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如今僅剩兩人

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如今僅剩兩人

上世紀40年代,隨著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在相聲圈展露鋒芒,相聲三大家(馬家、侯家、常家)逐漸形成。當時,天津有著名的“相聲五檔”,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便佔據其中三檔,此外還有兩位是常寶堃的師傅張壽臣,和戴少甫。由於家中從事相聲事業人數眾多,門下弟子也多,再加上有高踞相聲圈頂峰的代表人物,於是便在40年代開始,形成了相聲三大家。

從1940年代興起,到建國後形成各自的相聲風格,門下開枝散葉、弟子眾多,深刻影響甚至主導中國相聲圈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三大家的輝煌代表了中國相聲一個時代的風光。

但隨著2007年侯耀文逝世,2018年常寶華逝世,如今相聲三大家的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僅有馬家“少馬爺”馬志明和常家常貴田先生了。

如今,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與之相隨的是中國相聲界的衰敗與迷茫。儘管弟子眾多,但繼承和能代表三大家相聲精髓的,已是寥寥無幾。

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如今僅剩兩人

相聲三大家盤根錯節,有競爭也有扶持

無論是藝術風格,還是處世品質,三大家互不相同。坊間也流傳著三大家互相競爭,甚至拆臺的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三大家之間的相互欣賞、相互扶持,推動了中國相聲事業的發展。

侯寶林曾經評價過馬三立和常寶堃。他說,他崇拜馬三立,認為在許多方面他都無可比擬。他說馬三立既是“說相聲”又是“演相聲”,他出神入化又極其準確地選取了天津衛特有的一種市民類型。他說馬三立表演的最大長處就是“反熟為生”——臺詞與動作那麼精確爛熟,而讓人感覺卻像是新鮮的一樣,巧而若樸。他也佩服常家的“小蘑菇”常寶堃,他承認“寶”字輩中最有出息的是常寶堃,經常通過收音機聽常寶堃的相聲,也趕去場子聽過,認為那天分是造物主給的,其悟性也是刻苦努力的結果。

而在師承上,三家之間也是互相提攜。馬志明是侯寶林的代拉師弟,侯寶林次子侯耀華是常寶華大弟子,常寶華又是馬三立的徒弟。

侯寶林1980年代收師勝傑為徒時,因為師勝傑此前已有師傅,此事在相聲圈引起很大爭議。直到拜師儀式上,馬三立親自到場,才平息了一切議論。

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如今僅剩兩人

馬家相聲淵源最久,做人做藝低調質樸,天津人很捧馬家

如果朱紹文算作相聲祖師爺的話,從馬三立外祖父恩緒算起,馬家從相聲第二代就進入這個行當了。馬三立的父親馬德祿,是相聲第三代,也是曾經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為當時的“萬人迷”李德鍚捧哏。馬三立則是第四代,馬志明是“寶”字輩,第五代。

馬家相聲擅長文哏,也長於塑造市井生活中的小人物,馬三立和馬志明父子總能用惟妙惟肖的語言和形態,把相聲中的人物演活。

但與侯、常兩家高調、熱鬧的風格不同,雖然馬氏父子藝術造詣很高,但在建國後卻很少以“與官方在一起”的形象出現,圈內那些鬧哄哄的事似乎與馬家無關。馬三立很受觀眾歡迎,但只在春晚出現過一次,徒弟眾多,大部分都是專心於相聲,很少參加官方活動。馬志明先生更是遠離圈內事務,門下徒弟也只有三位,馬志明在圈內的低調與在觀眾中的熱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生活上,馬家父子也是低調簡樸。馬老爺子當時一個人養活一大家十幾口人,一輩子也沒有一間自己的書房,就靠一張書桌寫段子、該段子;馬志明則因性格耿直,曾與當時的曲藝團領導鬧矛盾,有三年未發工資,一度靠賣掉三間房換成一間房維持生活。

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如今僅剩兩人

侯家父子叱吒主流相聲界,門下弟子佔據曲藝界要職

侯家真正從事相聲事業的,其實只有侯寶林和兒子侯耀文兩代人。但侯寶林先生是建國後政治地位最高的相聲演員,曾經多次進中南海演出。

侯寶林的貢獻在於提升相聲和相聲藝人的地位。建國前,他說“文明相聲”,把相聲變成曲藝舞臺的“攢底”;建國後,又積極組織相聲改進小組,改寫改說新相聲,讓相聲在特殊的政治年代裡獲得一席之地,此後,侯寶林又專門從事相聲史研究,希望把相聲變成一門能進入大學學堂的語言藝術。

“文革”之後,侯寶林是中國相聲界地位最高的人,1993年臨去世前,電視臺甚至專門錄製了侯寶林先生《對觀眾最後所說的話》。他去世後,所受的追悼也是相聲演員當中最高規格的。

侯寶林弟子和兒子佔據著中國主流相聲圈要職。

其中一支是徒弟馬季。

“文革”之後,馬季連續幾年負責春晚的策劃、文案、節目,而馬季徒弟姜昆、馮鞏等人幾乎佔據了春晚相聲節目,二人還先後擔任中國廣播藝術說唱團團長,中國曲協正副領導人。馬季這一支深刻影響著“文革”後中國相聲界。

另一支是侯耀文。侯耀文在1980年代以《財迷丈夫》《糖醋活魚》等一舉成名,多次和搭檔石富寬出現在春晚舞臺。侯耀文還擔任中國鐵路文工團副總團長,曲協副主席,收攬了一大批相聲演員進入鐵路文工團。侯耀文也曾在馬季去世後,公開對媒體表示反對將馬季稱為相聲大師。

侯氏父子愛才惜才,也樂於延攬人才。1980年代,侯寶林冒著相聲圈的議論收師勝傑為徒;2004年,侯耀文冒著爭議收郭德綱為徒,並一度將郭德綱編入鐵路文工團。

此外,侯氏父子在媒體當中曝光度很高,侯家一度被媒體塑造成“深宅大院”的權貴人家,甚至一度有在相聲界侯家風光無兩的感覺。侯耀文去世後,一家南方系報紙根據侯耀文生前採訪,曾發表報道《“侯門”深深深幾許》。

遺憾的是,侯家第三代侯震也曾從事相聲,但現在在德雲社已經基本退出舞臺,從事主持和其他一些事務。

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如今僅剩兩人

常寶華和常貴田

常家緊跟政治形勢,“小蘑菇”之後缺少扛鼎人物

常家相聲起於常連安,和馬三立先生一輩。常連安長於經營,曾在北京西單商場創辦啟明茶社,建國前聚攏了一大批相聲藝人。

常家相聲的代表人物是“小蘑菇”,自“小蘑菇”1951年犧牲在抗美援朝前線後,常家相聲就少了像其餘兩家馬三立、侯寶林一樣的扛鼎人物。

常寶華和常寶堃之子常貴田是常家最近幾十年名聲較大的相聲演員。1950年代的《昨天》和“文革”後的《帽子工廠》,奠定了叔侄二人在相聲界和官方的地位。常家相聲和部隊聯繫密切,常寶華和常貴田都屬於部隊文工團,常貴田更是成為相聲界首位文職將軍。

常寶華弟子眾多,如侯耀華、牛群等人,但在相聲圈佔據要職和聲望較高的人較少。如今,隨著常寶華逝去,常貴田逐漸淡出相聲舞臺,常寶華孫子常遠也開始轉戰影視、小品舞臺,常家相聲也已式微甚至沒落。

相聲三大家風光不再,子孫中真正說相聲的如今僅剩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