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猎杀”多闪



腾讯“猎杀”多闪



还从没有哪个诞生只有3个月的App能引发腾讯这么大的关注:

在司法端,发起诉讼、禁令;在平台侧,应用宝下架、封禁开放平台;在产品内,屏蔽关键词、下载链接、分享链接;在产品外,重启短视频赛马,多款产品轮番上阵。

坐拥11亿用户、年营收超过3100亿元人民币、总市值接近3万亿人民币的腾讯,对体量不足其万一的“多闪”展开全方位的总体战,让眼下的互联网寒冬开始更加冷峻。在核心的社交领域,腾讯并没有像大象那样缓慢应激,其反应之机敏如猎豹捕食般迅速。

市场很久没有见过如此“火力全开”的腾讯了。

一、多闪的生死时速


大多数人低估了腾讯对多闪的重视程度。从上线到封禁,只花了十分钟,从封禁到法院禁令,只花了一个月。

绝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腾讯针对多闪的那起引发头像归属的诉讼申请,是在2月18日递出的,即赶着元宵节前一天递出申请,腾讯的这种急迫从多闪上线的初期增长数据中就可以得到理解。

据QuestMobile统计,“多闪”在春节日活很快超过了千万,要知道,1月22日才正式上架的多闪此时上架还不足一个月。据媒体统计,多闪上架后,在1月26日-2月4日期间连续霸榜,持续拿下App Store免费榜的冠军;此后的排名虽有所回落,但基本稳定在前五名。


腾讯“猎杀”多闪



这个成绩,还是在多闪推出后,腾讯立刻封禁了抖音(用户使用)微信登录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或许是在移动时代微信一统之后腾讯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在移动社交领域出现了裂缝。

1月15日多闪发布会时,产品发布不过十分钟,多闪官网在微信内被禁,下载、分享二维码被封。这是腾讯多年未见的决绝,也是微信罕见的如此快速与腾讯总部步调一致。


腾讯“猎杀”多闪



多数人对腾讯的印象还停留在佛性、宽容,甚至很多时候有些拖沓,比如马化腾想要腾讯文档,结果等了八年之久;SNG的微视即便被列为集团最重要的项目,微信朋友圈的入口也只给了限时推广。 在层层职级和互相隔离、内部竞争的各部门之间,对待多闪,却能做到如此快的反应及决策。

事实上,每一次多闪有新的进展,腾讯都会跟上新的措施——1月22日多闪架,宣布24小时下载破百万,腾讯随即单方面封禁了抖音的微信登录。


腾讯“猎杀”多闪



这对于着力打造开放、生态的微信来说,这对自身品牌伤害将是难以估量的,而微信官方甚至没有明确对外就此做出解释和回应。更耐人寻味的是,此前微信曾一度被当做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然而在一系列的封禁事件之后已经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腾讯“猎杀”多闪



显然,腾讯正在改变,正在脱去一些曾经束缚自己手脚的障碍,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狼性”,对待多闪的行动是这种大策略的延续。

二、从司法战、产品战两线防止社交对手,腾讯从不佛系


微信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对手的安逸日子,马化腾在朋友圈点点赞,龙哥一年一度的跨年演讲,似乎让很多人忘记了,腾讯其实是一家具有强烈危机意识和领地意识的公司。

每次遇到真正的危机时,腾讯总是产品、司法两手出击。恰如当年对珊瑚虫、对51、对360、对快播。多闪此次遭遇并不让人意外。

2006年,在IM战场消灭MSN后,腾讯开始反手清理珊瑚虫等第三方QQ修改版本。当年,腾讯法务部就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一纸民事诉讼将QQ的修改版软件“珊瑚虫”告上法庭。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深圳南山公安分局经过一审阶段三次庭审,判决珊瑚虫作者陈寿福侵权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赔偿近120万元。


腾讯“猎杀”多闪



2008年11月,提供各种改进功能的彩虹QQ用户达到了千万级。11月11日,腾讯直接对多名51员工发起集体诉讼。腾讯对外宣称,遭遇恶意挖角,对其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了极大困扰,并导致了所投入巨资的一些研发项目搁浅、商业机密流失等等。

在司法战之后,紧接着产品攻防战,11月24日,QQ客户端直接封杀彩虹QQ,屏蔽其显IP、显隐身功能,登陆后每隔5分钟就弹出QQ安全中心的弹窗,提示卸载彩虹QQ,不然QQ将立即退出。51很快就缴枪投降,选择了放弃。


腾讯“猎杀”多闪



多闪与腾讯大战之后,有自媒体人称呼,用户不需要另一场3Q大战,而3Q大战也是一场司法战与产品战并举的经典战役。

3Q大战,360推出杀手锏QQ保镖后,据吴晓波老师所著的《腾讯传》称,10月30、31日,腾讯第一反应是向深圳市公安局报案,并通过司法阻止360的QQ保镖,并快速进入到QQ弹窗2选1。公安报案如何定性?《腾讯传》没有展开。周鸿祎在自传《颠覆者》里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周鸿祎回忆当时有人举报到公安部,希望定性为“刑事犯罪”,而一天他如常准备去公司时,收到消息:公司楼下有30多个来自深圳的警察,最后他不得不远遁香港,当时的情形远不是大佬谈笑风生那样轻松。


腾讯“猎杀”多闪


来自老道消息文章,老编辑与keso对话《Google 离开那年,马化腾差点抓到了周鸿祎》


经过漫长的司法诉讼,2014年,在奇虎公司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后,腾讯第三次在与360的诉讼中获胜。腾讯以次要业务“安全”牵制了360的主要业务,让360公司无法在其他领域成功复制其模式,而不得不朝智能硬件以及IOT方面拓展。

显然,产品战+司法战是战时腾讯每一次都会送给社交对手的标配,多闪并不例外。

三、诉讼换禁令,禁令换时间,多闪能够熬多久?


法院最终会支持腾讯对多闪的“不正当竞争”诉讼申请吗?

腾讯可能并不真的在意最后的结果。这场诉讼,关键不是获胜,而是禁令。拿到禁令之后,漫长的司法程序,足以拖死任何挑战者。毕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等于生命。

“根据腾讯公司强烈要求,您在微信/QQ上的账户信息,包括头像、昵称的权益属于腾讯公司,如果您多闪的头像昵称与微信/QQ一致,需要修改在多闪或微信/QQ上的头像昵称。如果昵称是真名,我们觉得可以保留 。感谢您的支持!”

这应该是今年引发争议最多的一条产品告知信息。信息最初发布时,不少互联网人士认为,多闪是在有意碰瓷,改写了法院的相关裁定,或者腾讯的相关诉求。后续腾讯的回应也表示,多闪是“偷换概念”、“无稽之谈”,并表示诉讼是关于多闪对微信授权的超范围使用。

从后续披露的腾讯申请的司法文书来看,多闪远谈不上“碰瓷”和无稽之谈。腾讯申请第三项,确实是要求多闪“立即停止在多闪产品中使用微信/QQ用户头像和昵称等微信/QQ数据的行为,并在多闪后台服务器中立即删除留存的签述全部微信/QQ数据”。翻译成白话是,腾讯主张用户头像、昵称归属,并要求删除。


腾讯“猎杀”多闪



很多人认为多闪碰瓷,但设若我们从结果来看,实际上,碰瓷的恰恰是起诉方,碰瓷的核心在于事情的对错不重要,找到被碰瓷方的破绽。目前,禁令就是腾讯找到的破绽。腾讯并没有获得官司的最终胜利,事实上,此类新领域又涉及两家重要企业,法院仓促判决的可能性很小。但禁令下达后,多闪则必须执行,执行则必须公告。给用户的公告自然不可能法言法语,而一旦转化语言,相比腾讯的禁令加持,多闪在舆论上就落入“碰瓷”的困境。

而从产品上,腾讯所申述的核心是“头像”和“昵称”,但一个“等”字,和一个“立即删除”带来了很大的弹性空间。在禁令执行期内,即便开发零成本,App Store也不可能来得及发版,为用户提供头像更换入口。而设若直接删除,从抖音给多闪导量情况来看,恐怕涉及的数据量会非常庞大。

这样无法撤回的数据清空,对多闪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而在法院的禁令下,这场屠刑要求多闪对自己开刀。

而从腾讯方面来说,多闪自然是远远不如没有构成对微信威胁的实力,此举是针对头条系产品的一次“敲山震虎”。实际上,多闪本身能否成功还有待市场检验,而非是直接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并能够真正解决腾讯所面临真正公司挑战。

过去的2018年是腾讯20周年,也是腾讯在过了很长一段舒服日子之后的反思之年,在拥有腾讯系背景的公号“故事硬核”的特写《腾讯变革150天全记录》中提到,少见情绪波动的马化腾,却在2018年让身边的人明显感到到了他身上的压力。而腾讯在2018年年中还由腾讯总办出面,连续开了一个月的会,最终认定20岁的腾讯遇到了“不是伤风感冒,而是真正的、重大的危机”。

尽管在社交领域,腾讯依然是无敌的并且寂寞的。但是其“假想敌式的冷战思维”只会让其更倾向于采取更为简单粗暴方式,对待“本可放手一搏”的正当市场竞争。不久前,一则腾讯招聘的“战略竞争策略传播经理”的岗位,其主要工作职责赫然写着“针对竞品的不正当社会信息,能够快速调动央媒及核心自媒体展开舆论,进行有效反制”等话语,就可见一斑。


腾讯“猎杀”多闪


四、结语:

头腾大战升级,是从用户头像与昵称这件小事开始大面积扩散并激烈化,目前双方正在走司法程序,不管最终判决结果如何,都将深刻影响两家公司。多闪甚至抖音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产品调整和改版,以确保不会再招惹到腾讯的官司;而腾讯也将加大对短视频的扶持力度和微信引流倾斜。

抛开个案来看,这场战争实际上是腾讯在社交领域究竟是否真正能够面对更为开放自己,特别是微信主打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开放流量生态之后,还能否依旧使用司法+产品的保守战术作为攻守的问题。毕竟对当前的腾讯来说,最要紧的,不是防止社交领域对手,而是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所有公司目前均处在新的起跑线上,腾讯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头羊,危机感是有的,但这种危机感应该转化为创新的驱动力,而不非打击异己。即使能短暂扰乱其社交产品部署,也并不能伤到实质,毕竟头条宣布做社交也不过才3个月,信息流及AI却是做了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