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記”走了 “李記”沒走!

陽春三月,“李記”走了……·

而他生活的這座城市,卻因“李記”奉獻的愛與善再一次被點亮。

“敬佩!自己清平一生!默默奉獻一世!家風樹人!‘李記’老先生走好!”、“向許惠春老人致敬,平凡的人一直堅持做著偉大的事情,一路走好。”、“安慶好人,非常感人。”……眾多網友在“李記”的新聞鏈接下留言、點贊。

4月2日,是許惠春的“二七”,老人的三個兒子面對記者的採訪仍然哽咽異常,悲痛難忍。當一切曲終人散,留給他們的是不捨與惆悵,但好在還有一種讓人淚流滿面的力量。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許惠春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的這句話既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古的道德訓誡,也是照亮我們未來的精神之光。

“李记”走了 “李记”没走!

連日來,匿名捐贈善款的好人“李記”備受關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016年,一張張普通的匯款單,見證了“李記”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3月20日下午,隨著原安慶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職工許惠春老人的去世,其兒子通過老人僅有的“遺產”——幾沓厚厚的匯款單,發現原來許惠春就是“李記”。

幾沓厚厚的匯款單揭開的不僅僅是三十多年匿名捐款的“李記謎團”,同時還喚醒了現安慶日報社安慶晚報熱線新聞部主任楊宏偉多年前的一段採訪記憶。

1998年的採訪“謎”

20多年後被揭開

“雖然瞭解到有關‘李記’許多感人的故事,但一直沒有找到‘真人’。這個遺憾在我心裡留有20多年。現在‘李記’之謎終於解開了,令人悲痛的是88歲的‘李記’已駕鶴西去,許惠春老人一路走好。”3月29日晚,楊宏偉在網上看見“李記”相關新聞後,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寫下上述文字,同時配發了兩張1998年刊發在原安慶日報皖江週末上的新聞報道圖片。

圖片中的報紙早已泛黃。當年的新聞報道標題為“‘李記’:好事做一串,至今是個謎”。

“1998年安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當年9月初石化電視臺一個通訊員給我提供了‘李記’這個線索。接到線索後,我連續多天在石化總廠瞭解情況,並深入車間尋找‘李記’。雖然採訪到了許多‘李記’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向災區和貧困地區及需要幫助的人的捐款事蹟,但是一直找不到‘李記’這個人。沒想到二十多年後,謎底竟然會以這樣一種方式揭開。”4月1日,雖已時隔三天,但楊宏偉仍唏噓不已。

“李记”走了 “李记”没走!

圖為1998年安慶日報關於“李記”的報道資料。 徐火炬 攝

陽春三月

“李記”故事溫暖一座城

從1998年到2019年,21年轉瞬而過。當年沒有采訪到真相的記者現在已離開一線採訪崗位;但是“李記”卻一直沒有停止過隱姓埋名的愛心奉獻。

4月1日,春光明媚,石化大湖生活區柳絲正長、桃花正豔。這個小區、這座城市皆因“李記”的大白天下更顯溫暖動人。

“我看了新聞才知道原來我們石化還有這樣一位‘無名英雄’,雖然我跟許老沒有共事過,也並不認識,但是他真的感動到了我。所以經過同事的引薦,我帶著家人找到了許老的家,憑弔他老人家,聊表敬佩。”安慶石化熱電廠員工鄭生告訴記者。

不僅僅是鄭生,也不僅僅是安慶石化,自“李記”謎底被揭開後,許惠春的同事們、大湖生活區的鄰居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一批又一批的悼念者來到許惠春家,瞻仰老人的遺輝。

在許老的家中,許海鑫和兩個弟弟則繼續處理老人的身後事,其中要乾的最多的就是整理物什。翻箱、倒櫃、傾篋、折衾……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發現“寶藏”的角落。

十多天前,許海鑫的父親過世,他怎麼也沒想到,節儉一輩子的父親竟然在離世後,為兄弟三人留下了一大筆“遺產”。

許海鑫的父親名叫許惠春,3月20日,許惠春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享年88歲。許惠春是原安慶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職工,生前與老伴生活在石化大湖生活區。

“父親走前沒有任何囑託,走後,我跟我二弟、三弟回家整理他的遺物時,找到了父親生前最珍重的小木箱,在箱子裡發現了一些東西。”許海鑫說。

箱子裡,不僅有許惠春年輕時獲得的三等功獎章,還有一些信件和筆記本,筆記本里面用紙包著的是厚厚一沓匯款單。這些匯款單和楊宏偉當年刊發“李記”新聞報道的報紙一樣早已泛黃,但上面的字跡卻仍清晰可辨。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最近的2016年,一張張匯款單上,數據不等。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截至目前,在已發現的匯款單中,最早的是1981年,金額為20元;最晚的是2016年,捐款5000元。

從安慶洪澇災害,到汶川大地震,再到青海玉樹地震,捐款不僅涉及祖國南北各類天災事件,還匯向貧困學子、孤寡人群……目前,能找到的匯款單數額加起來,總額有10萬元。雖然時間、去向不同,但這些捐款單有一個共同點——每次用虛擬地址,署名全是“李記”。

“李記”走了

大愛將一直延續

作為石化的家屬,許海鑫和弟弟們對“李記”早有耳聞,深知其就在自己身邊。但許家兄弟們怎麼也沒想到,“在身邊”的好人“李記”竟然就是自己的父親。

“我父親一輩子省吃儉用。買菜都是買最便宜的,很少買葷,連吃剩下的菜湯都捨不得倒掉,還要留著泡米飯吃;穿衣更是一年到頭就幾件工裝,不僅自己不買新衣服,我們給他買他也不要。你看我家裡這些傢俱,都是用了十幾二十年的東西,他根本不添新的。”許海鑫感慨道。

作為石化廠的退休職工,許惠春並不拮据。但老伴章美芳因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長年臥床,小兒子許海石在2014年診斷出口腔癌,如此種種也確實讓這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樂觀。

作為家人,許家兄弟們也曾納悶他們的父親工作這麼多年,為何沒有存款,錢都去哪了?可每次問及這些事,許惠春總是避而不談。“我們為此沒少埋怨過他。和他同歲的退休工人捨得吃喝,還有存款,可他卻過著這麼清貧的日子。他自己不難受,我們看著都心疼。”許海鑫說。

“以前打電話來尋找‘李記’的人有很多,廠裡也曾安排人員尋找‘李記’,但‘李記’從沒有露過面。”安慶石化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從安慶石化寄出、署名“李記”的匯款單就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誰都沒想到,“李記”竟然就是許惠春。

現在,許惠春走了,但“李記”卻會留下來。許海鑫說,他和兩個弟弟商量好,要將許惠春留給他們的寶貴財產每一張匯款單珍藏好,“這些匯款單是父親品格的寫照,是無比珍貴的,我們會將父親的品質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