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減負年,減負這樣減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對困擾基層的4類形式主義問題提出了整治措施——

問題1

黨性不純、政績觀錯位

基層減負年,減負這樣減

問題2

文山會海反彈回潮

基層減負年,減負這樣減

問題3

督查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

基層減負年,減負這樣減

問題4

幹部不敢擔當作為

基層減負年,減負這樣減

工作機制

1.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建立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

2.

由中央辦公廳牽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改革辦、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政協辦公廳等參加,負責統籌協調推進落實工作。

3.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一把手負總責,黨委辦公廳(室)負責協調推進落實。

4.加強政治巡視和政治督查,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對幹實事、作風好的先進典型及時總結推廣。


微言倡廉

莫讓基層所長成“會長”

很多地方基層各種會議太多,所長不僅要參加縣局會議還得參加鎮上的會議,簡直成了“會長”。這是一位基層所長的會議安排:週一,鎮政府招商引資工作會議;週二,空心村整治會議;週三,企業畝均稅收調查摸底會議;週四,美麗鄉村建設會議……

“現在正在開展‘大棚房’清理整頓,時間緊、任務重。但一通知開會,就得心急火燎地趕回去,耽誤了很多調查時間。有時候有緊急任務,一時半會兒趕不到會場,鎮領導的臉色就不好看。”基層這位所長很無奈,“其實有些會議的召開,並不是以自然資源工作為主體牽頭完成,僅僅是因為需要做好相關服務保障,沾了一點邊就得參加。”

基層很多工作確實需要“大家齊上陣”但也容易造成“一窩蜂”。對此,建議慎重開會、開重要的會,會前應該把工作思路考慮清楚,把各部門的權責釐清,按照工作推進的節點時序佈置好任務,讓各部門配合起來更加順暢,避免一場會開下來,大家一頭霧水,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此外,除了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基層所長還希望改進工作中“處處留痕”的做法。比如在空心村整治工作中,上級要求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其實只要政策講透徹,解開群眾心裡的疙瘩,群眾對工作是很支持的。但是,一說要拍照留痕,群眾反而有了抗拒心理,認為我們不是實打實的服務,而是應付差事。

(李寶財 山東省武城縣自然資源局)

謹防考核出現形式主義傾向

年度目標任務、專項督查巡查等考核在引導基層各部門工作重點、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一些無重點、多頻次、痕跡化的考核也滋生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風氣。筆者認為只有切實增強任務考核的科學性、創新性、實效性,基層才能找準工作重心、充滿幹事活力。

一方面,要突出考核重點,賦予重點工作較高的分值,削減細碎條目,讓基層工作更有方向。注重“質”的考核,減少“量”的堆砌;嚴禁給考察調研冠以督查巡查之名,助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良作風;減少突擊督查、檢查次數,變年中、年終考核為平時過程考核,減輕年終集中考核壓力。

另一方面,要統籌共性內容,活用差異指標,讓基層工作更具活力。各地資源稟賦不同,考核不能一概而論。以自然資源為例,各地的耕地、林業、水等資源都不相同,如果都設置同樣的考核內容,難免有失公允。找出共性內容,適當設置一些差異的指標,將有力增強基層工作的創造性。

此外,要剔除考核中形式主義的內容,改進考核的方式方法,善用第三方評估、群眾評價的方式對幹部、工作進行評判,增強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切實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紮實工作。

(唐猛 江蘇省建湖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嚴管厚愛”讓幹部敢擔當

自然資源系統基層幹部的負擔主要存在於三個方面:各級、各部門文件學習過多,各類檢查過於頻繁,出現問題後責任追究過重。筆者認為給基層減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推廣先進經驗,推行“無會周”制度。建議結合工作實際,每個月固定某一週為“無會周”,原則上不召開全系統性會議,不舉辦大型活動,系統內的主要領導任務為深入基層,解決日常基層留存下來的問題。

二是轉變“長假空”的文風。堅決壓縮會議材料篇幅,防止冗長空洞。改文風,難在創新表達,多下基層才有源頭活水,多接地氣才能求真務實。善於從群眾語言中汲取智慧和方法,讓群眾願意看、看得懂,才便於我們把自然資源政策宣講出去。

三是建立關愛、容錯、激勵機制。嚴格控制“一票否決”事項,不能動不動就簽訂“責任狀”,防止壓力層層傳導。基層少數幹部不願擔當、不敢擔當,說到底還是害怕出錯被問責。對此,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讓容錯、激勵與問責三者形成良性循環,同時還要健全和落實幹部培育、選拔、管理、使用機制,充分激發基層幹部想作為、敢作為的活力。

(賈寶軍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國土資源局)

“少發文多幹事”應該成為常態

基層減負年要求層層大幅度精簡文件,確保發給縣級以下的文件減少30%~50%,同時限定政策性文件原則上不超過10頁,地方各級、基層單位貫徹落實中央和上級文件,可結合實際制定務實管用的舉措,除有明確規定外,不再製定貫徹落實意見和實施細則。這無疑可以給基層留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來幹實事,而不用再耗費精力來制定各種不必要的落實文件。具體來講,就是要在削減發文數量的基礎上嚴控發文質量,讓“少發文多幹事”成為常態,但整體來看需要後續常態化監管來做保障。

其實,早在2018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關於加強行政規範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明確要求嚴控發文數量,凡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文件已作出明確規定的,現行文件已有部署且仍然適用的,不得重複發文;對內容相近、能歸併的儘量歸併,可發可不發、沒有實質性內容的一律不發,嚴禁照抄照搬照轉上級文件、以文件“落實”文件。從基層減負的角度來講,發文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根據上一級政策文件的定調定性,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管用的舉措,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質量水平。比如最近山東省臨沂市一份關於城鄉社區治理的分工方案在徵求意見時,直接將部門重點任務分工列成“清單”,一目瞭然。這種提要點、列清單的方式更有利於落實推進工作。

與此同時,還要科學制定並嚴格執行年度發文計劃,減少臨時性發文和配套類、分工類文件數量,並利用辦公系統大力推行電子公文,提高辦文效率。如湖南省常德市每年底由市委辦集中收集下一年度擬以市委名義發文的計劃,對各單位上報的發文計劃進行集中審核,對無明確依據和理由的一律不列入發文計劃。

當然,讓“少發文多幹事”成為一種常態,關鍵還在於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從行動上拿出硬措施。

(楊平 浙江省海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督查檢查請合併“同類項”

對基層的督查檢查名目繁多,而基層單位人少事多,為了應對層層加碼、重複扎堆的督查檢查,還能抽出多少精力和時間用於具體事務?

去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檢查要“嚴格控制總量,實行計劃管理”。但至今,各地很少相應出臺減負工作的文件,明確規定有關減負的具體舉措更是微乎其微。各種檢查仍接踵而至,稍微謹慎的單位實施“調研式”檢查。然而可以試想,作為下級單位,上級的“調研”,下一級為全面反映本單位的工作亮點,同時體現出對上級的尊重,怎麼著也得準備相關材料。對於不同的檢查,還會按照上級不同的部門擬定的調研重點制好目錄,將類似的材料重組裝訂成冊。

對此,建議各級政府統籌安排各類督查檢查,制定科學的檢查方案,真正實現《關於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中“同類事項可合併進行,涉及多部門的聯合組團下去,防止重複扎堆、層層加碼”的目標。

(周春山 江蘇省興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減負先從“痕跡”管理改起

現在一些部門安排工作,動輒實行“痕跡”管理,要求每天定時通過各類微信群以視頻、圖片、“美篇”等方式加以彙報展示。這也是典型的形式主義。

對上級工作部署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管理,以便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並及時研究解決,這原本無可厚非。可是許多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長期性的工作,更需要很多的基礎環節積累才能見到實際效果。如果各種痕跡化動態管理過多過濫,難免就會牽涉和消耗基層幹部許多精力,起不到應有的督促指導作用不說,還徒增他們的工作壓力和精神負擔。甚至有時不得不通過“擺拍”等手段,會同服務對象聯合“造假”來敷衍應付,不但基層幹部滿腹怨言,群眾也十分反感。

筆者認為,為基層幹部減負首先要從改變這種所謂的“痕跡”管理方式抓起,除了對一些重要敏感時段、特別關鍵環節的跟蹤管理外,應更加註重對工作實績的評價和最終結果的考核,讓廣大基層幹部從應對“痕跡”管理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和熱情投入實際工作中去。

(張延偉 河南省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