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唱念中的“四声”问题

中国的语言讲究四声,即“平、上、去、入”。那么北京话,是清朝满人统治中国以后,蹩脚汉语的派生物,形成了所谓新的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京音里,入声字并到别的声调里,消失不见了。

那么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和演唱戏曲的人来说,若想使我们的唱念达到好的水平,最佳状态,首先就要求我们对京剧,以及中国语言中的四声问题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我们不光要知道尖团字,上口字,还需要知道湖广音和中州韵。那么字音的四声更应该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课题。掌握四声有什么用呢,他的作用是使演唱者出口之字,不会出现倒字,口音等毛病,继而影响唱腔的优美。

浅谈京剧唱念中的“四声”问题

京剧《贵妃醉酒》

前一阵我看到一个教学视频,是一个专业男旦教《贵妃醉酒》的几句念白,他念的:“本宫杨玉环”“杨”本该发“阳平/”二声,这位念成了“阴平-”一声,本宫杨(yáng)玉环,念成“本宫秧(yāng)玉环”了。这里四声错了,不但字音错误,字也倒了,听后给人感觉极其别扭。

那么四声的调值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调值是什么?调值就是指音节(字)的曲直长短,高低升降的变化形式,这里指声调的读法,它们是这样的(京音四声):

阴平 (—):音节高发,保持平衡而没有变化,称之为:“高平调”,

阳平 (/ ):发声于中音上升至最高音止,称“高升调”,

上声 (∨):中下音降落至最低音节回升至超过中音音节,称“降升调”,

去声 (\ ):高音音节发声而后降落至最低音节,称“全降调”。

浅谈京剧唱念中的“四声”问题

京音四声调值图

京剧虽然发源于汉剧徽剧,但是是在北京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多后来的京剧大师,他们为了唱腔的优美动听,字音的四声是湖广音和京音混用的 ,即使程砚秋这样的字音里湖广音比较运用的多的大师,他的字音也有京音的加入。只是各位大师的唱腔念白,加入京音的多少不同罢了。

比如梅先生演《宇宙锋》反二黄的念白,“官人在哪里,官人在哪里”,这句若都用一样的四声处理就比较单调和不好听,梅先生“哪里”两个字,用湖广音和京音错落的念法,使这句念白即有变化,又别致好听。他是这样的念的:“官人在哪(nà)里(lǐ),官人在哪(ná)里(lì)”。

浅谈京剧唱念中的“四声”问题

京剧《宇宙锋》

还有《霸王别姬》“哎呀大王啊大王,只恐大事去矣”的大王啊大王,这里有两个大王,如果念成一样的声调,那么也不会好听,梅先生也处理成湖广音和京音混用搭配,念成:大(上口字dai)王(wáng,发音为京音第二声,阳平)啊大(上口字dai)王(wàng,发音为湖广音“旺”音,为京音第四声,去声),使字音错落有致,即有变化又悦耳动听。

当然,在演唱和念白时,不仅需要注意四声的变化,而且还要注意由于四声声调变化,而产生的必要的装饰音。这里一些装饰音常用来保证字的声调的准确和优美,或者一些情绪的宣泄和渲染。

浅谈京剧唱念中的“四声”问题

京剧《霸王别姬》

传统京剧因为主要讲究湖广音的发音吐字,所以,一些字用京音的四声衡量好像是倒字,但那不是倒字,原因就是京剧四声的这种湖光音京音互用的特点,当然老生的唱腔湖广音四声保留的比较多,这里有很多历史原因,有些大家比如言菊朋,他的行腔吐字基本全部是按照湖广音的四声来按腔的,以至于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字用湖广音按字唱出来显得既怪又别扭,但是,言派严格遵守湖广音的这种四声按字的方法也算是一种操守吧,当然,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是不同的,任何唱腔还应该是以它唱腔优美动听为最大前提,才是唱腔受人喜爱的关键,如果一味的食古不化,也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个也是得到很多人证实了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