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豐碑康西瓦

高原豐碑康西瓦

寫在前面

展開大比例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沿219國道(新藏線)蜿蜒而上,在皮山縣賽圖拉鎮三十里營房東南72公里處,人們很容易找到以居民地形式標示的地形點——康西瓦。

康西瓦,維吾爾語“有礦的地方”。崑崙山與喀喇崑崙山兩大山脈在此相擁,形成了新藏線上著名的康西瓦達坂。站在海拔4269米伸手接天的達坂向東南方向眺望,寂靜荒涼的山坡上有一座高聳的紀念碑,紀念碑所在地就是被高原官兵視為心靈家園和精神高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園。半個多世紀以來,107位中國軍人靜靜地安臥在冰峰雪嶺之間。他們排列成整齊的方陣,背靠祖國的大山,面向聳入雲霄的戰場,以永遠年輕的生命和無言的忠誠,守衛著祖國的邊疆。

遙祭康西瓦■丁增義

少年心事在天涯,縱馬崑崙未顧家。

鼙鼓驚催長戟舉,烽煙驟湧夕陽斜。

一川風雪侵霜鬢,幾縷戎裝洗素沙。

杯酒階前追舊事,故人泉下憶黃花。

“就讓他們在那裡安息吧”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軍隊在世界屋脊被迫展開了一場舉世矚目的自衛反擊作戰。在空氣稀薄、高寒缺氧、人類無法長期生存的極端環境中,參戰部隊以堅定的意志、果敢的行動,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地取得了全面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那場迅雷不及掩耳,秋風掃落葉般驟起、驟進、驟停的高強度、快節奏高原亮劍中,數百位中國軍人的生命在正值青春的花開時節、在翻卷的戰火和瀰漫的風雪中瞬間定格,永遠的18歲、永遠的20歲、永遠的年輕!

戰鬥結束後,出於道路極度險峻、運輸極端困難等因素考慮,西段方向一部分烈士被轉到山下的葉城縣烈士陵園。還有一部分烈士在當時的新疆軍區康西瓦前指附近安葬。它背靠巍峨崑崙,面向喀喇崑崙,腳下是終年流淌的喀拉喀什河,是高原自然環境相對較好的地方。

1965年5月,新疆軍地撥出專款,為烈士刻字銘志,將其命名為“康西瓦烈士陵園”。截至2019年4月,陵園共安葬烈士、因公犧牲和病故的革命軍人107名。

硝煙漸散,西線平安。康西瓦前指和部隊相繼撤銷或移防,長眠於此的烈士就成了康西瓦的“主人”。

由於康西瓦遠離內地、新藏線艱險難行、高海拔環境常人難以承受,烈士的親屬們很難到現地祭奠,唯有那發黃褪色的革命烈士證明書,承載著軍人為國捐軀的榮譽和親人無法釋懷的思念。

2000年8月,新疆軍區計劃將安葬在康西瓦的烈士遷移到山下葉城縣烈士陵園。邊防某團奉命派出一支小分隊前往康西瓦進行前期探查。在70餘公里的新藏線上,運輸車連續爆胎,最後又熄火“罷工”。官兵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小心翼翼地開啟一座烈士墓,隨即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三十多年過去了,烈士的遺體保存得極為完好,一切的一切如同發生在昨天。小分隊當即恢復烈士墓原貌,迅速向上級彙報情況。

此事在喀喇崑崙和新疆軍區各級機關引起高度重視和強烈反響。首長們說,烈士們離不開康西瓦,就讓他們在那裡安息吧。從此以後,再沒有人提烈士陵園搬遷的事情。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今天走高原,需要的不是邊防證,很可能是護照”

2003年8月,記者第一次深入喀喇崑崙採訪,在即將結束採訪返回北京的前夜,我們抱定必去必到的決心,在午夜時分走進烈士陵園。

祭奠英靈的真情之火,終於在夜色籠罩的康西瓦熊熊燃燒!

紀念碑前,為烈士祭奠的紙張在呼嘯的夜風中呈順時針方向盤旋上升、盡情燃燒。火光照亮了我們流淚的臉龐,溫暖著我們激動的身心。祭奠結束,肆虐的狂風停歇,滿地的火星靜靜合上了眼睛。當最後一個火星熄滅,我們再一次向著紀念碑敬了一個軍禮,一步一回頭,緩緩走出烈士陵園。

回到北京,經過長時間的反覆醞釀,《康西瓦,忠誠無聲》的長文在報刊和網絡上相繼刊載,一時間引發強烈反響。一位參加自衛反擊作戰老兵的留言:“40年了,終於有人寫了。”

網絡檢索“康西瓦”的熱度驟然劇增,以往只有寥寥信息的地質學研究斷裂帶,如今有數十萬條有關康西瓦烈士陵園的內容鏈接。

有網友感慨:銘記犧牲烈士、感謝邊防軍人。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今天走高原,需要的不是邊防證,很可能是護照!

不少自駕和探險的朋友,在祭掃康西瓦烈士陵園後,又專程到神仙灣、空喀山口、水上中隊等一線哨所慰問邊防官兵,實地感受高原戍邊的艱苦與榮光。

遠在廣東的某經濟開發區眾多企業家表達了出資整修烈士陵園的意願。2007年5月,新疆軍區撥出專款,組織高原施工和守防部隊,對康西瓦烈士陵園進行全面整修,並將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康西瓦,結束了40年的沉寂,以英雄的氣概、整齊的方陣、無聲的忠誠,向世人展示了雪域邊關人與山的豐碑。

“喀喇崑崙不能沒有中國軍人”

有國就有防,有防就得守。

作為共和國版圖的一個點、鋼鐵長城的一塊磚,哨所雖小意義重大。在邊防哨所,每一名軍人都是國家形象和利益的代表,每一次巡邏都是守邊固土堅定意志與實際行動的體現。腳下是國境線,身後是康西瓦,縱有千難萬險、千辛萬苦,對邊防軍人的要求就是一個字:守!

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官兵來到“生命禁區”戍邊守防。高原遇險,官兵們常用“差一點進了康西瓦”形容情況的危急。上山的軍人,不論職級多高,不論來自哪個方向,都要去陵園看望烈士,為他們點支菸、敬杯酒。與康西瓦為鄰的三十里營房駐軍各單位領導,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到康西瓦祭奠烈士,下山前到康西瓦向烈士話別。這已經成為幾十年來在特定的環境、特殊的任務中自發形成並相傳延續、人人恪守的不成文規矩。

當年的三十里營房兵站站長,是一位與康西瓦有著血脈情緣的人。小時候,他就聽父輩講,叔叔蔡天文是自衛反擊作戰的烈士,安葬在遙遠的喀喇崑崙。隨著長輩們帶著牽掛和遺憾相繼離世,尋找叔叔安息地的夙願就落到他的肩上。他從內地入伍來到新疆,隨著工作崗位的不斷變換,一步又一步向喀喇崑崙靠近。當他被任命為三十里營房兵站站長,履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康西瓦祭奠烈士。走進陵園,他頓時淚流滿面:第一排的一座墓碑上清晰地印刻著幾行醒目的文字“蔡天文,7975部隊副班長,甘肅武威人,1962年10月犧牲”。

葉爾登巴依爾·紅爾是河尾灘邊防連的一名蒙古族戰士,戰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巴依爾。在海拔5400多米的喀拉喀什河之源,不善言辭但做事紮實的巴依爾是戰友們眼裡的高原駿馬。全副武裝、風雪無阻、抵邊到位的邊防巡邏,巴依爾每次都揹負最重的裝具;翻越地勢險峻的“絕望坡”,他每次都往返數次接應戰友。最令大家難忘、感動和驚愕的是,當飢餓的孤狼頻頻“造訪”、危及哨兵安全之時,巴依爾居然不聲不響地走向風雪,在海拔5000多米的抵邊地帶,赤手空拳狂追數公里,落荒而逃的餓狼從此再不敢接近哨位。長期的超高海拔環境和超負荷拼搏,年輕的巴依爾終於倒在了風雪瀰漫的邊防線上,一顆“勇敢的心”停止了跳動。

巴依爾的父母千里迢迢來到部隊,反覆追問著一句話:孩子的黨費交齊了沒有?漢語都講不成句的父親用顫抖的雙手,將兒子犧牲當月的黨費鄭重地交給團領導。巴伊爾加入了康西瓦那永遠年輕的方陣,父母帶走的只是一張革命軍人因公犧牲證明書。

談及巴依爾,時任連長於少林流著眼淚說:“太可惜、太悲痛。巴依爾作為河尾灘連隊守防以來犧牲的第一位邊防軍人,永遠激勵我們繼續前進。喀喇崑崙不能沒有中國軍人。如果我們犧牲了,就埋在康西瓦,與那一百多位烈士一道,繼續守衛祖國邊疆。”

“5407米是我人生的頂峰,我用行動證明了一切”

“我乃河尾灘邊防連第一屆守防戰士,2011年來此。雖營房未建條件艱苦,但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使命無上光榮。在這即將退伍的日子裡,特此前來向神聖而偉大的連隊告別。5407米(記者注:帳篷營地高度)是我人生的頂峰,我用行動證明了一切。今生來此無怨無悔,為祖國獻上我忠誠的心……”

這是記者在河尾灘老營房斷壁殘垣上意外發現的士兵心語。那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士兵,如今已回到幸福家園,成為茫茫人海的一朵小小浪花。他在海拔5400多米的高度寫下的這段文字,折射的是邊防軍人紮根雪域高原、守衛祖國邊疆的英雄氣概與鐵血情懷。

艱苦彰顯本色,困難鑄就英雄。無論是硝煙烈火的練兵場,還是雪域高原的邊防線,軍人的職業註定與艱苦為伴。忠誠無聲的康西瓦,以其“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精神特質,在生物學家劃定的“生命禁區”裡,助推了以“熱愛邊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為核心的“喀喇崑崙精神”的孕育和發揚,激勵著邊防軍人以“身居特殊位置、肩負特殊使命、感受特殊關懷、爭做特殊貢獻”的家國情懷,在雪域高原忠實履行神聖職責。

陵園的寂靜,緣於邊境的安寧。

康西瓦,精神的高地,忠誠的豐碑!

今日康西瓦,砥礪高原勁旅的演兵場

實力,是正義的後盾、和平的保證。

硝煙漸散,使命在前。

國家的領土主權在哪裡,軍隊礪兵鑄劍的步伐就在哪裡。隨著軍事訓練向縱深發展,康西瓦因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成為高原訓練的演兵場,4300米的海拔成為高原官兵能力檢驗的起始點。

或許還有人記得世紀之交鐵騎闖高原的驚險。為檢驗機械化部隊高原遂行任務的能力,某裝甲團受領了試驗任務。新藏線上,老式坦克噴吐著黑煙,履帶碾過冰雪覆蓋的達坂。險峻的道路、強烈的高原反應、故障不斷的裝備,使車隊日行不過百餘公里。小分隊抵達康西瓦時,人員和裝備已經支撐到了極限。

上山倍感環境險,上山方知練兵難。適應高原、熟悉高原是遂行作戰任務的基本前提。在實戰化訓練的大潮中,康西瓦由當年的季節性訓練場轉變為常態化訓練基地,一支支部隊在此接受貼近實戰的嚴格檢驗,茫茫雪域高原已經成為培育戰鬥精神、砥礪高原勁旅的大舞臺。

南疆軍區工兵團,與康西瓦有著特殊情感。部隊在任務極為艱鉅、條件極端惡劣、時間極為緊迫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創造了我軍高海拔地區工程保障的感人業績。中央軍委給雪山深處艱苦拼搏的工兵團記集體一等功。崇高殊榮的背後,是多大的困難、多大的奉獻!

長期駐守邊疆的某機械化步兵師地處南疆,一條新藏線將戈壁大漠中的戰術訓練場與數百公里外的康西瓦訓練基地緊緊相連。晨曦時分,戰鬥的號角催醒了沉睡的高原,實彈戰術演練在康西瓦那巍巍雪山間拉開大幕。指揮員精準指揮部隊行動,自行火炮武器系統從前沿一直打到縱深,破障分隊在火力掩護下快速前出,為攻擊部隊開闢出勝利的通途,新型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從多個方向快速突進,步坦協同勢不可擋地將“敵”防禦體系割成碎片……

標題書法:連俊義

結束語

2015年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和2017年7月30日的朱日和訓練基地,對於高原軍人,是有著特殊意義、特別榮光的歷史時刻:當年與他們共同堅守“生命禁區”的邊防團長,如今的共和國將軍,率領由“高原勁旅”官兵駕馭的國產新型自行火炮武器系統方隊,帶著“進藏先遣連”崇高的理想、康西瓦無聲的忠誠,帶著衛國戍邊的風雪、實戰化訓練的硝煙,威武雄壯地接受最高統帥和全國人民的檢閱。

康西瓦沸騰了,喀喇崑崙沸騰了,雪域高原沸騰了。從邊防哨所到駐訓部隊,從堅守戰位的高原戰士,到榮歸故里的崑崙老兵,無數人心潮澎湃、熱淚縱橫。在這輝煌的時刻,流血犧牲拼搏奉獻的價值倍增,高原戍邊的每一片雪花,礪兵鑄劍的每一縷硝煙,都化為自豪與溫暖。

忠誠無聲的康西瓦,因自衛反擊而守望高原,因戍邊守防而激勵高原,因礪兵鑄劍而揚威高原,他見證了半個多世紀邊防軍人在“生命禁區”書寫的忠誠,激勵著改革大潮洗禮的人民軍隊闊步向前!

信仰,是一種力量;堅守,是一份光榮;前進,是一種責任!

高原豐碑康西瓦

康西瓦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在雪域高原巍然聳立。石磊 攝

高原豐碑康西瓦

英烈精神激勵著高原官兵守好祖國的每一寸領土。吳蘇琳 攝

高原豐碑康西瓦

任務部隊在康西瓦訓練基地開展實戰化訓練。吳蘇琳 攝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