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但凡聊起歐洲的汽車工業,相信十個人中起碼八九個最先想到的會是德國。

的確,就算是放眼全球,德國的汽車工業水平也當之無愧為第一梯隊。但如果把目光投回到幾十年前,那在歐洲這片土地上,倒還真有另一個國家能與之分庭抗禮,而它就是意大利。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雖說現如今的意大利汽車工業早已失去了當初的輝煌,但這段被意大利人視為驕傲的過往,還是通過汽車博物館的形式留存了下來。

意大利知名度較高的汽車博物館主要分佈在了三處地方。國立的意大利汽車博物館、以及菲亞特汽車博物館都坐落於工業重鎮都靈;每年吸引無數車迷前往朝聖的法拉利和蘭博基尼博物館,都位於摩德納市周邊;而本文的主角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則隱匿於時尚之都米蘭的西北郊外。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相較於阿爾法·羅密歐超過百年的歷史,這間始建於1976年的博物館倒是顯得有幾分“年輕”。當然,博物館實際給人的感覺還會更加現代化,因為其曾在2009年進行過一次閉館翻修,直到2015年才正式對外開放。

而在進入展館之前,僅僅是博物館外的停車場都足夠車迷們流連忘返。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像是GT1300 Junior、4C、GTV、GiuliaSuper 1.3、1300Junior Spider等等,這些足夠被收藏進博物館的稀有經典車,實際上都來自於那些前來博物館參觀的遊客。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整個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共分為三大層,分別對應著“時間長河”、“設計之美”和“極致速度”這三條主題線索。所以每一層的展車,也都是按照相應的主題進行分類和排布的。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一走進博物館,眼前的這兩臺Giulia Quadrifoglio是你無論如何也不會忽略的。如果你一時間還捉摸不透它倆的身份,那麼引擎蓋上的“7’23”可以算作赤裸裸的提示了。

沒錯,這就是當年創下了紐北最速四門房車紀錄的那臺;至於邊上身披偽裝的,則是同樣創下紀錄的6速手動版本。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排在“時間長河”起點的,自然就是阿爾法品牌的第一款車型1910 24HP。這臺車於1910年面世,搭載了一臺4.1L的四缸發動機,但直到1914年才在米蘭附近的Portello工廠正式投產生產。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而如果仔細觀察格柵上的標誌,會發現其中的英文單詞只有“ALFA”和“MILANO”,至於“ROMEO”則不見了蹤影。

別慌,這並非工匠在製作標誌時粗心大意,而是阿爾法公司成立伊始,它真的只叫“ALFA”,直到1915年8月那不勒斯企業家尼古拉·羅密歐加盟之後,才改名為“ALFA ROMEO”,翻譯成中文後頗為浪漫的“阿爾法·羅密歐”也就流傳至今了。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這臺車頭三盞大燈一字排開的賽車,名為8C2300 Corto。雖然外觀看起來方方正正其貌不揚,但它可是1932年Mille Miglia拉力賽的冠軍車型。

這項賽事的全長超過1600公里,且不存在賽段之說,車手基本都是從發車一路開到衝線為止,且平均時速甚至超過100kph。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再來看一臺外觀設計極其經典的車型:蒙特利爾。這款車出自設計大師甘迪尼之手,可伸縮的大燈格柵是其最具辨識度的設計之一。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有趣的是,它在亮相之初官方並未為其命名,但因為概念車是在1967年的蒙特利爾世博會上首發的,所以就被公眾冠以了“Mentreal”之名,並最終被官方所採納。

只是雖然名為蒙特利爾,可由於排放沒能達到美國和加拿大的標準,所以這款車從未出現在包括蒙特利爾在內的北美市場。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8C Competizione是截至目前為止阿爾法·羅密歐旗下最後一款前置後驅的雙門跑車,4.7LV8發動機由法拉利代工組裝,同時還擁有碳纖維材質的車身結構。

8C分為硬頂和敞篷版,分別生產了500臺,所以最終的總數定格在了1000臺。而官方博物館收藏的這一臺,其實是最初的概念版本。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不過就在展館外,還停放了一臺量產版的8C和4C。根據懸掛的牌照可以看出,後者還曾扮演過WTCC安全車的角色。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再往後,就進入了博物館的第二個主題展區“設計之美”。而在這塊區域,陳列的幾乎都是在設計領域極富代表性的車型。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這臺造型有幾分誇張的車全名為40-60HP CastagnaAerodinamica,其本質上還是一臺40/60HP,但為了追求更低的風阻,工程師在原型車上套了一個流線型的外殼。事實證明這個外殼還是有實際作用的,因為Aerodinamica的極速從之前的125kph直接飆升到了139kph。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至於一旁的C52Disco Volante,在古董車界同樣也是鼎鼎大名。這臺車最大的亮點便是其外形設計,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側面觀察,整臺車都呈現出近乎於橢圓的透鏡形狀,從而即便是面對側風也能提供更低的風阻係數。

在2012年日內瓦車展上,阿爾法·羅密歐曾帶去了一臺Disco Volante by Touring,就是在8C的基礎上覆刻了當年的C52 DiscoVolante。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如果換個場景再遮掉標誌來猜車,那麼依舊能認出這是臺阿爾法·羅密歐的肯定都是硬核車迷。這臺33/2 CoupéSpeciale出自賓利法尼亞之手,因而受到了同樣在1969年面世的法拉利250 P5的影響,這也解釋了為何其外觀設計會與同時期的法拉利如此相似。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這兩臺車都是1957年的Giulietta,但左手邊的Sprint Speciale是由FrancoScaglione所設計的,右邊的SZ則是Zagato出品。

雖說兩臺車擁有幾乎相同的底盤,但由於車身來自不同的製造商,所以整體的設計風格大相徑庭。尤其是SZ,使用了Zagato招牌的Coda Tronca截尾設計,在當時也算是自成一派。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最後的展區主題便是“極致速度”,而在這一層,收藏展出的清一色都是阿爾法·羅密歐的賽車車型。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這臺看起來與之前8C 2300 Corto有幾分相似的車型,實際上是歷史更加悠久的6C 1750 GS。而它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三眼紅魔。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在1930年的Mille Miglia拉力賽中,車手Tazio Nuvolari就是用這三顆紅色的頭燈騙過了當時的領先者,讓其誤以為後方是一臺相反方向行駛的車並放鬆警惕,從而在最後的直道上成功超越對手,駕駛著6C1750 GS率先衝過了終點線。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雖說這臺PBimotore的車身上印有法拉利的標誌,但它卻是一臺純正的阿爾法·羅密歐賽車。PBimotore在車頭和車尾各搭載了一臺3.2L的發動機,總功率高達540馬力。

究竟是誰那麼有創意會想出這麼個設計方案呢,答案不是別人,就是時任阿爾法·羅密歐車隊經理的恩佐·法拉利。當然他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身份:法拉利創始人。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最後要出場的這臺33 Stradale Prototipo,堪稱是整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款車基於阿爾法·羅密歐自家的Tipo33賽車所打造,擁有超高性能的同時還可以合法上路。

最終量產版的33 Stradale只生產了區區18臺,而此前的原型車共有兩臺,除了博物館的這臺以外,還有一臺被收私人藏於日本。

紀念速度的藝術,尋訪阿爾法·羅密歐博物館

而由於數量實在太過稀少,即便是那18臺33 Stradale都幾乎沒有過公開拍賣,更別說僅存的兩臺原型車版本。如果說法拉利的250GTO是史上最貴的古董車,那麼眼前的33 Stradale Prototipo可以算是更珍貴的無價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