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區馬曉輝“礦老闆”變農場主,拿起鏟子為扶貧開“藥方”

平桥区马晓辉“矿老板”变农场主,拿起铲子为扶贫开“药方”

平桥区马晓辉“矿老板”变农场主,拿起铲子为扶贫开“药方”
平桥区马晓辉“矿老板”变农场主,拿起铲子为扶贫开“药方”

春暖花開,信陽市平橋區邢集鎮羅樓村信育園種植專業合作社常是一派繁忙景象,今天的採訪地點就定在了這裡。和負責人馬曉輝約好在進村的岔路口碰面,遠遠地看到一個膚色黝黑、中等身材的中年漢子站在一輛佈滿塵土泥漿的越野車前,直覺告訴我們,這就是他了。

黑色的越野車通身上下糊滿了泥漿,幾乎看不出底色,只有前擋風玻璃處是乾淨的。馬曉輝有些不好意思的撓撓頭:“山裡條件差。我每天早晨雷打不動5點起床,開車到基地轉悠,看看藥材的生長情況,有沒有發生病蟲害。忙活一天也只能看幾個山頭,實在沒有時間洗車。”

眼前的馬曉輝穿著半舊的針織衫和薄棉外套,褲管和運動鞋上都是土,絲毫看不出這曾是一位身家數千萬的礦老闆。

回憶起前幾年礦老闆的日子,馬曉輝的最大感受是——“錢都不知道怎麼花”。然而,讓人費解的是,從2008年之後,他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轉型回鄉當藥農。

合作伙伴們笑他傻,鄉親們笑他痴。然而談起那次轉型,馬曉輝笑眯眯的雙眼裡閃爍著一絲農民的狡黠:“現在他們看到了,我這是有遠見!走,帶你們去山上看看。”

中藥能治貧困的“傷”

眼下,基地裡花椒長勢正旺,山坡上套種的皂角、蒼朮高低錯落,筆直的泡桐樹下,黃精苗正舒展葉芽、奮力生長。工人們三兩一組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伴隨著隆隆機聲播種下新的希望。

“我們用野生家種的辦法來栽蒼朮,三到四年為一個種植週期,每畝地能收穫2千斤‘鮮貨’,按10元/斤出售就是2萬元,效益遠遠高於傳統農業。”據馬曉輝介紹,合作社將“擴藥、興林、帶種植、強勞務”作為產業發展思路,流轉1500畝山林,種植蒼朮400畝,黃精100畝,花椒200畝,泡桐500畝,讓特色中藥材種植在邢集鎮精準扶貧中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有力武器。

回鄉創業曾遇“滑鐵盧”

1971年出生的馬曉輝在十幾歲時便外出打拼,臨走時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要開上汽車再回鄉”。靠開礦實現了目標,重回家鄉的馬曉輝卻發現家裡還是止步不前,心中五味雜陳。“羅樓是深山村,鄉親們得到的信息少,想致富卻沒有門路。我當時手裡有點閒錢,腦袋一熱,覺得利用現有資源開山、種樹、賺錢,就能改變現狀。”

山地種上了蒼朮,卻因為未掌握習性,馬曉輝一下子賠進去幾百萬。連一貫支持他的媳婦都勸說“不行就不幹了吧”,但馬曉輝卻不服輸:“幹,必須幹!決不能半途而廢!”

考察、看書、自己琢磨,缺技術他就四處取經,先把自己變成行家裡手。眼見馬曉輝整日“長”在藥材地裡,鄉親們也看出“他不是一時發神經,而是心中裝了事”,都自願跟著一塊幹。

“地裡無懶漢,只要幹就賺”,在馬曉輝的帶動下,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鬥志也如蒼朮苗一般破土而出、枝繁葉茂。

2015年合作社成立,中藥種植種類不斷增多,規模逐步擴大,僱傭本村及周邊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就近務工,年用工數達到2000人次,去年僅人工工資就開出了20餘萬元。

花椒地種出“扶貧良方”

熊莊村的王富全已經在合作社幹滿三年了,問他為啥來得勤,回答是“離家近,工資一天一百,一月一發,從不拖欠。”

“貧困戶高德全的兒子高寶,多年的單身漢,去年才娶上媳婦,媳婦的唐氏綜合症卻讓一家人更犯難。來合作社種花椒後,他踏實肯幹。像這樣的特困戶,幹完活中午還管頓飯。”

“劉長俊家裡三個孩子,把孩子養大、供他們上學是他閒不下來的最大動力。”

鄰里的困難,馬曉輝全都看在眼裡,鄉親們的信任,讓他一再流露出滿滿的幹勁,也促使他探索出另一條更長遠的扶貧路子——種花椒。

花椒投資少、見效快、收益穩定,是名副其實的“鐵桿莊稼”。“3年掛果,5-6年進入豐產期,結果期長達40年,畝產三四百斤不成問題。今年,合作社培育了足夠種400畝的花椒苗,準備免費分給羅樓的貧困戶種植,傳授技術、產品回收。”

“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同行業一流,必須拿良心來做藥。”馬曉輝的這句話擲地有聲。幾年的實踐,他比誰都明白,中藥材種植看著簡單,其實做起來很難,“種中藥材本身是個細活兒,拉扯小孩一樣。”

“心在山上呢。”說到這兒,馬曉輝又眯眼咧嘴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