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下的童年 文

城墙下的童年 文/温书敏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随父母从河北老家来到古城西安,几经辗转后定居东三路东头一个院子里。东三路是毗邻解放路的一条道路,长约二三里,距火车站较近。

那时的东三路是土路,每逢下雨,泥泞不堪。路两旁住满了居民,其间有几处商店和几个水龙头,那时候家家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街上担,家里小孩年龄大些的就要担水。那时候我在东三路小学读书,这所学校离我家很近。我家离城墙也就十余米,城墙下也是土路。城墙根儿,是一些要饭的搭的窝棚,还有街道办的小厂子。东三路这一片有马车社(那时马车可以进城)、五金厂和做蜂窝煤的,我母亲和其他街坊邻居就在这些小厂上班,挣一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那时候的城墙,说是千疮百孔一点都不过分,城墙上被挖了很多洞穴,有的常年住着人,有的通到了城外,有的甚至通到了城墙上边。破损坍塌的墙体也不少,其中最严重的是东四路顶头的城墙,我们平时都是从那儿爬上去的,有耍胆大的从有点坡度的下水道往上爬。站在城墙上朝四周望去,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西安少有高层建筑。那古老的大雁塔和一片片低矮的平房,在讲述着这座十三朝古都的沧桑!

站在城墙上,可以看到城内的537厂和城外的西安人民搪瓷厂、火柴厂及西安汽车配件厂,我上中学时在汽配厂参加过劳动,那时这个厂就可以生产油封、活塞、气缸等汽车配件了,这是西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业基础。

在城墙下,我度过了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