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戰車,最熟悉的莫過於今天的坦克、步戰車,擁有強大的防護和攻擊能力,尤其是坦克號稱“陸地之王”。現代戰爭有戰車,古代戰爭也不例外,還曾一度是戰場上的“霸主”。但這個“霸主”地位沒有保持多久,在春秋以後就逐漸衰落了,戰車在當時是國力的象徵,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家”之稱。

戰車可以用於攻守,戰車最早出現在商朝,《呂氏春秋》記載在鳴條之戰中,商朝軍隊擁有七十輛戰車。戰車的動力來源於四匹戰馬,中間的兩匹稱“服馬”,左右兩匹稱為“驂馬”。通常戰車上配備三名作戰人員,在車子中間的是御手,稱為“御”,“御”是一門技能,在春秋時期是士大夫必須得掌握的,在車子右邊的是“車右”,也是最勇猛的一名成員,負責用車上的矛、戈等刺殺敵軍。在左邊的是“車左”,是一車之長,任務是用弓弩射殺敵軍。戰車在當時是一種“高級”武器,所以能在戰車上的乘員亦是有身份的人,一般為“士”。春秋時期的作戰方式以戰車為主,賦予一些步卒協同作戰,一般為十個人,如果戰爭規模過大,最高會增加到七十二個人。作為春秋時期的戰爭寵兒,為何在那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

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圖1 戰車的戎右負責使用大型武器進行揮擊及殺傷範圍


自春秋開始,戰車並不是完全消失,除了清朝完全摒棄外,以後的歷朝都有,但功能很少在參與作戰,大多承擔後勤服務,像唐朝的軍隊,行軍大多是靠戰車,只有到達戰場才下車結陣作戰,不再像隋朝那樣步兵需要揹負糧食行軍,大大提高了行軍效率,兵貴神速得到了體現,有了一點現代摩托化步兵的味道。

  • 第一,戰爭思想的改變。

春秋時期的戰爭,雙方打仗都非常規矩,非常迷信,受禮制、宗法等影響,出征前需要祭祀、占卜測吉凶,最後就是一番大道理、洗腦,最著名的誓詞便是周武王在牧野所作的《牧誓》。

到了戰場上也不是馬上開打,雙方還得派出使者約好開戰時間和地點,到了戰場,要等雙方都排成隊列才可以攻擊,這方面宋囊公可是“行家”了,簡直是個謙謙君子,泓水之戰中,宋囊公的軍隊已經列好陣列,這時楚國的軍隊才開始渡河,部下建議半渡擊之,可宋囊公認為這樣不道德,直到楚軍列好陣勢,結果宋軍大敗,自己也負傷了。

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圖2 商代戰車的結構圖


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圖3 商代戰車實物復原圖


即使在戰鬥中,雙方的士兵有時也很禮貌,例公元前597年,楚國伐鄭,晉國救援,楚國議和不成反被羞辱,楚莊王決定給晉國一個下馬威,派出了大將樂伯、攝叔、許伯同乘一輛戰車去“致師”,成功割了敵軍耳朵並抓了俘虜,晉軍迅速反應過來追擊,樂伯和攝叔箭術高超,射住了左右兩路的追擊,但中路的鮑癸卻追了上來,這時樂伯他們只有一支箭,剛好有一頭鹿跑出來,樂伯射殺了鹿並贈送給鮑癸,見楚軍贈送鹿給自己,便認為楚軍有君子之風,於是放楚軍回營,過了幾天,晉將魏錡用同樣方法獲救。春秋時期的戰爭如此“彬彬有禮”,幾乎沒有什麼戰術可言,一切規規矩矩,按部就班。

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地位衰落,各諸侯爭霸,都想一統天下,連年征伐,這時候各種思想如雨後春筍,尤其是兵家思想對各國軍事產生了重大影響,禮儀戰爭不再存在,各種“陰謀詭計”都開始派上戰場,作戰樣式豐富。因此戰場不再是侷限於兩方的設定平坦戰場,戰車失去了優勢,而戰車對戰場地形要求較高,山地、山林、水澤甚至田埂都不利於戰車發揮戰鬥力。

而且,戰國時期戰爭往往是攻城拔寨,並不適合使用戰車,《孫子兵法》總結為“攻城則力屈”,為不得已的下策。還有就是戰車本身笨重,結構強度也不夠,極易破壞,一旦被誘入不利戰場,運動的戰車停下來就是被屠殺。

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圖4 西周戰車復原圖


  • 第二是新式的武器的出現。

戰國時期,弩逐漸普及,尤其是秦弩,在當時獨步天下,弩相對於弓箭,最大的一個優點省力,射速快。戰車面對弩兵,佔不到便宜,戰車目標大,靈活性差,一旦衝鋒起來,幾乎沒有橫向躲避能力。靈活的騎兵尚且不能避得過弩箭的攻擊,匈奴軍隊被被李牧、蒙恬和衛青他們虐就是很好例子,笨重的戰車怕是還沒衝到一半路程,上面的乘員基本去閻王那報到了。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大規模使用,鐵兵器相對於青銅兵器硬度和韌性都提高了很多,用鐵做的箭鏃穿透性更強,命中率也更高。

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曾輝煌一時的“戰車”,為何在春秋以後就不再受到重用

圖5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


  • 第三,對戰車影響最大的是騎兵的出現。

騎兵的機動性更高,受地形的限制小,通行能力是戰車不能比的。戰國時期最高建立騎兵部隊的是趙國的“胡服騎射”。憑藉這支騎兵部隊趙國抵抗住了北方匈奴的侵襲,並在中原各國中有了話語權。長平之戰中白起用兩萬五千的騎兵奇襲了趙軍的糧道,一舉切斷了趙軍糧道,立下了長平之勝的頭功。騎兵的機動性是戰車無法比擬的,尤其是西晉時期馬鐙的出現,徹底解放了騎兵,有了馬鐙,騎兵在馬背上就有了支撐點,殺傷力至少提高了幾個檔次。騎兵的出現可謂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自此戰車便退居二三線。

戰車雖然輝煌一時,但戰車的弱點很註定了它只是個過渡性產物,用另外一種方式生存於戰場。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孫子兵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