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州府駐地名稱出現、歷代建制--萊州

商代始封萊國,西周時期成為諸侯大國,爵位為侯爵,後改為公爵。

春秋初,疆域西起今臨朐,東至膠東半島,北至渤海,南至今諸城、膠州。

姜太公受封於齊國,建都營丘,位於今昌樂縣境內。因為距離萊都較近,萊國候屢次進犯營丘。齊國強大之後打敗了萊國,侵佔其西邊領士。萊公迫不得已遷都黃縣,叫做東萊國。

戰國時期,前567年,齊國滅亡東萊國;在今萊州城附近置夜邑。

西漢置掖縣,《元和郡縣誌》:“掖水(今南陽河)出縣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縣取為名。”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廢膠東國(都即墨),分置膠東郡和東萊郡,掖縣為東萊郡治,屬青州。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萊郡移治黃縣,仍屬青州。

曹魏時東萊郡復移治掖縣。

晉太康中封司馬蕤為東萊王,置東萊國,領六縣,後除國復為郡。

永嘉時東萊郡陷於後趙。

南燕慕容超以東萊郡置青州。

南朝劉宋,復置東萊郡,移治曲城縣(今招遠市西)。

北魏,東萊郡還治掖縣,領四縣。

皇興四年(470年)分青州之東萊郡、長廣、東牟三郡置光州,掖縣為州、郡治。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實行州、縣二級制。

開皇五年(585年)改光州為萊州,領九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萊州為東萊郡,實行郡、縣二級制。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東萊郡為萊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萊州為東萊郡,領四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東萊郡,復為萊州。

宋朝,萊州屬京東東路。

元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升為萊州府,治掖縣,掖縣始為府治。

六年(1373)降為萊州,九年(1376)復為府,轄附郭縣掖縣、平度州和膠州。平度州轄昌邑縣和濰縣,膠州轄高密縣和即墨縣。

清沿明制。

順治初年,登、萊2府各設海防道(非一級政區)。

康熙五年(1666),登州道,萊州道合併設登萊道,治萊州。

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為登萊青道,仍治萊州。

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道由萊州移駐煙臺。

光緒三十一年(1905),膠州(含高密、即墨)升為直隸州,登萊青道遂改銜為登萊青膠道。

1913年,廢萊州府設掖縣,隸屬膠東道(改清登萊青膠道為膠東道,駐福山縣煙臺)。

1927年,廢道,掖縣直屬山東省管轄。

1938年3月,掖縣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膠東行政區(駐萊陽縣)西海專區(駐平度縣)。

1941年1月,析掖縣南部置掖南縣。

1950年5月,掖縣屬萊陽專區。

1956年3月,掖南縣併入掖縣。

1958年10月,萊陽專區改為煙臺專區,掖縣屬之。

1967年2月,煙臺專區改為煙臺地區,掖縣屬之。

1983年8月,煙臺地區改置為煙臺市,掖縣屬之。

1988年2月24日,撤銷掖縣,設立縣級萊州市,煙臺市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