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做

枕著論語,睡出更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之梁注論語》。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譯:季氏想讓閔子騫去做他的采邑費地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好好替我辭掉吧。如果有人再來找我,我一定逃往汶水北岸去。”
梁冬|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做

01

無為之為,或許就能躺贏

小梁以前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總是不懂其中的原委。自從開始學習《論語》後才發現,原來幾句話真的可以點撥一個人行走江湖。

本篇學習《論語》中的這句話,它給後世帶來了很多啟發——“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是季康子,就是我們上一篇提到的問孔子要學生到自己手下做大官的人。他是魯國的權臣,把持整個朝政。

當時魯國君弱臣強,季氏是一個大家族的掌門人,他控制了一個很大的官僚體系。表面上他尊魯國的君主為國君,實際上在自己的領地內為所欲為,招納了很多英才來幫助自己。有人說:“魯國的國君都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優秀的學生,而季康子卻知道。”逐可見,權臣也有權臣的過人之處。

這次季康子又想向孔子要人,要的是一個叫閔子騫的弟子,想讓閔子騫去做費宰(費邑的縣長)。閔子騫回答:“請幫我推掉吧!如果再要我去,我會逃去汶上。”汶是汶水,是齊國和魯國的交界,齊在上,魯在下,所以汶上指的是汶水之北,也就是齊國。

後世關於閔子騫為什麼拒絕季康子的邀請,有很多猜測,有人說:“閔子騫已經看到了季氏不守君臣之道,所以不願意為他服務。”

清朝有位叫毛奇齡的大學者,寫了本書叫《四書改錯》,專門針對朱熹的《四書集註》。毛奇齡經過很多考究之後,他 認為閔子騫之所以不願出任費宰是因為那個地方很混亂,有反叛,他決定不蹚這趟渾水,反正去了也會受辱。

有時政治環境很複雜,過於剛則容易斷,過於柔則容易受辱,不如退而結廬,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

毛奇齡的解釋很好地解釋了一個有政治智慧的人的決策——不做。就像2018年最優秀的投資經理,只要能做到一件事——什麼都不投,不買A股,不買港股,不買美股,不買比特幣,不買房子……就已經躺贏。

不做,可能是諸多策略中最有意思,往往被我們忽略的一種“做”,這叫無為之為。

僅僅是因為你拒絕,也許已經可以保證不跌份了。

梁冬|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做

02

巴菲特的投資秘訣

巴菲特說:“投資的要領,第一,不要虧錢;第二,記住第一條。”他不講如何賺錢,只要你不虧,保證手上有現金,當風浪來時,別人都虧得不行了,你便可以去揀很便宜的資產。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巴菲特現在還買蘋果的股票——“看看看,笨了吧,老頭老了吧,不懂高科技了吧,你看蘋果的股價跌成‘狗’了吧……”

其實,他們完全不瞭解,今天的蘋果才九倍PE(市盈率),A股跌成這個樣子,還幾十倍PE,很多龍頭藍籌股,都是三四十倍PE。

相比之下,蘋果才九倍,手上握著幾千億美金的現金,如果短期內公司不會倒閉,蘋果哪怕變成一家投資公司——什麼都不做,把硬件部門全賣了,就像當年IBM把它的硬件部門全部賣了一樣,只做操作系統,收專利費,然後拿錢去做理財,理論上來說都不止九倍PE。

如果蘋果的股價再往下掉,小梁真的覺得這是這個時代給予的契機,拿著那麼大一筆錢,可以做很多事。

如果特斯拉的股價跌得不行了,蘋果把特斯拉買了呢?如果特斯拉用的所有系統都是蘋果的呢?你可以想象這意味著什麼嗎?

很多人都說:“蘋果的產品價格那麼高,這是掙盡了最後一塊銅板,沒天理啊,跌死它……”你又怎麼知道,蘋果沒有在另一個維度上,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呢?

我不是為蘋果站臺,作為一個旁觀者,有時會表揚它,有時也會批評它的策略。但我覺得現在人們匆忙地對蘋果的業務進行判斷,對巴菲特投資它進行判斷,都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沒有看到蘋果所擁有的一件很有價值的東西——賬上有很多現金,沒有過度投資,沒有大撒錢,這就叫“無為”。

假如2019年全球股市繼續探底,到時會湧現出非常多的優秀的、可以白菜價收購的公司,估計那時也唯有蘋果這樣的公司,才有足夠多的現金。

巴菲特買蘋果的股票,不是在買一家高科技公司,而是在買一堆錢,買一堆可以用來放大自己投資能力的錢。就像他買銀行、保險公司的股票一樣。他現在買的是錢,然後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再用買回來的錢收割過去幾十年來最優質的資產,這就叫不做是為了更好地做,無為而有大為。

梁冬|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做

03

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做

回到本篇,閔子騫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他能退守一旁,不去多事的地方做官,本質上已經贏了半步,甚至已經贏了一步。如果他當時去了,也許連命都沒了,還談什麼後來的政治發展。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做。因為你不是為了顯得自己在做什麼,而是你知道想要的結果,也知道用不做的策略更好。

以前小梁讀不懂《論語》,直到四十幾歲終於發現——天吶,怪不得孔子後來成為萬世師表,因為他的學生中太多人當官。一個當官的人可以培養出更多當官的人,一步一步,後來每個朝代當官的人中都有他的徒子徒孫,所以孔子怎麼不可能成為“萬王之王”呢?

有時候,一些事一開始,結果就已經註定了。

小梁常常在想,要是在小時候就有人跟我講過《論語》,我得少走多少彎路啊。後來才想起,歷朝歷代的年輕人都是讀著《論語》長大的,蘇東坡、王安石、張居正……都是讀完“四書五經”後出來做大官,做到行雲流水,當斷則斷,左手寫詩,右手理政,左右逢源。尤其在宋明時期,唐宋八大家都是相當了得的人物。

後來人們把儒學讀傻了,倒也沒有辦法。當我每每想到自己四十幾歲,還有機會學習《論語》時,就感到很慶幸。

也許小梁讀的書未必能入你的法眼,不過你看到我已經是四十五歲的人了,還在從頭學習《論語》,你也應該相信一個人真的是可以活到老,學到老的。

梁冬|不做,常常是一種很高級的做

論語裡的哪句話

讓你印象最深刻?

這句話有幫助你行走江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