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家都應該清楚的“接氣通經法”

金·何若愚《流注指微賦》說:“接氣通經,短長依法。”這是根據《靈樞·脈度》所載的經脈長度,結合

《靈樞·五十營》篇“呼吸定息,氣行六寸”的說法,以一呼一吸脈氣通行“六寸”計算,提出各經穴的行針時間須達到一定的呼吸次數,促使全經氣行通暢,故稱為接氣通經法。

針灸家都應該清楚的“接氣通經法”

手三陰經脈較短,從胸至手,長三尺五寸,行針時須用7呼吸,使經氣行四尺二寸,即超過七寸;手三陽經脈從手至頭,長五尺,行針時須用9呼吸,使經氣行五尺四寸,即超過四寸;足三陽經脈最長,從頭至足,長八尺,須14呼吸,經氣可行八尺四寸,也超過四寸;足三陰經脈從足至腹,長六尺五寸,須12呼吸,經氣可行七尺二寸,也超過七寸。這樣,手足三陽經的氣行均超過原經脈四寸,手足三陰經的氣行均超過原經脈七寸。

後來明代《金針賦》將這內容概括為“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五寸,應改正為“七寸”。這一方法,主要強調四肢經穴的行針也就是運針,須積累一定時間,以取得良好感應。取臂部手三陰經穴使作用於胸部,須行針7呼吸;取手三陽經穴使作用於頭部,須行針9呼吸;取腿部足三陰經穴使作用於腹部,須行針12呼吸;取足三陽經穴使作用於頭部,須行針14呼吸。經脈短,行針時間可短些;經脈長,行針時間要長一些。這對於催運氣血以起遠道作用有其實際意義。

針灸家都應該清楚的“接氣通經法”

《流注指微賦》注(本論)說:“夫欲取偏枯、久患榮衛諸疾,多是愈而復作者,內氣不接而經不通流,雖有暫時之快,客氣勝真,病當未愈也。”因而提出這種“上接下引”的接氣通經法。對於偏癱等重症還可延長行針時間,即所說的“重者倍之”。也即加長其行針時間,使起較大的作用。

針灸家都應該清楚的“接氣通經法”

針刺的核心在於行針,現代都以電針儀代替了,不知是進步還是“進步”……

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