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鉞、戚、錛、鏟有什麼區別呢?你怎麼看?

玩之道


說實在的,這些武器都是斧類兵器,只不過形制略有不同罷了。



所謂斧子,一般是援內等長。援是前面帶刃的那頭,內是後面不開刃的。整體相對來說比較厚重,在使用時更多是當鈍器使用。比較典型的有宋大斧、峨眉斧、旋風斧、板斧。


鉞是一類大斧,也是中國所獨有的斧類兵器。鉞的斧刃薄而較為平緩,斧刃面積大於同樣大小的斧子。在夏商周時期,人們以“大者為鉞,小者為斧”,在今天的商朝武士復原圖裡面,士兵通常都是手持大鉞的。在今天的商周文物出土裡,有很多青銅鉞,其中一些形制不適合實戰,因此猜測鉞除了用作實戰,也作為禮器。

在漢代,還出現過一種“中國的瑞士戟”——鐵鉞戟,就是小鉞和長矛結合,這可是要比歐洲戟早了1500多年,不過和鐵戟相比,這種武器很小眾。在唐代以前,斧鉞之間還有明顯差距,之後便融為一體了。



戚,就目前推斷,戚是商朝以前對小斧的一種稱呼。戚的援比較長,沒有內,具有鉞的薄刃特點,也有斧的窄刃特點。迄今為止唯一知道戚備用在實戰還是神話故事裡的刑天揮戚反天的故事。


錛是一種雙刃斧,不過後面的刃是如同鋤頭一樣橫過來的。一般是用來平木器、削平木料的木工工具。橫刃用於削平木材,豎刃用於劈開木材。

鏟是縱刃斧,就是把斧頭旋轉九十度插在木柄的頭上。有月牙和斧刃兩種形制,是宋朝以後出現的冷兵器。斧刃鏟一般是城防武器,用來破壞攻城武器;月牙鏟用途比較多,一般是水兵多用,可以防止敵人條船進攻。後來還學習梨花槍的樣式在木柄上捆上火藥噴筒來增加殺傷力。



火器工坊


以我真誠真心,竭盡全力為您解惑。

1、斧

原先的兵器斧。

如程咬金用的就是八卦宣花斧。

2、鉞

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權力象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為成年男子的象徵。鉞確切來說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於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

所以歸根結底來說,鉞是一種禮器,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其殺傷力。長成這種萌萌噠樣子也就不足為怪了。

感覺不像是武器的樣子,反而有點兒萌萌噠啊。

有人解釋:斧子出尖就是鉞。

3、戚

戚是一個漢語漢字,讀音為qī,形聲,從戉,尗聲。戉:( yuè),斧子。本義:古兵器名,斧的一種。戚也有親屬、親戚等意思。“戚”是一個集體名詞。在墓葬考古中,曾發現一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大批石斧的情形,這種成批出土的式樣、質地和規格一致的石斧其實就是“戚”。

刑天的武器:刑天舞干鏚圖。

4、錛

5、鏟

以上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以我真誠真心,竭盡全力為您解惑。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對你有幫助,不妨點個贊,關注一下閱讀修身。閱讀修身:一個關注教育,高考考研考博,社會,小說,熱愛閱讀的教育問答達人。


閱讀修身


《釋名》:斧,甫也。甫,始也。

斧讀fǔ,因為,古人認為斧子是做一切器物的開始,伐木製器,所以音從甫。

也有說法斧從父音。

其實父與斧在甲骨文中本是一字。後來為了區分,加了斤,以示區別。

以手持杖表示規矩,《說文》: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

父斧本是一字,為做區別,增加表示意義的偏旁“斤”,這是漢字中常見的方法。同類的比如止和趾。本意是腳趾,後來從腳趾引申出前進停止的“止”,為了區別在止旁加了“”表示腳趾。

遠古時代利用工具進行體力勞動,對開創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受到特別尊重,“父”是古人對從事勞動的男子的尊稱,後來專指父親。但是原始意義也有保留,比如:漁父、樵父、田父,就是對男子的稱謂。

後來因為父權社會的發展,斧成為了權利的象徵。後來發展出天子的十二章紋,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

其中有一個“黼”[fǔ] ,實際就是斧。

拿著小斧頭“斤”的是兵,拿著大斧頭的是士(王的侍衛),拿著最大斧頭的是王。

王手裡這個大斧頭就是鉞。

鉞就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於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

《說文》:大者稱鉞,小者稱斧。
《書 · 顧命》:鉞、鋮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鋮。一人冕執鉞,一人冠執鋮。

後來鉞成為中華封建王朝禮制重要一部分,封賞有功大臣,最重一個就是“假節鉞”。就是可以代表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權利。

《孔叢子 · 問軍禮》: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大將受,天子乃東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

所以,鉞就是表示王權的大斧頭。

戚=戊+尗。

戊就是戉(同鉞),尗是豆莢。尗來表現刻在戚邊上的齒。

古文字中戚也十分明顯的表現了戚的特點——器身上的齒。

戰國時期,戚寫作戈+齒。不在表現斧的意思,從戈表示兵器,但是更加突出器身上的齒。

戚是一種禮器,完全沒有戰鬥作用,從出土來看器型比鉞小,多為玉質。

古文中常見與戚相關都是舞蹈祭祀:

《詩經 · 大雅 · 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


《韓非子 · 五蠹》:乃修教三年, 執干鏚舞,有苗乃服。
《山海經 · 海外西經》 :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

《六書精蘊》:(戚)戉之白者,為之錫劑,以文之不專用武也。

說的比較明白了,“以文之不專用武也。”說明戚不是武器。

《司馬法》:殷執白戚。

所以,戚就是一種白色的、器身有齒裝飾的、比鉞小的斧形禮器。

錛是木工用的一種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刃斧頭。一般是雙刃,一刃是橫向的用於削平木材,另一刃是縱向的用於劈開木材,一般用於去除樹皮或加工成大概輪廓的粗糙加工。

錛出現很早,有石錛。

古代也有土豪,於是就有了玉錛。

但是錛沒有像它的親戚鉞、戚那樣成為禮器,也沒有像斧那樣成為武器,只是一直作為木工的基本工具。

所以,錛是一種開雙平刃的木工小斧頭。

鏟和上面的斧、鉞、戚、錛全完不同,因為鏟不是斧頭……

鏟的本意就是剷平木頭表面的一種工具,後來發展為各種鏟子。

《廣韻》:鏟,平木器也。

《說文 • 金部》 :鏟,鏶也。一曰平鐵。從金,產聲。

《蒼頡篇》:鏟,削平也。

再後來發展成兵器——鏟。

明《武備志》:鏟,長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後刺。

再後來被小說、演義、影視作品、遊戲不斷髮展,成為出家人的標配武器:方便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