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我們爲什麼需要祭祀和禱告呢?

枕著《論語》,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70期。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梁冬|我們為什麼需要祭祀和禱告呢?

01

我們為什麼需要祭祀和禱告呢?

上一篇我們講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句話是說,當我們祭祀祖先,或者祭祀其他神靈的時候,不管祭祀的對象在不在,都要當他在那裡。

當我們用一種“不管他在不在,都覺得他在”的心態對自己的內在有要求時,其實“有”和“沒有”都不重要了,因為你的內在已經按照“有”的狀態,發展出相應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了。

孔子又接著說:“吾不與祭,如不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沒有在現場參與祭祀的話,就像沒有祭祀一樣。

很多朋友清明節沒空掃墓,就給老家的親戚朋友發個紅包,說:“你幫我燒點兒紙錢、燒支“手機”、燒棟“房子”,再燒幾張“信用卡”給我的爺爺奶奶。記得喲,一定要跟他們說:‘這是在外面打工回不來的孫子給你寄的喲。’”

孔子說:“如果你自己不去,僅僅是找人代替的話,就跟沒有祭祀是一樣的。

我們在讀這句話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只會想到一樣東西——誠意。孔子認為,在他那個年代,對一個有禮的人而言,應該親自去做自己份內的事。重點是,你應該這樣做。

有一天,小梁想,如果真的有一個愛我的祖先在天上看著我,他會怎麼看我呢?他會為我現在做的事感到高興,還是同情,又或者是隱隱的不滿呢?

其實有沒有這樣一個祖先在上面看著你,我們是不知道的。

有些人希望通過催眠,來跟自己的前世對話,跟自己的祖先連接,其實,你怎麼知道你跟祖先的連接不是一種幻象呢?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我採訪過一位道行很深的老先生,他說:“當你在打坐的過程中,在入定的,不斷精進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各種現象,但你要記住,這些都是幻象。”我比較相信他的觀點。

但即使這樣,我仍然覺得,有沒有祖先用確定的眼神看著我,和我內心是否覺得他在看著我,還是不太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要對祖先做一些禱告的話,就應該安安心心地做出禱告的樣子。

人為什麼需要祭祀,又為什麼需要禱告呢?

小梁覺得,這可能是一種比較深層次的自我約束和支持。

所謂約束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無論神明是否存在、以什麼方式存在,當我們的內心懷著敬畏,做事有底線(哪怕做的事情不是真的),但最起碼我們有所敬畏,有一定的邊界,這個狀態是真的。

梁冬|我們為什麼需要祭祀和禱告呢?

02

絕望的時刻,請相信你的信仰

當我們認認真真地向祖先或者神明禱告的時候,其實這本身就會給我們帶來一種哪怕是安慰劑效應的信心,幫助我們在困惑的時候堅持走下去。

湯姆·克魯斯主演了一個系列的電影,英文名叫《Mission:Impossible》,中文譯名是《碟中碟》。電影講述了特工總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然堅持,最終獲得成功。

他如何做到在最困難的時候,在最後一秒鐘仍然堅持呢?我想只有一種東西可以支撐他——信念。

任何人都會有絕望的時刻,你又憑什麼能夠堅持下來?

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驗——相信有先祖或者神明在幫助你、支持你,在最絕望的時刻,仍然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後絕處逢生,達成了目標,就會相信“借假修真”這個詞。

也許這些是假的,但它對你產生的效果卻是真的。因為堅持,因為不放棄,因為相信。

現在很多人都面臨著生活中的種種困苦,無論是創業、工作、親密關係的衝突、育兒、甚至病痛的折磨……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方法能解決這些事,就會不斷地尋找。如果你相信尋找比不尋找強,堅持比放棄最終獲得勝利的概率大一點兒(哪怕只是大一點點),你還是堅持的話,或許世界慢慢慢慢地就會呈現出你所堅持的結果。

對自己信念的誠意,是內在的。常常,我們會花時間討論到底值不值得堅持?到底有沒有必要堅守自己的初心?

後來我發現,只要你認認真真地做自己堅持的事,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總是在你絕望的最後一秒,出現某種轉機,這就是相信有股力量在幫助你,沒有放棄你的狀態。

大家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嗎?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在最低谷的時候,仍然不生氣、不憤怒、不放棄、不哭泣,按照既定節奏,一點一點、一寸一寸地前進,終將克服一切困難。

梁冬|我們為什麼需要祭祀和禱告呢?

03

堅持住,你會發現總是有機會的

這些年,小梁在創業的時候,每每遇到困難,會向那些經歷過“九死一生”的企業家們請教,他們總會給我一個答案——堅持住,你會發現總是有機會的,只要你堅持。

聽了他們種種“九死一生”的故事後,你會發現自己面臨的困難其實還遠遠沒有達到他們痛苦的程度。也許你就會覺得“嗯,我應該再堅持一下”,這種堅持不是苦哈哈地堅持,而是放下情緒,砥礪前行。

我採訪過很多老年夫妻,大部分人都說,這輩子無數次想要殺死對方、想要離婚,結果其中的一方一直不放棄,居然最後也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的結局好像也還可以。

事情就是這樣,如果你願意,就不緊不慢地做吧。最怕的是興高采烈地開了頭,碰見困難就覺得可能上蒼不讓我幹這件事,我還是換一個新的跑道吧……

有一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講的就是有個人打井,打了一口井,沒打出水,又換一個地方繼續打井,又沒打出水……其實水就在第一口井更深一些的地下。如果他把打八口井的力氣都放在一口井上,早就可以打出水了。始終沒有打到水,就是因為他不斷地更換“跑道”。

孔子講“吾不與祭,如不祭”——如果我不認真地祭祀,沒有堅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就跟沒有做是一樣的。

回到我們討論的話題也是一樣,如果你不開始就不要開始,如果你開始了,就堅持下去。

常常有同學留言:“小梁,你講的正是我最近在面臨的問題呀。”是的,因為每天我們都在感受著共同的頻率,我感覺在這一秒有更多的朋友需要有種聲音和大家共勉,請堅持下去。

有福之人,就如水邊的一棵樹,不蔓不枝,不疾不徐,按自己的節奏發芽、開花、結果。我曾經在很長時間裡把一段類似的話作為手機屏保,以此提醒自己:認真地以深度參與的方式,不憤怒、不急切、也不悲觀地做著每一天該做的事,朝著既定目標前進,就會產生自己想都不敢想的結果。

也許本篇小梁講的東西和主題沒有太大的關聯,但請記住,孔子在講“吾不與祭,如不祭”的背後,是真誠地堅持做應該做的事的心態。

至於有沒有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他在支持你,你就會幻化出一種有大哥罩著的安全感。在這種安全感裡,用緩慢而既定的步伐前進,就會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梁冬|我們為什麼需要祭祀和禱告呢?

——互動話題——

哪件事你曾無數次想放棄,

後來又無數次+1次地

堅持了下來?

現在回過頭來,你會對

想放棄時的自己說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