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員朝服上的白色項圈和鎖片是什麼東西?

在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宋朝官員的脖子上掛著一個白色的項圈,下面還有一個方型鎖片。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飾物,其實這是漢服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服裝佩飾--方心曲領。

宋朝官員朝服上的白色項圈和鎖片是什麼東西?

宋宰相呂夷簡

正宗的華夏漢服,峨冠博帶、寬袍大袖,以優雅和飄逸著稱。但由於歷史上中原地區數度被異族統治,所以漢服也幾經失落後又多次復興,我們在影視劇中所見的方心曲領正是宋代漢服再一次復興時的產物。

漢族有著悠久的文明史,也特別重視禮儀,三千年前的周代已經制定了繁複嚴密的禮儀體系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稱為“周禮”。詩經有云:“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不死何為?”意思是,人如果不懂禮儀就連老鼠都不如,還活著幹嘛?所以處處講究禮儀的漢族在其服飾上也必須體現禮儀,以及支持這種禮儀的哲學思想。

方心曲領上面是一個原形項圈,下面是一個方型鎖片,體現了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反映了“象法天地”敬重自然的哲學思想。

天在上,地在下,處於天地之間的是人,所謂“三才者天地人”。佩戴方心曲領就是時時提醒官員們,作為人臣,對上要敬畏上天派來的天子,對下要善待土地上勞作的人民,恪盡人臣本分,不要有非分妄念。

在歷史上,方心曲領是經歷了很長時間才逐漸形成的。最早提到曲領的是漢代,漢朝人劉熙在《釋名》中是這樣描述的:“曲領在內,以中襟領上,橫壅頸其狀曲也。”可見漢代曲領並不是掛在衣領外面的項圈,而是佩戴在領口以內,遮蓋露出的脖頸。由於漢服的領子是交領,不能完全遮住脖頸,冬天時寒風會從此吹入,而且身穿多件交領衣服時,領子會擁起,顯得不美觀。所以漢時曲領的作用一是禦寒,二是遮擋外衣領口內多件內衣的領子。

宋朝官員朝服上的白色項圈和鎖片是什麼東西?
宋朝官員朝服上的白色項圈和鎖片是什麼東西?

漢亡後,中原地區五胡亂華,漢服也經歷第一次失落。直到隋朝統一天下,漢服得以復興,此時首次出現了方心。《隋書•禮儀志》記載:“百官朝服公服,皆執手板……革帶,曲領,方心,蔽膝,……謂之從省服。”

唐朝在服飾上繼承了方心,《新唐書•車服志》:“通天冠者......絳紗蔽膝,白羅,方心曲領......”

從這些記載可見,隋唐時期不僅有曲領,還出現了方心。由於方心是垂掛在領口外的,所以曲領也只能外掛在脖子上,成為一個項圈。

宋朝官員朝服上的白色項圈和鎖片是什麼東西?

由於唐亡以後又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漢服又經歷了一次失落。到宋朝建立時,宋人沒有見過方心曲領實物,只能根據史書上的文字記載將其復原。根據《禮記集說》記載:“今朝有方心曲領,以白羅為之,方二寸許,綴於圓領之上,以繫於頸後結之也。”說明宋代方心曲領質地是白羅的,曲領並非套在脖子上的封閉圓圈,而是用帶子系在後頸處的。

宋朝官員朝服上的白色項圈和鎖片是什麼東西?

明亡後,漢服再次失落,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又大力推行漢服。他發佈敕喻:“不得服兩截胡衣,其辮髮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上採周漢,下取唐宋”,恢復了漢族禮儀,並對服飾進行了一系列調整,確立了明代服飾基本風貌,而方心曲領仍被繼承了下來。

可是到了嘉靖年間,醉心於煉丹修道的嘉靖皇帝特別重視復古考據。他認為真正的方心曲領已經失傳了,從隋朝沿襲下來的都是訛傳,應該廢止。《大明世宗肅皇帝寶訓·定服制》載:上曰:“方心曲領古制不傳況始自隋豈可襲用宜革之餘如圖注通行中外職官遵行毋得違越仍會議各王府官一體更正!”從此,沿襲自隋唐的方心曲領被廢除了。

宋朝官員朝服上的白色項圈和鎖片是什麼東西?

韓國祭祀禮服

然而,中國作為東亞文化中心和宗主國,中華服飾已深深影響了周邊國家和民族。韓國就引入了方心曲領,直到今天,韓國祭祀禮服上仍使用方心曲領,如果韓國將其申遺,那麼我國又要損失一個傳統文化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