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人管、評不上、沒指標 民營醫療機構技術人員職稱晉升難待破解

李洪潔委員提交了《關於民營醫療機構技術人員職稱晉升的建議》。他表示,目前現行的職稱晉升機制不利於非公有制醫療機構的發展和人員正常交流。只有解決非公有制醫療機構人員不穩、流動性快的尷尬,才能進一步激發醫療領域社會投資的活力,調動社會辦醫積極性,促進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健康需求。

缺人管、評不上、沒指標 民營醫療機構技術人員職稱晉升難待破解

現行民營醫療機構職稱晉升的政策對初級人員比較寬鬆,對中級及副高級以上(含副高級)技術職稱則比較難。調研發現的問題有:1、缺人管。公立醫院科研條件好,職稱晉升有專門的部門與人員負責,所需的材料檔案、培訓機制、行政審批都有優勢,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但民營醫院醫生的晉升要經過層層行政部門的審批,“卡”、“限”、“控”等現象比較嚴重。2、評不上。負責職稱評定的都是公立醫院的專家,立場與視角使民營醫院醫生難有任何優勢;職稱晉升需要有論文發表作支撐,學術期刊往往在公立醫院或單位的主管下導致民營醫院醫生髮表論文難。3、沒指標。於非公有制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人員晉升高級職稱不分配指標,往往和不對等、不對稱的人員競爭,制約著醫療機構的發展和人員的合理流動。

建議:對民營醫療機構從業的原公立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副高級及以上職稱晉升,取消人事檔案歸屬限制,由原所在地醫療單位出具任職資格證明,人事管理部門審核蓋章後,可就近自願報名參加評審。打破現有公立醫療體制對各類資源的壟斷,讓更多醫生有體制之外的選擇。將非公有制醫療機構執業人員(具有高級職稱資格)納入全省、市級評審委員會成員。在對民營醫療機構人員的高級職務評審時,評委會組成中來自民營醫院的評委不少於三分之一。建議在有條件的民營醫院組織晉升職稱答辯評審,組建民營醫院管理協會,提高社會辦醫評議機會。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