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我國古代,不管哪個朝代多麼的鼎盛繁榮,當它走衰落的時候,總會暴動或者叛亂。繁唐朝也是逃不過這樣的命運,唐朝末期也陷入了各方勢力混戰的階段,國家由此分崩離析。從此,中國歷史便陷入了分裂時期,也就是“五代十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十國大多處於我國南方,南方自古以來人煙稀少,但是,較為安定。雖然,十國政權彼此獨立,但沒有爆發太大的衝突,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方處於一種空前的平穩安定。不過,北方卻呈現出一種與南方截然不同的格局。我國古代所稱的北方,和我們現在所指的北方是有區別的,古代中國的北方也就是我們電視劇中提到的中原。中原擁有著肥沃富饒的資源,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正因如此,短短的五十三年之中,更替了五個朝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五代。

五個朝代中,每個朝代的開國君主都是武將出身,他們精於戰爭,卻沒有多少治國的才能,在這些君主中,有一個皇帝卻很優秀,他就是周世宗柴榮。

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稱讚柴榮:“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柴榮的政績被後人認可,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他和前面四代國君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柴榮十五歲參軍,二十四歲拜將,三十三歲稱帝。雖然,他執政僅僅只有五年時間,不過卻做出了許多驚人的政舉,他還修訂和完善刑律和曆法等等。當年有檀越銷融銅錢以鑄佛的風氣,周世宗反其道而行,即下令毀滅天下銅製佛像,要銷燬佛像以鑄造銅錢。世宗限定民眾於五十日內繳納,官府收購。只要家藏五斤以上的銅佛而不繳納,則判死刑,一時天下佛像幾滅。

官員議論紛紛,周世宗卻說:“你各位不要對我毀去佛像這件事有疑慮。佛啊,是以善道度化世人的,如果有心向善,就是供奉佛了,那銅像豈是所謂的佛呢?而且我聽說過,佛為了利益他人,就算是頭顱、眼睛都可以佈施給別人。如果朕的身體可用來救濟民眾,我也在所不惜啊。”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柴榮非常有治國之才,當後周極盛時,他率領軍隊收復了許多的領土,大有一統天下的勢頭,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時卻突患惡疾病逝了,後周的重擔落在了大將趙匡胤的身上,正因如此,歷史出現一個轉折點。趙匡胤深受柴榮信任的大將,柴榮臨死前將禁軍託付給趙匡胤管理,可見柴榮對其信任之深。他希望趙匡胤能夠好好輔佐自己的兒子管理好後周,這不就是白帝城劉備託孤的翻版嗎!不過,卻沒想到自己信任的大將卻有了二心,第二年就發動兵變,自己披上了龍袍,建立的宋朝!

趙匡胤辜負了柴榮的信任,但他身上多少有點仁義之氣的。一般兵變篡位的皇帝在穩固自己位置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大將都拔除,不過,趙匡胤的做法和其他的皇帝比起來卻顯得仁慈了許多。他沒有處死這些給他構成威脅的人,對後周遺留下來的皇室成員都給予了優待,對跟隨自己征戰的大將們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讓他們都回去安度晚年了!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杯酒釋兵權”主要依據是北宋中期以來的一些史籍的有關記載。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丁謂的《丁晉公談錄》(以下簡稱《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以下簡稱《筆錄》)。《談錄》記述了趙匡胤與趙普關於此事的一段對話。書中記載,趙普對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皆不可令主兵”。趙匡胤聽後不以為然,認為石、王這兩位老將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決不會反對自己。趙普則進一步做工作,說石、王這兩位老將缺乏統帥才能,日後肯定製伏不了部下,後果將不堪設想。趙普終於說服了宋太祖,罷了兩人的兵權。《筆錄》則更明確地記述道: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於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舊相樂”,最後讓他們“自擇善地,各守外藩,勿議除替”。事隔半個世紀,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以下簡稱《紀聞》)中,對此事的記載則更為詳細。書中記載,在宴會的第二天,趙匡胤的部將個個心領神會,“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認為自己的皇位是兵變而得來的,因此,趙匡胤很懼怕有朝一日被自己的大將篡位。他在治國方面他就採取了“重文輕武”的做法,這樣即使武將們有謀篡之心,但手中沒有一定的兵權支持。趙匡胤是精於治國的皇帝,他主張大力發展生產,並且在他“重文輕武”的政策下,也湧現了許多的治國人才幫助他共同將大宋發展起來。因此趙匡胤時期除了戰鬥力略弱以外,國家整體還是非常繁榮的。所以,在宋朝歷史上趙匡胤是一個深受愛戴的皇帝。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剝奪中央及各地節度使的兵權;然後,派文臣到地方任職,剝奪節度使的行政權;再次,派專人任轉運使,剝奪節度使的財權。這樣就初步解決了自唐後期以來的武人專橫,藩鎮割據的問題。進而對武將實行種種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時人曾這樣描述它的消極作用“而又移換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軍員仕伍未及識,吏民士俗未及諳,已復去矣”(張方平語),其結果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矯枉過正的結果是以後發展成為可笑的“恐武人症”。

這種做法看似非常安全,很好的穩固了大宋朝的政權,但是,削弱了北宋的戰鬥力。以至於趙光義繼位之後,率領大軍想要消滅契丹人,結果是自己騎著驢逃了回來。使得大宋顏面盡失,還在外族人面前徹底暴露了大宋的缺陷,軍隊戰鬥力薄弱。因此,在當時的外族,像遼那樣的大國,還是西夏那樣的小國,在北宋的交戰中都會獲勝。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北宋開國之初,由於功臣宿將的存在,重文輕武政策的消極作用尚不明顯。對兵力較弱的南方諸國,包括北漢,還能取得軍事勝利。但在宋初的對遼作戰中,就顯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戰前對將領賜陣圖,不信任他們。所謂“權任輕而法制密”,使他們“不能奮於一戰”。對於他們進行限制、牽制,最終導致高粱河、雙歧溝戰役的失敗。在這樣的政權下,這樣的氛圍下,名將輩出確實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將也確實是鳳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楊業,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雖被譽為宋初名將第一,也不過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瑋,在丁謂的排擠下,只能默默無聞地死去;狄青雖功勳卓著,位至樞密,但由於出身武將,最終也只能是外調;最冤莫過於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死,“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北宋建國之初,趙匡胤就在太廟立了一塊石碑,刻上了自己對周世宗的誓詞。新皇帝必須要去祭拜這塊石碑的,石碑上所刻的誓詞,也只有皇帝們才知道。誓詞的內容,根據史料記載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對於柴氏的後裔,趙氏子孫必須要善待,即使是他們犯了什麼彌天大罪,也必須要讓他們帶著尊嚴地死去,不得進行侮辱,並且不得連累族內其他人。

第二、對於文人士大夫以及敢於諫言者都必須善待,不得殘害。

第三、趙氏子孫都必須要謹遵上述兩條,不得違背。

北宋如何取代後周?杯酒釋兵權之後,柴榮的後人如何?

從誓詞內容可以看出,宋朝皇帝對於柴氏後裔優待寬恕的原因了,還有就是宋朝在軍事發展上顯得力不從心,但在經濟文化上能夠繁榮發展的原因。好了,我是藍醉兒,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祝你們天天有個好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