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家都应该清楚的“接气通经法”

金·何若愚《流注指微赋》说:“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这是根据《灵枢·脉度》所载的经脉长度,结合

《灵枢·五十营》篇“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以一呼一吸脉气通行“六寸”计算,提出各经穴的行针时间须达到一定的呼吸次数,促使全经气行通畅,故称为接气通经法。

针灸家都应该清楚的“接气通经法”

手三阴经脉较短,从胸至手,长三尺五寸,行针时须用7呼吸,使经气行四尺二寸,即超过七寸;手三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行针时须用9呼吸,使经气行五尺四寸,即超过四寸;足三阳经脉最长,从头至足,长八尺,须14呼吸,经气可行八尺四寸,也超过四寸;足三阴经脉从足至腹,长六尺五寸,须12呼吸,经气可行七尺二寸,也超过七寸。这样,手足三阳经的气行均超过原经脉四寸,手足三阴经的气行均超过原经脉七寸。

后来明代《金针赋》将这内容概括为“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五寸,应改正为“七寸”。这一方法,主要强调四肢经穴的行针也就是运针,须积累一定时间,以取得良好感应。取臂部手三阴经穴使作用于胸部,须行针7呼吸;取手三阳经穴使作用于头部,须行针9呼吸;取腿部足三阴经穴使作用于腹部,须行针12呼吸;取足三阳经穴使作用于头部,须行针14呼吸。经脉短,行针时间可短些;经脉长,行针时间要长一些。这对于催运气血以起远道作用有其实际意义。

针灸家都应该清楚的“接气通经法”

《流注指微赋》注(本论)说:“夫欲取偏枯、久患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内气不接而经不通流,虽有暂时之快,客气胜真,病当未愈也。”因而提出这种“上接下引”的接气通经法。对于偏瘫等重症还可延长行针时间,即所说的“重者倍之”。也即加长其行针时间,使起较大的作用。

针灸家都应该清楚的“接气通经法”

针刺的核心在于行针,现代都以电针仪代替了,不知是进步还是“进步”……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