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從中國搶走的一幅名畫,後來曾主動提出歸還中國卻無奈放棄

顧愷之是我國東晉時期傑出的畫家、繪畫理論家和詩人。尤其精於繪畫,擅長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有中國“畫祖”之美稱。據說他曾經愛上鄰居家的一位小姑娘而將她畫在自家的牆壁上,而後用釘子釘在肖像人物的心上,導致姑娘心口疼痛不止,顧愷之知道後,馬上將釘子拔掉,鄰家姑娘的心疼痛病戛然而止。

晉哀帝興寧二年(公元364年),南京要建瓦官寺,僧侶向京城士大夫、商賈名流募捐,但迴響不太熱烈,眼看修建計劃就要泡湯,唯有顧愷之慷慨認捐一百萬錢。而他家一向清貧,人們都認為他是在吹牛。

英國人從中國搶走的一幅名畫,後來曾主動提出歸還中國卻無奈放棄

僧侶們不管,既然有人認捐,馬上把工程發包。眼看寺廟一天天建起來,可顧愷之的錢一分也沒打到帳上。寺裡的僧人心裡著急,向顧愷之催問。顧愷之成竹在胸: “沒關係,你們只管建,給我留一面空白牆壁就行了。”

牆弄好後,顧愷之吩咐關好門戶,不許任何人進入。隨後每天在裡面閉門作畫,整整創作一個多月,在牆壁上繪了一幅巨大的病容蔫蔫的‘維摩詰像’,畫作大體完成,只留眼睛沒點。顧愷之讓寺僧對外宣佈:畫作即將完成,第一天來觀看的人,請他向寺裡施錢十萬,第二天來觀看的施錢五萬,第三天來看的人則隨意!

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眼”,頭一天前來觀看的人群堵塞寺門,擠滿了寺院,一會兒工夫,就湊足了上百萬集資款。顧愷之當眾奮筆點睛,說來神奇,只那麼一點,壁上的維摩詰巨像頓時活靈活現,光耀整個寺院。

英國人從中國搶走的一幅名畫,後來曾主動提出歸還中國卻無奈放棄

這樣的牛人,一生的畫跡自然不少。今天就說說顧愷之創作的《女史箴圖》,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

《女史箴圖》是顧愷之以西晉著名文學家張華作的《女史箴》為題材畫制的作品。“女史”是指宮廷中侍奉皇后、專門記載言行和制定宮廷中嬪妃應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則是規勸、告誡的意思。

西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弱智,國家大權為其皇后、歷史有名的毒婦賈南風獨攬。賈南風相貌醜陋,晉武帝稱她“醜而短黑”, 可人家有個開國元勳、在西晉政權中地位牢固、權勢顯赫的老爸,因此她還是成為了晉惠帝的皇后。

賈皇后雖然人長得對不起觀眾,但在政治舞臺上卻異常活躍,史稱“妒忌多權詐”,從她成為皇后之日起,西晉政局便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從而引發了“八王之亂”。

英國人從中國搶走的一幅名畫,後來曾主動提出歸還中國卻無奈放棄

當時的朝中大臣、大文學家張華從批判、諷刺賈南風胡作非為的角度出發,蒐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蹟撰寫了《女史箴》,以勸誡和警示後人,希望將來不要再發生後宮亂政的事件。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廣為流傳。

後來顧愷之根據《女史箴》的箴文內容分段作畫,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有趣的是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問世後,名氣卻反客為主的比《女史箴》要大得多。

《女史箴》原文共12節,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畫卷也分成12段,前三段已失,現存於世的僅剩9段。依次為:馮媛當熊、班姬辭輦、世事盛衰、修容飾性、同衾以疑、微言榮辱、專寵瀆歡、峭恭自思、女史司箴。其中最有名的兩個故事當屬馮媛當熊和班姬辭輦,描繪封建社會宮廷婦女忠於君主的道德操守。下面簡單說一下這兩段畫面的內容:

英國人從中國搶走的一幅名畫,後來曾主動提出歸還中國卻無奈放棄

“馮媛擋熊”記錄了漢元帝在宮中看鬥獸時,一隻黑熊突然跨越護欄跑了出來。危急時刻馮媛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護衛漢元帝的故事。表明人在一念之間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

“班姬辭輦” 畫中有八個人抬著車輦,上面坐著漢成帝。漢成帝邀請班婕妤一同乘坐車攆,但班婕妤為了避免皇帝沉溺女色,所以拒絕了同乘的要求,以 宣揚班婕妤令人動容的思想品德令人動容。

《女史箴圖》無疑是我國繪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畫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義,將教育和審美完美的融合起來,因此受到了歷代名家、尤其是帝王的追捧。

遺憾的是,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原作已佚,現存兩個絹本,一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另一本藝術性較強,更能體現顧愷之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專家認為可能為唐人摹本,現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英國人從中國搶走的一幅名畫,後來曾主動提出歸還中國卻無奈放棄

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聯軍佔領北京後大肆燒殺掠搶,據載:“城破之日,洋人殺人無數;但聞槍炮轟擊聲,婦幼呼救聲,街上屍體枕籍。”英國人亦有記載:“北京成了真正的墳場,到處都是死人,無人掩埋他們,任憑野狗去啃食躺著的屍體”。當八國聯軍洗劫頤和園時,英軍大尉基勇松趁機掠奪了唐本的《女史箴圖》。

估計基勇松搶奪的文物不止一件,他壓根就不清楚這幅畫的價值,1902年回到英國後,僅以兩英鎊的價格,就將價值連城的《女史箴圖》賣給了大英博物館,識貨的大英博物館當即將之視為鎮館之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歐洲戰場節節失利,其亞洲地區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為了抗衡日本,英國請求中國政府支援其亞洲的殖民地。於是,就有了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才有了“仁安羌大捷”。

英國人從中國搶走的一幅名畫,後來曾主動提出歸還中國卻無奈放棄

英國政府為感謝中國軍隊的大力支援,曾有意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歸還中國,可他們同時還給了中國另一個選擇:贈送中國一艘潛水艇——二擇一,做為謝禮。

面對二選一的選項,當時的中國政府幾乎不用考慮,就選擇了迫切需要,更有實用價值的潛艇。讓本來有機會迴歸祖國的《女史箴圖》繼續流落海外,默默留在大英博物館裡。

最後再補充一句,由於英國方面知識欠缺,保管不善,將《女史箴圖》攔腰裁為兩截,裱在板上懸掛,而使本該適合平放而非懸掛的《女史箴圖》出現了掉渣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