗 。

有人可能說,快餐還要講消費者體驗,會不會太難?在此說的體驗,是一些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實質性體驗。比如,盛裝餐品的明檔器皿沒有保溫(易涼),消費者拿到的餐盤沒有分隔檔(食物會串味,最後辣菜、非辣菜都成了一個口味),動線衝突等。

從高效率到合理等待、從用料不清到食材公開、從封閉操作到開放展示、從機器出品到手工呈現……當消費者不愁吃的時候,吃的理由就重要了。事實上快餐門店數量雖大,能取得消費者信任感的並不多,一份安全感和信任感,往往要靠行動來取得。

做改變,一定要研究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指向標就是品質,一份清晰可見的品質,它滿足的是消費者尚未得償的心理需求。

中式快餐背后的消费趋势

一些有規模的中式快餐連鎖品牌,不管是選材、中央工廠半成品製作、還是門店的二次加工流程,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標準。但是,現在的消費者對於“標準制式”快餐的熱情,越來越有限。從需求端來看,鹿鹿認為,產品價值將會成為消費者的下一步需求。

中餐的製作流程可達到90%(甚至是95%)的標準化拆解,唯獨最後的炒制無法被標準。這是中餐的獨特性,也是中餐的價值點,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相關。在品質的基礎上,現炒帶來了溢價,但它需要做到可視、可感、可信賴。

換言之,僅現炒價值不夠,要做有品質感的、可感知的現炒才更有價值。

當“快”的問題解決之後,新的問題就來了。

今天的年輕消費者,越來越貪心,快也重要,“儀式感”也重要,甚至,如果快的沒有質量,不快也罷。

以前供給不足,只要能飽腹就滿足了,現在供大於求,隨便吃個飯也希望是一次 “小確幸”雖然要簡單一點,但也是很滿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