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實實在在的練過,實戰對抗中遇到過,全面的接觸過,回過頭來,看看散打和泰拳倒底有什麼不同,才會透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它們的不同,絕不是散打有摔,泰拳有肘膝,散打的腿法和泰拳的腿法動作不一樣等等,這些技術動作上的多寡和不同,不足以說明雙方的區別。

確實,如果站在泰拳的角度看散打,泰拳手適應不了散打運動員在比賽中使用快摔,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散打雖然是遠踢近打貼身摔,但是這指的是主動進攻,如果在遠距離遇到對方起腿,散打照樣可以接腿去使用摔法,不論泰拳手出腿出拳還是纏抱在一起,散打都可以使用摔法。

泰拳手不論是自己本土的純泰規則比賽中,還是國際流行的自由搏擊規則中,摔法不是有效的攻擊手段,使得對摔法的接觸比較有限,泰拳手能適應拳腿膝肘擊打方式,但是適應不了散打運動員使用摔法。而散打運動員在體質內的比賽中,三分之一的得分方式要依賴摔法的發揮,自然在摔法訓練上投入的精力也會相應增加,不論是使用摔法和防摔能力,散打運動員普遍比泰拳手有優秀。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在我們熟悉的崑崙決,武林風,K-1,等自由搏擊規則的比賽中,泰拳手比散打運動員更有優勢。因為在這樣比賽中不能主動運用摔法,如果雙方摟抱在一起,可以頂膝,可以貼身的組合拳,但是不能用摔。在實際情況中,雙方在貼身摟抱的時候,摔法是非常好用的,也會比其它的技術更實用,如果說在比賽中可以使用摔法,那麼對於散打選手來說無異於如魚得水,盡情發揮,揚長避短。

這樣散打運動員不但摔法發揮不了太大優勢,相比於泰拳手還少了一個可以KO對手的膝法,在實際操作中不是讓散打運動員也加強膝法的訓練,就可以在擂臺上把膝法的技術發揮出來彌補攻擊手段的不足,這可不是在訓練中多加強一個膝肘的技術訓練那麼簡單。當我們走進泰拳手的訓練中你會發現,泰拳手所處的環境使得他們不得不訓練膝法,因為比賽中遇到擅用膝法的對手非常正常,這是普遍現象。在一些泰拳館裡面,擅長用膝的拳手也大有人在,這樣帶動後來步入泰拳訓練的拳手,在膝法的訓練上可以很好的模仿並迅速成長起來,最關鍵的是,一個泰拳手想超越拳館的夥伴或比賽中的對手,想在泰拳界出類拔萃,他必須通過日常訓練和比賽中成長的經歷來取長補短超越對方,這使得泰拳手對於膝法的要求非常高,在泰拳訓練生涯中,可以把膝法的技術水平帶到更高的層次上,甚至超越上一代的拳王,泰拳手可以形成以膝法為主的完美進攻體系。

而散打運動員如果訓練膝法,由於客觀的訓練環境,很難在膝法上有大的建樹,大多是在拳腿進攻為主的基礎上,加上一個膝法來彌補拳腿的不足,膝法技術再優秀也只能是比國內不怎麼練膝法的運動員強一些,但是在泰拳手面前,還相差甚遠,這差距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在自由搏擊規則的比賽中,把對方摔倒十次,對方回頭用膝法進攻你一次,還是對方得分你減分,到頭來即消耗體力還處於被動。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散打的節奏是快中求穩,泰拳的節奏是穩中求快。首先聲明,這個現象只能說普遍存在,不是絕對的,不可能每一個散打運動員和泰拳手在擂臺上都是這樣。這裡不管它是不是絕對存在,重要的是明白為什麼採用這樣的節奏,和採用這樣節奏的大環境是怎麼出現的,以及這種節奏對拳手的意義,也就把問題看透徹了。

節奏和速度是兩個概念,不是說節奏快動作速度就快,比賽中不管節奏的快慢如何,動作打出去都是非常嫻熟,收放自如的,技術動作都是非常成熟的,這對參加比賽的選手來說是最基本的,不論是散打或泰拳裡面都有速度見長的選手,技術能力已經超越快和慢的固有概念了。

散打比賽採用三局制和記點數得分來裁決比賽的勝負,三局兩勝,每一局中有效擊打一次得多少分,通過有效擊打累計分數,得分多者勝。泰拳比賽採用五局制和消極比賽扣印象分來裁決勝負,每一局滿分為10分,五局滿分為50分,為了刺激雙發在擂臺上技術發揮的積極性,和比賽的觀賞性,誰打得被動扣誰的分數,我們經常看到泰拳比賽裡面,泰拳手大腿被踢後立即還擊對方一腿,這就是為了避免扣印象分。散打的快中求穩,是比賽裡面需要運動員快速主動製造機會和抓住時機搶點得分。得分依賴於自身的主動性,越主動得分機會越多。進入比賽了,就要合理的頻繁出動作,不論是一些欺騙性的小動作還是出其不意的進攻或反擊,不斷變換戰術,對方做出的攻防戰術變化快,你要更快才能有效擊中得分部位,在做到快的同時不能亂,力求動作的有效性甚至能KO對手,才能有信心有優勢去完成比賽。

泰拳的穩中求快,是比賽中採取什麼樣的措施能快速削弱方的戰鬥力,使對方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處於被動挨打扣分或被KO,不然五局打下來非常辛苦不說還未必能贏。有效的方式是必須通過重擊對手的肢體來達到削弱其戰鬥力的目的,比賽中就形成了硬打硬拼的場面,也是為了避免給裁判和觀眾造成自身處於被動的印象,泰拳手自然也在抗擊打方面得到提高。如果不注重殺傷力,不能給對手造成有效的傷害,那麼後面對手的進攻依然很猛,自身很難在比賽中佔上風,說白了,打擊動作沒有給對方造成傷害就失去了意義,自己即消耗體力還給對方創造反擊的機會。泰拳的這種節奏,相比於散的的搶點得分,會顯得慢一些。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畢竟選手站在擂臺上不是自己想怎麼打就可以怎麼打,這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這和對手的技術水平、和比賽規則、和自己臨時比賽的狀態、和平常訓練的積累,都是分不開的。這幾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循環不息相互影響的,都是通過訓練的積累在擂臺上把技術發揮出來,也是通過擂臺上汲取的經驗來指導日常的訓練,也是因為對手才知道自己還存在哪些技術不足後今後去提高。

針對實際的訓練經歷和技術特點來講,一個泰拳手從小就按照接近自由搏擊比賽的規則在訓練,而且從小就積累搏擊擂臺的比賽經驗,技術特點更成熟,比賽經驗更豐富。而散打運動員必須在散打比賽的規則下訓練,一名優秀的散打運動員退役後轉入到自由搏擊的訓練和比賽中,不論是技術特點還是比賽經驗怎麼都趕不上從小開始自由搏擊規則下成長的泰拳手,想趕上,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等散打運動員通過幾年的努力差不多適應了,年齡也大了,也該退役了。

也有一些散打運動員拳很重,打體制內錦標賽成績卻不理想,但是打商業賽卻發揮的非常好,甚至完勝了泰拳王。也有國內職業拳手在商業賽中打敗了世界排名前十的拳手,但是參加有護具的自由搏擊錦標賽,還進不了前幾名,這都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不是憑想象杜撰出來的。其實輸贏沒有什麼,只是沒有把自己的優勢放在合適的比賽規則下發揮出來。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因為技術特點和比賽經驗的積累,泰拳手的拳法可以在比賽中做到力量更重,比如散打用拳法進攻後要把拳收回來護頭,泰拳手就不一定,得益於長期的纏鬥練習,他們會在出拳後使用肘法或膝法,不一定必須把拳收回來,甚至可以在出拳時重心向前壓得比較大,力量自然發揮的更大。

在自由搏擊擂臺上經常有泰拳手在打完拳後,主動使用纏鬥,與對手的手臂和軀幹形成纏鬥狀態下使用膝法,而且他們尤其喜歡使用膝法,他們這樣使用膝法和歐美選手使用膝法的特點不一樣,歐美選手有使用是在拳腿組合的配合下用膝法進攻,泰拳手因為更加精通纏鬥,喜歡把對手拖入纏鬥中使用膝法,這樣對他們更安全,成功率更高。這樣表面上看上去泰拳手的節奏雖慢,但打擊手段更豐富,拳腿膝纏鬥的技術動作上的完美配合,體現了“以攻止攻”的鮮明特點,有點以慢打快的意思。

相比於泰拳手是拳腿膝,散打運動員在拳法打擊的靈活性上會有優勢,如果一個泰拳手沒有足夠的比賽經驗,很容易被拳法佔優勢的散打運動員打亂掉,但是由於長期處於體制內的訓練和比賽經驗的侷限性,很難突破把拳法的這一優勢展現出來,這對散打運動員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同水平的歐美的自由搏擊選手容易把拳法的優勢發揮出來。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掃腿不會比鞭腿慢,鞭腿也不一定比掃腿力量小,在散打與泰拳的比賽中,如果說掃腿速度慢看看播求的掃腿就知道了,如果說鞭腿力量小看看付高峰的鞭腿就知道了。泰拳裡面像播求這樣的選手還有很多,只是有的沒有來中國比賽。散打的腿法是在散打比賽規則下,速度與力量的完美結合,散打比賽講究得分制,有效擊中對方的得分部位能夠幫助選手取得勝利,比賽時雙方搶點進攻中,用鞭腿進攻的話,有效打擊得分部位的動作頻率顯得非常重要,在力量和速度兼具的情況下,散打運動員自然是把速度最大化發揮出來,這樣也必然影響到力量的發揮。縱觀散打規則的比賽中,利用鞭腿將對手KO的情況也非常多。沒有十全十美的技術動作,但是可以合理去利用。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在格鬥式上,散打需要防摔,有時候重心會壓低。泰拳需要右掃腿猛踢對手,有時候會利用左腳頻繁的踏地動作做準備,為右腳掃腿啟動時助力。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再重申一遍,以上只是大體上,大範圍的來講,不是說每一個練散打或泰拳的就是如此,因為他們會根據自己將來運動訓練的方向,會根據臨時比賽規則的需要和對手的需要去改變自身現有的技術特點,提高技術水平。這些文字的意義不是為了抒情,把某一種情感極端的表達出來,這裡是為了理性實在的談問題,某一種觀點在沒有非常詳細探討的情況下,難免顯得籠統,沒辦法把問題說全面。

泰拳與散打的區別為什麼會那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