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發現三國黃蓋之墓,墓地打開,又得不少正史。

烈火初張照雲海,赤壁樓船掃地空。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曹公百萬師。1800年前的赤壁之戰,令東吳都督周瑜揚名天下,令蜀漢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兩人“火攻”之計不謀而合,使曹操20萬大軍潰散離逃,這一篇章上千年來為人熟知。然而在真實歷史上,赤壁“火攻”之計,與諸葛亮無半點瓜葛,亦不是周瑜所想,而是“江表虎臣”黃蓋的手筆。《三國志·吳書》記載,黃蓋曾祖父黃香,身居尚書令,深受漢和帝器重,黃氏一門由此旺盛。然而傳續黃蓋之父黃安時,家中已多有落魄,待到黃蓋出世,黃氏一門已離散大半。

安徽蕪湖發現三國黃蓋之墓,墓地打開,又得不少正史。

故而黃蓋少時頗為孤苦,彼時其家中已無金銀錢糧,唯有古書經卷,略知人事的黃蓋發願,必要逐蕩四方重振家門,為此他日夜熬讀經史,為了讓瘦小的身軀變得結實,黃蓋將一捆木柴綁縛在背上,一面讀書一面鍛鍊,又自學騎馬射箭,兼習古之謀略,如此年及20,黃蓋已是身量魁梧的文武全才。學成出閣的黃蓋因為人正氣仁義,被舉為零陵郡郡吏,在郡中頗有名氣。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豫州刺史孫堅在魯陽廣募鄉勇,準備進洛陽討伐董卓,黃蓋聞訊立即前往投奔。雙方對陣時,孫堅率部滅東郡太守胡軫,斬都督華雄,大破董卓部,成為袁紹率領的18路諸侯中唯一力挫董卓者。

而來投不久的黃蓋因勇猛威壯,累有功績,晉為“別部司馬”。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率部征討荊州,黃蓋作為先鋒衝拼在前,拔樊城而圍襄陽,正當黃蓋勁頭正酣時,孫堅卻被一箭命中,卒於襄陽。孫堅死後,餘部都歸附袁術麾下,黃蓋亦在其中,後跟隨孫堅之子孫策取江東,孫策早卒後,黃蓋又事孫權,歷任春谷、尋陽等9郡縣令。彼時黃蓋已然是江東孫吳老臣,但名位並不顯赫,僅為“丹楊都尉”,年老的黃蓋真正名震東吳,是因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20大軍順江水東下,想直取孫吳。孫權遂與劉備聯手,劉備率部屯於樊口以接應周瑜人馬。

安徽蕪湖發現三國黃蓋之墓,墓地打開,又得不少正史。

是年12月,周瑜黃蓋率3萬水軍屯於大江南岸,眾將在觀察曹軍情形時,黃蓋忽然靈機一動,遂於大船上獻“火攻之計”,周瑜深以為然,當即應允准備。為了確保計策無虞,黃蓋親自登上火船渡江詐降,信以為真的曹操率眾與對岸等待迎接黃蓋,卻不料舟船近前時,忽然大火齊發,曹操營寨頃刻一片火海,期間老將黃蓋中箭跌入江水,險些死於水中,赤壁大勝之後,黃蓋晉為“武鋒中郎將”。此後黃蓋又奔波吳地各處,為孫權解憂,多年後因病而逝。黃蓋死後,孫權念及其一生功勳,加封黃蓋之子為關內侯,黃蓋早年振興家門的夙願終達成。

黃蓋死後,安葬于丹陽郡春谷縣,具體位置就處於安徽蕪湖南陵。當地縣誌記載,黃蓋墓墓冢高五六米,並不十分顯眼,墓冢周圍植有古樹,當地鄉人將墓冢所在的鎮甸稱為“黃墓鎮”,一旁的河口稱為“黃墓渡”,黃蓋在吳地素有仁義之名,生前曾為丹陽都尉,故而上千年間多受祭祀。南陵縣考古學者介紹,1972年開春,當地修挖水渠,意外在黃蓋墓封土不遠處挖出了磚瓦壘砌的古墓牆壁,考古學者獲悉立即前往清理發掘。清理過程中人們發現墓室內有數個盜洞,而且墓室土層時有坍塌,考古過程可謂非常驚心動魄。

安徽蕪湖發現三國黃蓋之墓,墓地打開,又得不少正史。

墓室內因盜洞的存在常年滲水,故淤積了數米深得淤泥,無法直接進行考古,人們只得支起木板,用水桶往外清理淤泥。這個過程中,先後發現了陶俑、陶車、陶罐等精美的陶石器,並且在墓室一角發現了頭部骨殖,值得一提的是,親臨現場發掘這骨殖的考古學者被嚇得不輕,因為骨殖竟然呈現紅色,而且在不經意間於淤泥中突然浮出。

除此以外,整個墓室並無其他遺存,槨木早已朽爛成泥。墓室發掘完成後,考古隊仍特意保存了墓冢上方的封土。經過對墓室形制規模及出土隨葬的研究分析,考古界認為此墓應是黃蓋真墓無疑,只可惜墓室幾經盜掘,諸多陪葬失落,著實令考古學者惋惜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