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馬志明 黃族民

相聲大師馬季曾說過:“馬志明是我們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馬志明對傳統的東西有很大興趣,能背《論語》《百家姓》《千字文》和古典詩詞。他學演父親馬三立的相聲,也喜歡嘗試加入自己的東西。他還喜歡唱大鼓,多次登臺獻藝。前些年還曾粉墨登場,與王佩瑜合演過京劇《烏盆記》。

相聲講究“說學逗唱”,馬氏相聲素以“說”功見長。馬三立,可以說是最早的相聲改革家,他的相聲把不合理的東西去掉,加入流行語,適應當代觀眾的口味,傳統段子他沒有一個沒動過的。他表演的傳統相聲《對春聯》《賣掛票》《白事會》《誇住宅》《黃鶴樓》等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新相聲《十點鐘開始》《買猴》等又都結合和繼承了傳統。

老相聲迷心裡有一種印象:馬氏不善唱。但馬志明改變了這種認識。首先來說,馬志明喜歡唱,他從小隨父親馬三立去各地演出,看過眾多鼓曲名家的表演,在曲藝園子裡“蹭”來神髓酷肖的唱。其次,馬志明13歲考入天津戲校,坐科六年,工武行,戲校畢業後,在天津河北梆子劇院演過武戲,不僅腰腿功夫不錯,節奏板眼都十分到位。當年在演相聲《論拳》時,他可以輕鬆地打幾下飛腳,來幾個“鐵門坎”。紮實的戲曲功底,讓他在唱功方面頗有心得。

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馬志明唱大鼓

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馬志明 黃族民

六七十年代,馬三立全家下放到農村,晚上沒有娛樂活動,馬志明天天跟父親學相聲。但他並未放下曲藝和戲曲。回城後,80年代,馬志明買了錄音機,買了很多相聲、鼓曲、京劇、評戲的磁帶,他最大的享受就是把老婆孩子都打發出去,關上門聽一天錄音機,興之所至就在家裡放聲唱起來。與相聲有關的東西,馬志明都感興趣,太平歌詞、數來寶、白派京韻、梅花調,他把自己悶在家裡,專心琢磨這些玩藝兒,一琢磨就是一天。

80年代末,馬志明搞過一次個人曲藝專場,天津市開關公司電器設備廠給了贊助經費。那場演出,馬志明表演了快板、單絃、京韻大鼓節目。

開場一段別具特色的王(鳳山)派快板書《雙鎖山》令觀眾歎服。早在1963年,王鳳山就教過馬志明這個節目。後來王鳳山給馬三立量活,馬志明經常去王鳳山家串門,如果趕上王鳳山遛這塊《雙鎖山》,馬志明就用心聽,認真學,不知不覺,竹板的墊頭、節奏都掌握了。他的演唱板兒、點兒、坎兒,都是典型的王派勁頭。

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馬志明 楊少華

馬志明演唱謝(芮芝)派單絃《戲叔別兄》是那次專場中的重頭戲。謝芮芝是單絃大家,也是曾與馬志明搭檔的謝天順的祖父。謝派單絃幾成絕響,最能吊人胃口。馬志明硬是靠聽唱片學會了這個唱段,由於年代久遠,這段錄音中幾句唱詞聽不清楚,馬志明多方打聽,找到謝派傳人劉洪元的住處登門求教,從而使這個節目完整地呈現在舞臺上。

馬志明對曲藝是真愛。後來他與黃族民合作,表演過一個以唱為主的段子,名字就叫《聽曲藝》。這個段子裡有幾大段很吃功夫的快板、單絃、京韻大鼓節目。“核兒”是馬志明對謝(芮芝)派單絃、白(雲鵬)駱(玉笙)兩派京韻大鼓、盧(成科)派梅花大鼓、王(鳳山)派快板書等曲藝名唱的模仿。

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馬志明 黃族民

在《聽曲藝》這段相聲中,馬志明巧妙地把曾在《糾紛》中出現的丁文元帶入進來,作為敘述的人物,丁文元一開口講話,仍是那股子嘎味兒,引起觀眾共鳴,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在段子裡丁文元變成一個年輕的曲藝迷,自從愛上曲藝後,不再去外面惹事生非,還被評上了“先進生產者”。

馬志明的兒子馬六甲也被燻成了曲藝迷。“六甲”的意思是在馬家同輩人中大排行第六,能耐屬甲級,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馬家對六甲的期望。馬六甲8歲已經學會了《拉洋片》《蛤蟆鼓》《論拳》等段子。都是馬志明當時在家裡和楊少華、黃族民遛活,馬六甲偷學來的,有時劉亞津來家裡,馬六甲還能跟著對上段《白事會》。

後來像《開粥廠》《白事會》《吃元宵》《賣掛票》等馬氏傳統段子,馬六甲都能將詞兒背得滾瓜爛熟。馬志明希望兒子繼承馬氏藝術,同時又堅持一條:如果兒子條件不行,堅決不勉強。少年時馬六甲曾在馬志明曲藝專場裡穿上大褂、拿起鼓板,唱了《白帝城》《探晴雯》兩個京韻段子,如今網上還能找到這兩段視頻。(文:何玉新)

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馬志明 黃族民

京劇坐科,辦鼓曲專場,馬季評價馬志明是“相聲行中的百科全書”

馬志明演《烏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