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我們的很多能力可以藉由喚醒獲得,尤其是超越練習的能力

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34期。)

梁冬|我們的很多能力可以藉由喚醒獲得,尤其是超越練習的能力

01. 我們是幾十萬祖先凝聚下來的產物

本篇,我們繼續來看《論語》的第二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一個君子,要務本。什麼叫“務本”?什麼是我們的“本”?我們的本,就是延綿在身體裡的基因。我們的肉身,只不過是這幾十年最多一百來年的盔甲而已,僅僅是自身基因的承載物。祖祖輩輩的信息藉助我們的身體,完成一個往下傳遞的恆久主題。

因此,我們的基因構成了我們的“本”。本是我們的種子,它其實是一個信息集合體,裡面聚集了我們所有祖先的記憶。

“君子務本”,就是要明白你是幾十萬祖先凝聚下來的產物。這些人所有信息的聚合體,就是你的本。所以“君子務本”,才會“本立而道生”。

當我們真正瞭解了自己活在一個巨大的歷史洪流當中,就像一個漏斗一樣,處在幾十萬人乃至上百萬人能量的貫穿和信息的匯聚裡,才能感受到與世界同在的同頻感。這種同頻感,就叫“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是說,對自己所處的整個巨大的生命共同體的序列,要表示尊重;對這整個生命共同體的所有力量和過往,要表示接受。這是仁,是一種內核——我們與生俱來的與天意連接的隧道。

就像《星際穿越》裡面說的,跨越時空,只有一種力,那就是愛。但這個愛不是簡簡單單的男女之愛,更像孔子所說的仁,是同情、同理、共振。

辜鴻銘先生說過,中國人的諸多美德,是以同情心為基本心智模式的。以前小梁在《梁注莊子》裡和大家分享過,同情心是一個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你要比別人更能迅速、不假思索地感受到痛點。什麼叫痛點?就是別人的痛你能立刻理解,別人的癢你也能迅速感受到。

所以,採取向上尊重的方式——“孝弟”,來得到一個所謂的“成仁”的結果,是非常有趣的。

梁冬|我們的很多能力可以藉由喚醒獲得,尤其是超越練習的能力

02. 很多能力都可以藉由喚醒獲得,尤其是超越練習的能力

我們很多時候以為創新就是突破。我也曾經一度認為,守住某個“序列”,會阻礙自己突破邊界。但後來我發現,其實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因為你所有的突破,都必須根植於一股巨大的支持你的力量——一個人的戰鬥總是很容易被摧毀。

如果你願意連接上那些你內在承載的所有靈魂(基因)的信息、記憶、信念、趣味等等的集合,你的很多創新,很可能是一種重複的突破。

比如你在寫字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尤其是在抄經的時候,或許你爺爺的爸爸的叔叔……曾經是一個狀元,他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抄過這篇經文。你是不是會在某一剎那間,和他形成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同頻共振呢?如果你連接到了的話,或許馬上就學會寫字了。

以前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後來我結識了很多字寫得很好看的人,他們跟我分享那種突破的時刻——他們練啊練、寫啊寫、抄啊抄……好像突然有一天就會了,接下來就得心應手、信手拈來,怎麼寫怎麼對。你以為這種本事是靠練習得來的嗎?可能只不過是你從哪裡同步、拷貝過來的某些記憶而已。

小梁堅持認為,我們每個人的DNA都是一個全息底片,裡面所能夠承載的記憶,其實是非常多的來自其他靈魂的記憶,包括一些曾經練過的能力。

曾經有位朋友告訴我,他在寫字的時候,好像聞到了一股沉香的味道。這是一種通感,也許是錯覺,但也又可能是你在寫字時引發出來的某位遠房親戚的祖先的記憶,他寫字時聞到的沉香味道,被混合成了神經電的信號,在你寫字的時候,那個數據包被調了過來,因此你感受到了這一切。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書到今生讀已遲”——很多能力都可以藉由喚醒獲得,尤其是那些可以超越練習的能力。

所以,有子說:“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梁冬|我們的很多能力可以藉由喚醒獲得,尤其是超越練習的能力

03.一個全然瞭解並接受自己的人,自會有一種自在的氣象

在中國古代,其實包括現在,只要有組織,只要有序列,只要有某種先來後到的場景,都會存在某種潛規則。

在海林格的家族系統排列裡,他甚至會幫助那些早年兄弟姐妹過世的人找到相應的角色感。比如,有人在家裡排行老大,是哥哥,但他總是找不到做哥哥的感覺,內心總是受到某種隱隱的牽絆。

結果,海林格在做家排的時候,發現這個人其實還有一個早年夭折的哥哥(或姐姐),但這件事爸爸媽媽沒有告訴他,所以他一直不知道自己並不是家裡的老大。因此,他們需要做一些儀式,讓這個過世的孩子在家裡仍然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當我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保持著懷疑的態度,我認為這是一種心理暗示。但如果這種暗示本身能夠幫助人,又為何不可呢?

對於暫時不瞭解的事情,我們只能保持一種尊敬的態度,不要急於否定,也不要急於說:“就是這樣。”這是一種禮。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兩種可能:第一,它是假的;第二,它是真的。如果是假的,你對它要保持一種尊重,因為它於你無害,你只是養成了一種尊重的習慣而已——萬一這件事是真的呢?所以我常常跟自己說:“對於自己不瞭解的事情,不貿然地否定,這其實是一種教養。”我也常跟我兒子這樣說。

其實科學不也是一種對未知世界敬畏探索的心態嗎?

一個全然瞭解並接受自己的人,自會有一種自在的氣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