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986年6月的一天,黃昏之時,在晉北之地的殘陽夕照下,暮雲更顯寂寥。這時,夕陽餘暉灑向了朔州的一處戰場。在這裡,一位北宋的將軍無心於這醉人的夕陽。一番激戰後,他帶著殘兵來到了名叫陳家谷的地方。當他滿懷欣喜來到這裡時,卻發現早前約好的援兵無一人到來。無奈與悲壯湧上心頭,而他只能仰天長嘯。

此時,敵軍已越來越近。突圍無望的他只得發起最後的衝鋒,在敵陣中他手刃數十百人。但因寡不敵眾、負傷甚多,這位將軍最終落馬被俘。敵軍首領親自來勸降,這幕熟悉的場景一如昨日。七年前,太原城裡,他就是這樣歸降現在所效命的趙宋一朝。可這一次,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道義。三日之後,宋太宗接到了雲州觀察使絕食而死的消息。

此役之後,為了紀念這位名將及其後人,民間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楊家將》,而他便是那楊令公的原型——楊業。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楊業影視劇形象

一、弱冠成名,號為"無敵"

楊業,幷州太原人,初名重貴。後來在小說、戲文的演繹下,又有了楊繼業、楊令公等稱呼。年少時期的楊業不喜歡讀書,但非常喜歡騎馬射箭,尚義任俠。所以每次打獵,他獲得的獵物總是比別人多很多。年少的他立志成為將軍,在一次的打獵中他曾對別人說:將來他領兵打仗的話,也要像鷹和犬追逐野兔、野雞一樣。其勇猛與果敢 ,由此可見一斑。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楊業影視劇形象

公元923年,楊業出身官宦世家,其父為後漢麟州刺史。因為這層關係,他在年僅20的時候就開始效力於劉崇。唐朝滅亡之後,各地的藩鎮都紛紛自立為王,於是上演了一幕幕"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權爭奪戰,這便是五代十國。

公元951年,後周皇帝郭威滅了後漢。同年,劉崇建立了北漢。政權並立,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弱冠之年便開始追隨劉崇的楊業,自然成為了北漢的得力戰將。此時的他如年少時的豪言壯語一樣: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並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楊業驍勇善戰、屢立戰功,不斷的勝利也讓國人為他冠以"無敵"之名。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五代十國後期地圖

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後周內部悄然發生了變化。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了後周政權,建立北宋。建國之後,宋太祖繼續後周的事業——平定天下。在"先南後北"的政策指導下,北宋率先平定南方,爾後集中力量對付北漢。但早期的討伐北漢的戰役連連失利,直到979年,宋太宗決定再次發兵征討。

基於歷次的失敗,趙宋為這一次討伐北漢做足了準備。基於之前的經驗,北宋認為之所以屢戰屢敗,是因為北漢有遼國的支援。於是這一次,宋軍決定好好的打擊援軍。當年三月,遼軍行至白馬嶺,與宋軍隔河形成了對峙的局勢。遼軍認為局勢有利,搶先渡河,不料卻遭到宋軍的突然襲擊,大敗而去。宋朝趁勢展開進攻,先後攻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後,直逼太原。在無外援陷入重圍的情況下,劉繼源只好投降。這時候的楊業還奮戰在前線,"殺傷宋師甚眾"。但此時的北漢已亡,在劉繼源的勸說之下,他只好投降宋廷。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二、不負所托,雁門破敵

楊業招降後,宋太宗很高興,認為自己得到了一名"老於邊事"的悍將。當時還在前線的時候,楊業便被授予了右令軍衛大將軍。還朝後,宋太宗又授予其鄭州防禦使。一個降將能得到如此待遇,足可見楊業自身過人的能力。當然,這也與北宋缺少駐防北境的將領不無關係。

宋太宗果然沒有看錯眼。980年,即楊業歸降之後的第二年,遼國進攻雁門。此時駐防的是代州刺史楊業和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這一仗可謂是精彩絕倫:楊業當時率麾下數百騎兵抄小路,與雁門關守軍兩面夾擊。此役遼軍大敗,遼國駙馬蕭咄李被斬殺於遼軍陣中。經此一役,遼軍看到楊業的旗幟便引兵撤離。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雁門關

這一仗楊業立了大功,並升任為領雲州觀察使。但他的軍功卻引起很多人的不滿,以至於戍邊的主將多有上書告發其短處。不過宋太宗對此毫不在意,幾乎所有奏摺都被他封存交給了楊業。雁門一役後第6年,潘、楊二人再一次合作。但這一次潘、楊二人沒能重現雁門一役的肝膽相照,楊業也因此抱憾而終。

三、北伐撤軍,提議遭拒

986年正月,宋朝厲兵秣馬,兵分三路決定伐遼。東路歸曹彬指揮,中路歸田重進指揮,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曹彬不愧是名將,一路勢如破竹。其它兩路宋軍也攻克多地,形勢一片大好。就在此時,危機顯露。

當時曹彬部一路攻城略地,但速度明顯過快,後勤運輸跟不上。當得知佔領涿州之後,宋太宗卻大驚失色。果不其然,曹彬部隊的糧道很快被切斷。不得已,他只能撤退。這一撤退,打亂了原先定好的計劃。宋太宗命令曹彬不要前進,應與米信匯合。但部下聽說其它兩路軍連連勝利,為了爭功,紛紛要求出戰。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雍熙北伐示意圖

就在曹彬的部下重回涿州的時候,遼聖宗親赴前線督戰。在當年4月的岐溝關一戰中,宋軍遭到遼軍突襲,幾番交戰後宋軍的糧草很快消耗殆盡。見勢不妙,曹彬引兵退卻,在之後的渡河過程中死傷慘重。東路軍的潰敗,直接連累了其他兩路部隊的攻勢,以至於前期的優勢轉瞬即逝。既然敗跡已定,那剩下的只能是如何讓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和軍隊撤退的問題了。

如此大規模的撤離,是很需要技術。為此,楊業提出了一條建議:雲州的百姓應該最先撤退,然後宋軍攻打應州,讓雲州至朔州一帶的百姓從東南石碣谷撤離。與此同時將精兵埋伏在谷中央,派弓箭手守住谷口,以保證百姓安全撤離。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楊業的撤退方案

但是這一建議馬上遭到了監軍王侁的否決。按照他的意見,應該是出了雁門關之後,與遼軍決戰,同時汙衊楊業貪生怕死。楊業表示自己並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因為這一去必然會失敗。

誰知這時候王侁發了狠話:"你不是號稱"無敵"嗎?今停軍不前莫非有異心?"話說到這個份上,楊業再多爭辯也無用。於是他只好表明自己"當為諸公先"的必死決心。

臨走前,楊業自知此次有去無回。但為了給部下存留一絲絲希望,他還是在臨走前與潘美約好在陳家谷埋好伏兵。待自己領兵撤退到此地時,從兩面夾擊遼軍。在臨陣出兵的時候,這員久經沙場的老將留下了無奈的熱淚。即便這般,楊業依舊帶著自己的部下走進那道山谷中。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四、慷慨上陣,悲壯離世

就這樣於986年6月的一天,陳家谷戰役爆發。當天上午10時左右,王侁聽聞楊業在追擊遼軍,便認為他已經獲勝,於是下令追擊。但孰能料到,這是遼軍主將耶律斜佯裝敗退的計謀。由於王侁是監軍,潘美也只能服從。當他得知楊業身處險境時,卻又立馬領兵撤離。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可是,還在領兵浴血奮戰的楊業無從知曉這一切。戰至傍晚,楊業終於到了谷口。本以為能率領所剩百餘部下脫險的他,看到卻是空無一人的谷口。彼時的楊業心中或憂憤、或無奈亦或更多是愧對於自己無謂犧牲的部下。在數百年過後,我們已經無從得知楊業的心境究竟如何。但我們知道的是,楊業率及其他所剩的部下沒有選擇投降;而是發起了最後一次衝鋒,慷慨赴死。在遼軍的包圍中,楊業廝殺多時。終因戰馬受了重傷,漸漸獨木難支。遼將見此向他射了一箭,楊業應聲落馬被遼軍俘獲。此時的他身中數十刀,放眼整個戰場宋軍僅餘楊業一人,就連他的兒子楊延玉也不幸陣亡。

楊業:年少得志人稱“無敵”,最後一役自知有去無回依舊慷慨上陣

遼國俘獲了楊業,自然是異常興奮,於是耶律斜軫來勸降。楊業卻說了這樣一番話:"宋朝皇帝待我不薄,我要以討賊保衛邊疆來報答皇恩,哪知被奸人所害,導致慘敗,哪還有面目活在世上呢?"。三日後,一代名將絕食而亡。宋太宗聽聞後震驚不已,他立馬將潘美削秩三等,王侁、劉文裕削去官籍發配地方。同時,追贈楊業為檢校太尉、大同節度使。

楊業的最後一役是如此的悲壯,但他的故事卻被後人所傳頌。他知恩圖報、報效國家的那種決心卻與日月齊光。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無數這樣的人在努力著。中國也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而走向強大。

1、《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

2、《續資治通鑑·宋紀十三·雍熙三年》

3、《鑾坡別集·楊氏家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