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毕业,月薪5000”:别让成功学定义了你的人生

名校光环与平凡生活的组合曾造就了不少爆款文章,例如“北大毕业卖猪肉”“北大毕业送外卖”“寒门状元之死”,还有近来流传的《“我清北毕业,月薪5000”:我只是个普通人》。除了感叹造化弄人,围绕这些文章展开的讨论最终都落脚到读名校的意义上。

有人赞成“名校无用论”:学校的层次只代表死记硬背的应试水平,不能代表综合素质,进入社会后一切清零。有人坚持“名校光环说”:如果考名校真没用,为什么高考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清北毕业,月薪5000”:别让成功学定义了你的人生

名校毕业生成为普通人是普遍现象吗?为何大部分人没有成为天之骄子?人们对此话题的关心说明了什么?作为在名校学习、生活了数年的学生,我想以局内人的身份,从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切身体会入手,重新探讨这个话题。

尽管看上去有些矛盾,但“名校光环”和大多数毕业生成为“普通人”的确是同时存在的现象。名校之所以成其为名校,必然有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和人才环境上。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名校学生想了解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能迅速、免费地在图书馆网站上翻阅世界顶级期刊;想申请海外知名大学或者到顶尖企业实习,能向身边有类似经历的学长学姐请教;学习研究中遇到问题,自己的导师就是行业一线专家……这些机会在普通大学很难取得。名校学生以此为捷径,结合自身智识、能力优势,更好更快地达到目标,达成推进科学、创造财富、传播文化、造福社会等多种使命——这也是名校聚集各类优质资源,最大化效率的原理,“名校光环”就这样出现了。

同时,许多名校毕业生并没有成为“天之骄子”,甚至最终“泯然众人矣”。如果说卖猪肉、送外卖、月薪5000元等案例尚属极端,那么从我的个人经验看,许多名校生在踏入社会后呈现的状态就是三个字——普通人:做着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拿着与其他大学毕业生区分度不高的薪水,每天为生计奔波,为琐碎牵绊……有的甚至与所谓“双非”大学毕业生区别不大。

“清北毕业,月薪5000”:别让成功学定义了你的人生

顶尖的资源、响当当的声誉、大佬云集的校友与黑压压、沉默少言的大多数并存,构成了名校毕业生真实的分布状态。即便在名校,能脱颖而出、活成“人赢”的也只是少数。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存在的资源与主观利用效率之间的偏差:有的人逐渐形成对未来深入清晰的思考,规划长远、勤奋刻苦,善于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不断接近目标;但也有人陷入迷惘迟疑,加上潜意识里认为名校毕业好歹能找个不错的工作,形成了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勤奋些的则紧盯绩点、提升学历、混迹各种圈子;懒惰的就是论文拾人牙慧,作业敷衍了事,合作敷衍搪塞。对于很多学生,学校提供的资源环境为其所用不到百分之一,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自然与普通大学别无二致。即便找工作时,因为名校招牌多了一些机会,从长期看也难有后劲。

说到底,名校虽然有光环,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决心、恒心、毅力、机遇去接近这个光环。既然名校的优势没有为我所用,那么在名校就读,也只是物理上生活在名校校园而已,“泯然众人”并非稀奇事。

不过,本文目的不在于批判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名校学生,毕竟每个人的成长轨迹、生活目标都不一样,机缘际遇更是千差万别,就读名校的收获也不能只用“成功”标准衡量。只是,隐藏在名校争论下的落后教育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因为许多名校毕业生不够“成功”而否认名校价值,认为读好大学“没有用”,是典型的功利化教育倾向,类似思潮还有曾经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大学最大的意义是涵养青年的思想、品性,从而探求科学真理,传播优秀文化,唤醒社会反思。财富、成功是高水平思维和能力的副产品,强行作为衡量名校的标准是本末倒置——难道大学按照所谓的“有用”标准办学就能批量生产富豪了?一味从功利角度衡量名校价值,很容易造成忽视基础研究、缺乏创新意识、荒废文化建设的后果——这些问题已经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显现,且拖累了社会的转型升级。

“清北毕业,月薪5000”:别让成功学定义了你的人生

迷信“名校光环”,认为进入名校便自动“镀金”的想法也不可取。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大部分高中生乃至他们的老师、家长认为高考就是人生“最后一役”,过了这一关,就是“鲤鱼跃龙门”,从此高枕无忧睡大觉,等着高薪工作自己送上门。殊不知,考上名校只是一个起点,而远远不是终点;好大学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份兜底的保险。目前,名校学生中存在的懈怠心理即由来于此,根本上还是落后的思维作祟。

成功的少数和平凡的大多数,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本图景,名校内部的小社会也是一样。“名校毕业活成普通人”是个大概率事件,不值得大惊小怪,反而这个话题被屡次炒成热点才不太正常——名校就是用来造就“成功人士”的吗?考上名校就是万事大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