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古工制玉成形之後雕琢之前,為了保證紋飾準確到位,玉匠雖然成竹在胸但依然要起樣打稿。

古工是如畫樣打稿的?可以從出土半成品玉雕製品中窺探一斑。

古工制玉打稿起樣大約有三種方式:

一)釘線打稿

“釘線打稿法”是春秋戰國以後片飾器製作盛行的一種打稿起樣的方法。在基於省工省料考量的同時,為使玉器整體形態更顯靈動華美,玉作匠人會先用砣具在選定的玉料表面琢刻斷斷續續的釘線紋勾勒輪廓,再以桯具或管具於輪廓外側打孔,然後穿入金屬線具(金屬薄刃線具)沿釘線紋拉切造形,這種製作方法即稱為“釘線打稿法”,又稱“釘線打稿拉鋸法”(圖1)。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1-1:戰國龍形佩三角形玉料釘線打稿示意圖

圖1-2:戰國對開成型龍形佩釘線打稿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1-2:戰國對開成型龍形佩釘線打稿

如何認定“釘線打稿法”是古工制玉的工藝留存?考古發掘所發現的古玉半成品上留下的“釘線打稿法”痕跡,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的教材(圖2):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2-1

上圖2-1是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對龍形玉佩,邊緣留有原始的釘線打稿痕跡(《戰國出土玉器全集—10》頁84,“龍形玉佩”)。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2-2

上圖2-2是另一件戰國龍形玉佩上留下的釘線打稿痕跡,為我們留下了非常直觀的古工痕跡。

製成品片飾器經過後期打磨,釘線打稿痕跡不復存在,但是,也不排除個別琢刻深的釘線因打磨不到而遺留下來,有時看到片飾器沿邊平行的一道短淺刻線痕,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認為錯刀誤刀,其實仔細觀察,那或者有可能就是幫助我們辨識到代真品的“釘線打稿”痕跡存留(參見《古玉學步(58):片飾器定型——巧用邊餘料釘線打樣稿》)。

“釘線打稿法”側重於片飾器的輪廓起樣打稿。

二)刻劃打稿

刻劃打稿是古玉製作紋飾打樣的另一種方式,根據圖案紋飾的特點,先用硬核類初步刻劃、後用砣具沿刻劃線雕琢成紋,保證了紋飾既合乎創作原意又圖案優美無痕(後期的砣琢磨去了先期的刻劃亂痕)。

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一件玉戈,通長40.4釐米,寬8.5釐米,厚0.1-0.5釐米,三門峽虢國墓地博物館藏品(圖3-1)。此玉戈完美地詮釋了古工刻劃打稿的工藝流程。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3-1

此戈本為商代之物,戈的柄部在西周時期添加了紋飾,由於此紋飾尚未完工(圖3-2),所以為我們瞭解古工制玉的工序打開了一扇歷史的窗口。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3-2

玉戈的紋飾為龍鳳合體,上部分為龍,以纖細的刻劃陰線打稿,顯示了紋飾的前道工序;下部分為鳳,工序已經進入到下進一步,有些部位已在刻劃草稿線的基礎上製作出標準的大斜刀——西周“一面坡”(圖3-3)了。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3-3A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3-3B

從此件玉戈半成品看出,部分已經基本完成撒砣工序,部分剛剛完成勾砣工序,工半事半(圖3-4)刻劃工藝和斜砣工藝同時並存,說明在商周銅具(砣)時代,由於銅砣的物理性能較軟質,對於硬度較大的玉體無法一下子“入刀”,所以在砣具使用之前,先用石核類硬質工具刻劃打稿,讓玉面需要調製的部位先打上淺痕,讓銅砣能夠下刀並且吃住(不打滑走位)完成雕紋(參見《古玉學步(91):先作刻劃後砣痕,刻劃打稿砣成紋》)——此觀點是本條根據出土玉器半成品的痕跡推定,不是出於哪位專家之說,意在拋磚引玉,所以凡存疑者儘可以拍磚噢。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3-4

刻劃打稿側重於獨立紋飾圖案的雕琢製作。

三)砣琢打稿

砣琢打稿是在製作的成形玉料上直接用砣具單勾出淺陰線畫稿,然後再用撒砣或者寬砣進行減地深加工,完成紋飾製作。

砣琢打稿側重於整體紋飾圖案的起樣打稿,分為整體一次性砣琢打稿和逐步漸進性砣琢打稿兩種方式。

1)整體一次性砣琢打稿

對於體量較大或者結構較繁縟的紋飾,一般採取整體一次性琢磨打稿的方式,以保證樣稿佈局的全面得體。

1986年江蘇吳縣嚴山出土的一對春秋晚期龍紋玉柄形器(圖4-1)就是這類打稿方式。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4-1A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4-1B

在這一對龍紋玉柄形器中,其中一件還未完工的半成品,很直觀地顯示了整體用砣具單勾的淺陰線畫稿(圖4-2)。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4-2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4-2(局部)

2)逐步漸進性砣琢打稿

對於熟練的玉作匠人或者容易掌握的普遍類器型,則可以採用逐步漸進性砣琢打稿。就是一邊用砣具單勾畫稿一邊用撒砣深琢成形。

山西博物館藏未完工玉璧(圖5-1)則是這種打稿法最好的詮釋。這件玉器大部分還是玉坯料,少部分已經打稿和雕琢,而在已經雕琢的部分裡,有些剛處於打稿的單勾陰線狀態,有些則已經雕琢成紋了。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5-1

即使採取逐步漸進性砣琢打稿法,在紋飾的分配和過渡上玉作匠人肯定是有成竹在胸的,最終都會得到一個佈局合理恰當的紋飾結構,如璧形器的四分法、六分法等相對容易掌握,所以即使採取逐步漸進性砣琢打稿法紋飾都不會“走樣”(圖5-2),也不會發生前功盡棄的廢品。

古玉學步(163):成竹在胸琢紋韜 別具一格打樣稿

圖5-2

砣琢打稿側重於整體規範性紋飾的雕琢製作。

瞭解古工制玉的打稿起樣工序,方能理解古砣制玉是一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過程,有時一條紋線可能由多次反覆琢磨而成,不能套用簡單的砣具v形u形來理解辨識古玉的工藝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