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坪山|坑梓10個老村村名溯源

发现坪山|坑梓10个老村村名溯源

发现坪山|坑梓10个老村村名溯源

坑梓龍田世居

坑梓自然人文之美,僅從“村名溯源”即可見一斑。

沙梨園村——

纘元公開基沙梨園,堆嶺植果祈人丁;

眾僑親捐興新學堂,光祖裕後添福祉。

此為《坑梓自然村落歷史人文》中,《秀新篇·沙梨園村》之章名。一個植物村名,自有其植物故事。嘉慶五年(1800),坑梓黃氏五世祖纘元公在沙梨園創建龍圍世居。沙梨園為什麼沒有像新喬圍、松子坑等村一樣用圍屋之名作村名?這裡有一個與風水有關的傳說。據村中老人講述,黃氏族人在風水師的指導下,建造了“尖峰嶺”,意圖小孩飽飲乳汁,茁壯成長;後來為了圍住風水,族人又在村後苑地周圍種植大片沙梨樹,小村也因此而得名沙梨園。新學堂即百年老校光祖中學。

田腳村——

田墾八荒,汗滋五穀:早菽尾菽米麥花麥木薯木瓜番石榴;

腳踢七災,血繪四圍:道傳頤生奇禮壽田奇智玉田思蘭屋。

上聯說的是田腳村民種植和食用的植物。明清時期,田腳各姓氏聚族而居,聚居村落包括:以關姓為主的圍肚,以葉姓為主的水圍,以黃姓為主的永茂,以及清末華僑為主的餘生。當時村民以農耕為主。

发现坪山|坑梓10个老村村名溯源

秀山世居“院牆如城牆”

李中村——

李氏創基,李屋獨特,一榕王曾蔭順治黎民;

中村合名,賴溫和睦,三姓人同走陽關大道。

李中村有一棵365歲的大榕樹,人稱“榕樹王”。樹種屬小葉榕,高25米,東西冠幅50米,南北冠幅60米,5根枝幹,主幹周長約12米,需10人合抱。主幹底部有個樹洞,可容納5至6人。據村民講述,這棵大榕樹生長於清朝順治年間。它原有8根主枝幹,1963年被雷擊斷3根。村民一直把這棵大榕樹尊為山神供奉,每逢初一、十五、冬至都提著茶果上香祭拜。

牛湖村——

牛鼻牛皮牛湖,皆源長瀑澄塘得名,三牛開泰茶果香;

姓楊姓林姓李,都為遠來異客聚居,四姓聯姻婚俗雅。

據林氏族譜記載,牛湖村建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其祖先林欽公從廣東梅州遷移至此。據先輩傳下來的說法:當年村後山坡綠樹成蔭,瀑布飛流,流至山腳形成湖泊。村民牽牛經過此湖,牛會停下腳步聞一聞(聞,客家語是“鼻”)湖水。牛的身影倒映湖中,與山峰綠蔭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先輩便為湖(村)取名 “牛鼻湖”。後來覺得“鼻”字不好聽,改為“牛皮湖”,再後來又去掉了“皮”字,演變成今天的牛湖。

牛背村——

殿元公立村牛背嶺,喬木森森遍植李子荔枝樹;

孔明燈託福重霄九,口訣朗朗齊鬧四月十月節。

牛背立村大約在清嘉慶年間,選址在一座小山嶺上,因其地形酷似水牛背,故名牛背嶺。1951年後,簡稱牛背。

发现坪山|坑梓10个老村村名溯源

坑梓田園風光

昂俄村——

鵝出中州賴國,老祠昂首北望潁川;

性適異鄉冷暖,苦民轉運冬生春色。

270多年前,賴氏十二世賴世茂從興寧遷居至沙田鍾村(現李中村範圍)定居。後向南發展,其子賴世興在昂俄建祠立村。祖輩人取名昂俄,“昂”同“仰”,鬥志昂揚 ,“俄”同“鵝”,額頭高聳,彷彿加了冕。昂俄寓意雖是荒蠻之地,只要吃苦耐勞,終將創造美好生活。

城內村——

好兄弟慧眼識商機,販稻麻豬糞,富而築城肚;

新時代土布換靚衫,興廠房商鋪,飽而講文雅。

乾隆五十九年(1794)前後,坑梓黃氏六世祖維球、維珍、維璉、維瑾四兄弟,在父親所修祠堂基礎上,修築了城堡式大型圍屋秀山世居(坑梓黃氏族譜稱 “秀山樓”),當地人稱 “城肚”,意即城牆之內。由於家族人多,只能一部分人住在秀山世居的圍堡內,一部分人住在圍堡外。966年,秀新設立大隊時,秀山(城肚)被拆分為兩個生產隊——以秀山世居的圍牆為界,圍牆之內稱城內,圍牆之外稱城外。

村裡還流傳著維球公的故事。維球公在父母去世後,帶領3個弟弟,在資金並不寬餘的情形下搞起農產品販運。維球公三個弟弟負責收購,自己負責僱船,將貨物運往惠州、龍崗等地銷售,再把惠陽的幹豬糞和石灰販運回坑梓賣掉。如果農民一時拿不出購肥料錢來,可先賒著,秋後以谷抵債。這樣,一趟水路就雙向獲利了。手裡有了錢,維球兄弟又開始買谷花。窮人向有錢人借債時,債主在水稻揚花時節到田頭察看借債人谷花長勢,預測其收成的好壞而做出是否借貸、借貸數額決定。城內有不少窮人遠赴海外討生活,維球兄弟則富而愈富,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兼商人。至七世,秀山世居在坑梓、坪山、惠陽等地的田地已有幾千畝,每年可收租谷幾千石。據說,當時維球公“家裡的碎銀都要用缸盛”。

发现坪山|坑梓10个老村村名溯源

聚龍山公園

龍湖村——

姓羅姓黃相睦而聚,糖廠油坊武館齊昌,嘆災年地瓜換婆娘;

抗日抗美相繼而驅,車間鋪頭衣食俱旺,贊盛世黃連變蔗糖。

雍正年間,羅氏十三世羅子彥、羅子德兩兄弟偕三嬸賴氏和一堂兄弟,從廣東和平遷居至此建村立業。村前有湖形似牛皮,便稱村名牛皮湖。後繼用龍田的“龍”字,加上牛皮湖的“湖”字,更名為龍湖。150年前黃氏和辛氏遷居過來,后辛氏逐漸遷走。

民國32年(1943),日軍攻打香港,又逢大旱,餓殍遍野,很多香港難民逃亡到龍湖村。一些女子為了生存,只要誰有吃的給她便跟誰做老婆。據說,“一條地瓜就能換回一個老婆”。解放後,許多女子跟著親人回香港了;也有女子已與當地村民育有兒女,留在村裡定居了。

盧屋村——

一茶嶺,渾身浙江畫南雄畫樟木畫歸善畫雞籠畫;

三古井,滿口祖宗話客家話南洋話合作化城市化。

盧屋是盧氏單姓居住的村莊。《盧氏族譜》記載,“祖盧愈……自宋欽宗時生於浙江,週歲後,父母攜之徙於南雄,鄉名石井頭者,系盧氏昔之所徙居也。至高宗南渡時,又自石井頭來。有三房,盧氏三房同屬一脈。一徙於惠州歸善(即今之惠陽)之蓼坑,一徙於東莞之樟樹,一徙於博羅烏坭塘,未知我雞籠山開基盧周公自歸善之蓼坑而來,抑自東莞之樟樹而來,或由博羅烏坭塘而來,俱無可考”。後人面對三個可能來源推測:“歸善屬本縣,蓼坑又與淡水不遠,或者從此而遷”。

盧屋村北側有一小山嶺,名“茶仔嶺”。村民講述,盧氏祖先定居盧屋村後,在山嶺上種植茶樹,便以此命名。

老坑村——

老坑老祠堂,堂內曾奏五族寶器:礱碓磨磙砣,春夏秋冬曲;

祠聯祠堂街,街頭又迎十國僑親:黃陳郭張曾,東西南北客。

前輩人用過的那些器具,今已少見。然而,歷史文化既是有形的,亦是無形的。血脈所承,源遠流長;文化之根,彌久日壯。

來源 | 金湖島

作者 | 胡愛民

2019年61期|總第378期

发现坪山|坑梓10个老村村名溯源

往期回顧

發現坪山 | 【視頻】瞭解“大萬曾”

發現坪山|【視頻】你一定不知道,坪山的歷史和傳統如此豐富

發現坪山|【視頻】走近“坑梓黃”

原創|坪山賦 · 月圓人圓 坪檢護航

发现坪山|坑梓10个老村村名溯源

2019,坪檢給您更多“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