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走了 “李记”没走!

阳春三月,“李记”走了……·

而他生活的这座城市,却因“李记”奉献的爱与善再一次被点亮。

“敬佩!自己清平一生!默默奉献一世!家风树人!‘李记’老先生走好!”、“向许惠春老人致敬,平凡的人一直坚持做着伟大的事情,一路走好。”、“安庆好人,非常感人。”……众多网友在“李记”的新闻链接下留言、点赞。

4月2日,是许惠春的“二七”,老人的三个儿子面对记者的采访仍然哽咽异常,悲痛难忍。当一切曲终人散,留给他们的是不舍与惆怅,但好在还有一种让人泪流满面的力量。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许惠春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的这句话既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道德训诫,也是照亮我们未来的精神之光。

“李记”走了 “李记”没走!

连日来,匿名捐赠善款的好人“李记”备受关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6年,一张张普通的汇款单,见证了“李记”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3月20日下午,随着原安庆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职工许惠春老人的去世,其儿子通过老人仅有的“遗产”——几沓厚厚的汇款单,发现原来许惠春就是“李记”。

几沓厚厚的汇款单揭开的不仅仅是三十多年匿名捐款的“李记谜团”,同时还唤醒了现安庆日报社安庆晚报热线新闻部主任杨宏伟多年前的一段采访记忆。

1998年的采访“谜”

20多年后被揭开

“虽然了解到有关‘李记’许多感人的故事,但一直没有找到‘真人’。这个遗憾在我心里留有20多年。现在‘李记’之谜终于解开了,令人悲痛的是88岁的‘李记’已驾鹤西去,许惠春老人一路走好。”3月29日晚,杨宏伟在网上看见“李记”相关新闻后,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上述文字,同时配发了两张1998年刊发在原安庆日报皖江周末上的新闻报道图片。

图片中的报纸早已泛黄。当年的新闻报道标题为“‘李记’:好事做一串,至今是个谜”。

“1998年安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当年9月初石化电视台一个通讯员给我提供了‘李记’这个线索。接到线索后,我连续多天在石化总厂了解情况,并深入车间寻找‘李记’。虽然采访到了许多‘李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向灾区和贫困地区及需要帮助的人的捐款事迹,但是一直找不到‘李记’这个人。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谜底竟然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揭开。”4月1日,虽已时隔三天,但杨宏伟仍唏嘘不已。

“李记”走了 “李记”没走!

图为1998年安庆日报关于“李记”的报道资料。 徐火炬 摄

阳春三月

“李记”故事温暖一座城

从1998年到2019年,21年转瞬而过。当年没有采访到真相的记者现在已离开一线采访岗位;但是“李记”却一直没有停止过隐姓埋名的爱心奉献。

4月1日,春光明媚,石化大湖生活区柳丝正长、桃花正艳。这个小区、这座城市皆因“李记”的大白天下更显温暖动人。

“我看了新闻才知道原来我们石化还有这样一位‘无名英雄’,虽然我跟许老没有共事过,也并不认识,但是他真的感动到了我。所以经过同事的引荐,我带着家人找到了许老的家,凭吊他老人家,聊表敬佩。”安庆石化热电厂员工郑生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郑生,也不仅仅是安庆石化,自“李记”谜底被揭开后,许惠春的同事们、大湖生活区的邻居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批又一批的悼念者来到许惠春家,瞻仰老人的遗辉。

在许老的家中,许海鑫和两个弟弟则继续处理老人的身后事,其中要干的最多的就是整理物什。翻箱、倒柜、倾箧、折衾……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发现“宝藏”的角落。

十多天前,许海鑫的父亲过世,他怎么也没想到,节俭一辈子的父亲竟然在离世后,为兄弟三人留下了一大笔“遗产”。

许海鑫的父亲名叫许惠春,3月20日,许惠春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享年88岁。许惠春是原安庆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职工,生前与老伴生活在石化大湖生活区。

“父亲走前没有任何嘱托,走后,我跟我二弟、三弟回家整理他的遗物时,找到了父亲生前最珍重的小木箱,在箱子里发现了一些东西。”许海鑫说。

箱子里,不仅有许惠春年轻时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还有一些信件和笔记本,笔记本里面用纸包着的是厚厚一沓汇款单。这些汇款单和杨宏伟当年刊发“李记”新闻报道的报纸一样早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却仍清晰可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最近的2016年,一张张汇款单上,数据不等。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截至目前,在已发现的汇款单中,最早的是1981年,金额为20元;最晚的是2016年,捐款5000元。

从安庆洪涝灾害,到汶川大地震,再到青海玉树地震,捐款不仅涉及祖国南北各类天灾事件,还汇向贫困学子、孤寡人群……目前,能找到的汇款单数额加起来,总额有10万元。虽然时间、去向不同,但这些捐款单有一个共同点——每次用虚拟地址,署名全是“李记”。

“李记”走了

大爱将一直延续

作为石化的家属,许海鑫和弟弟们对“李记”早有耳闻,深知其就在自己身边。但许家兄弟们怎么也没想到,“在身边”的好人“李记”竟然就是自己的父亲。

“我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买菜都是买最便宜的,很少买荤,连吃剩下的菜汤都舍不得倒掉,还要留着泡米饭吃;穿衣更是一年到头就几件工装,不仅自己不买新衣服,我们给他买他也不要。你看我家里这些家具,都是用了十几二十年的东西,他根本不添新的。”许海鑫感慨道。

作为石化厂的退休职工,许惠春并不拮据。但老伴章美芳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长年卧床,小儿子许海石在2014年诊断出口腔癌,如此种种也确实让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乐观。

作为家人,许家兄弟们也曾纳闷他们的父亲工作这么多年,为何没有存款,钱都去哪了?可每次问及这些事,许惠春总是避而不谈。“我们为此没少埋怨过他。和他同岁的退休工人舍得吃喝,还有存款,可他却过着这么清贫的日子。他自己不难受,我们看着都心疼。”许海鑫说。

“以前打电话来寻找‘李记’的人有很多,厂里也曾安排人员寻找‘李记’,但‘李记’从没有露过面。”安庆石化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从安庆石化寄出、署名“李记”的汇款单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谁都没想到,“李记”竟然就是许惠春。

现在,许惠春走了,但“李记”却会留下来。许海鑫说,他和两个弟弟商量好,要将许惠春留给他们的宝贵财产每一张汇款单珍藏好,“这些汇款单是父亲品格的写照,是无比珍贵的,我们会将父亲的品质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