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成了腫瘤“新寵”?教授:僅有2成患者可以用

醫學不斷進步,腫瘤醫生手中的武器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手術、放療、化療,還出現了分子靶向療法、免疫療法。

尤其近兩年,免疫療法大火,腫瘤治療也被稱為進入了免疫治療時代。那麼,是不是傳統的化療已經過時了呢?39健康網採訪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腫瘤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子平教授,他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center>免疫療法成了腫瘤“新寵”?教授:僅有2成患者可以用/<center>

和傳統的放療、化療等直接和癌細胞作戰的方式不同,免疫療法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從理論到案例的表現,免疫療法都表現不俗,但從臨床來說,目前仍然無法取代化療。

王子平教授表示,免疫療法的適用人群不是特別多,以肺癌為例,只有20%左右的病人可以用免疫療法,剩下的70%以上依然要使用化療,才能更好地拯救腫瘤患者的生命。

免疫療法成了腫瘤“新寵”?教授:僅有2成患者可以用

免疫療法領域出現了很多新藥,其功效在肺癌、消化道腫瘤、婦科腫瘤方面都在做一些嘗試,但王子平教授強調,免疫療法到底對哪種疾病效果更好,目前還沒有定論,也無法一下子替代傳統的化療。

免疫療法:說的比做的多!

免疫療法進入我國有三四年的時間,2018年多個PD-1單抗藥物進入國內,更是將免疫療法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可以說免疫療法還是一個新鮮事物。

王子平教授回憶,10年前,分子靶向剛上來時候,說化療過時了。如今免疫療法來了以後,類似的說法又出現了。

免疫療法成了腫瘤“新寵”?教授:僅有2成患者可以用

“臨床大夫一天工作8個小時,大部分時間是化療。”王子平表示,醫生和患者一樣都喜歡追逐新的東西,如今醫生不談免疫療法,都不好意思上臺分享,但實際上,現狀是“做化療,講靶向,說免疫”,免疫治療說得比做的多。

在王子平看來,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大量的腫瘤醫生並非頂級三甲,而是在基層,免疫療法沒條件做,如果再不好好掌握化療,則兩方面都沒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