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故里考证过程

白居易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教材上都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渭南下邽镇人,确实也是有些因因相袭,差谬甚大。在元朝以前临渭区的渭北属古下邽县管辖。白居易故里在唐代下邽县义津里紫兰村。白居易诗中也有“家离渭河百步远”,这就说明紫兰村离渭河很近了。不可能在今下邽镇那边。

上世纪六十年代,渭南县文化馆有个专家左忠诚,他跑遍了下邽镇的所有村庄,要考证白居易故里紫兰村究竟是哪个村,但终究还是一无所获。

白居易故里考证过程

白居易故里考证过程

左忠诚先生在为此事迷茫不解的情况下,在《陕西日报》上撰写了一篇疑问性的文章——《白居易故里在哪里》。这篇文章被信义公社上太庄人、当时在西安市公安局工作的李学文看见了。李学文回想起自己家乡上太庄村西北角不是有个古寺院叫紫兰寺么!紫兰村和紫兰寺到底都有些什么联系,他于是带着疑问专程从西安回到渭南,找左忠诚先生探讨二者间的因果关系。

据村里老人讲,紫兰古寺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围墙,保存有大雄宝殿,偏殿等房舍数十间。内有各种泥塑佛像几百尊。八音石佛像一尊,石鼓、石碑、各种精美的石雕,二米多高铁铸巨钟一件。这些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到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在解放前渭北新思潮的带动下,基层群众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地方上进步人士主张毁庙兴学,所以以当时在上太庄村北的太阳庙为上太庄小学校址,规模宏大的紫兰寺因危房较多、急需更新为由,被拆掉盖了新校舍,鼓楼、钟楼都被拆除殆尽,石鼓、铁钟被搬到学校院内。石碑有的被破坏、遗弃,有的被寺院附近的生产队当废料拉走。

一天左忠诚正在家中吃早饭,听说一个公安干警来找他,不由心中一愣。李学文握着左忠诚的手微笑着对他说明来意,左忠诚尽管腰上有病,但兴致骤来,浑身也有了力气。他给李学文倒了茶水,边喝边叙。稍停片刻,便迫不及待地推出自行车,和李学文到上太庄去揭开白氏故里的奥秘。

他们一起从渭南城区骑车来到上太庄村,左忠诚问:“你们这村为什么叫上太庄呢?”李学文说:“我们这个村历史上出过不少大人物。光村周围就有四、五个大冢,张太尉冢、双冢、坡塔冢、方冢等等,至于什么时候叫上太庄村,我还不清楚。”他俩访问了一些村上的老人,老人们叙说:紫兰寺有个石鼓,现在上太庄学校保存,巨型铁钟几十吨重,比大门门脑还要高,毁寺院时搬到了新校院内。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老师硬是让学生轮换着用榔头打碎,向政府交了废铁。一块保存较全的碑石,在木匠张村的饲养室做了过门石。改革开放后,一直在信义教育组组长胡进学家后院闲置。他们看了这块保存比较全的碑石,原是明代由于陕西关中大地震,紫兰寺震毁,毁后重建,这就是这次重建竣工后立的告竣碑。

民国时期的紫兰寺建筑群说不定就是明代重建的寺院。上太庄村正中村西头路北门朝南有一户人家门口,用砖支着半块残碑,多年来常有老人坐在这半块残碑上休憩,或女人当捶布石用。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左忠诚过去是西北大学考古系毕业的,毕竟是内行。他让人在碑面上洒了点水,另外找了点白石灰粉面,撒于碑石模糊的字迹上,再用干毛巾小心地拭去表面上的浮灰,字迹奇迹般地显现出来了。

碑上说:紫兰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北魏年代,初名兴福寺。兴福寺旁有村名金氏村,乃汉武帝时对归汉的匈奴部族金日碑的封地。白居易祖辈迁居金氏村,有房舍十余间。白居易一家好佛,其母常到村西兴福寺拜佛祈福。白居易当了进士后,为兴福寺佛像各缝制了一套紫兰衣,并捐银修缮。为彰白氏家族好佛之功,兴福寺更名紫兰寺,金氏村亦易名紫兰村。碑文上同时记载,紫兰寺内有石佛一尊,名八音石佛,乃白居易家佛。来自吐蕃,身叩八音,治百病,四周八乡参佛者甚众,寺名声益大。肃宗年间,帝令从长安移迁东都,时舟载至仓渡湾覆水,白居易时年因母逝,在故里紫兰村为母丁忧,闻讯后即带领乡民数十人将之打捞出渭水,安敬在紫兰寺。

关于八音石佛还有这样一段传闻:大唐和吐蕃交界处有一城名石堡城。初年吐蕃屡凭借石堡城之险,举兵犯境。延至玄宗时国力强盛,玄宗欲派大将王忠嗣取石堡城,忠嗣对曰:攻石堡可胜,但有重大伤亡,不如安抚,以和为好。但少数民族将领哥舒翰愿领兵前去,攻打石堡城为帝解忧。结果不出忠嗣所料,石堡城攻下了,唐兵伤亡确实不小。哥舒翰班师回朝后,所获奇特的石佛像一尊,在不同的地方能叩出八种不同音响,故名“八音石佛”。玄宗命人在大慈恩寺内专修了一座大殿供养石佛。当时首都长安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世界各国客商都有,人口达百余万众。虽然在盛唐攻下石堡城,但经“安史之乱”,后期国力弱,石堡城复被吐蕃人占领。在长安居住的吐蕃人看到大慈恩寺内的八音石佛,就生觊觎之心,想设法弄回吐蕃。朝廷官员有所察觉,于是建议将之秘密转迁至东都洛阳白马寺安置,不为外人所知。皇帝准奏,用船载之,顺渭水而下直达洛阳。时舟至下邽县境内仓渡湾不幸落水,恰被白居易获悉,立即组织村民打捞上岸,才得以保存。

紫兰寺被拆毁,众泥塑佛像、精美壁画皆荡然无存。唯留八音石佛一尊孤单单的矗立在村外田野中诉说着当年的沧桑。解放后,相传人身体有病,手摸八音佛身上相同的部位即可痊愈,且很灵验。一时间,当地拜佛求医者甚众,对农田大有损害。当时信义乡政府报于渭南县政府。县政府派人欲拉走石佛,但村民聚众极力反对。政府看白天要拉走石佛实在不易,就在一个冬天的深夜,将石佛扳倒装车运到渭南县城,听说在渭南县城放了两三天,就送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至今。

说起上太庄村,由于是金日碑的封地,最早叫金氏村,也可能金日碑在这个村子里住过。这应当是汉武帝时候的事了。在汉昭帝时,金氏村还出过三朝宰辅张禹,他是天子之师,辅佐过三个皇帝。又出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及其堂兄弟白行简等人,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将紫兰村改叫上太庄村。后来在平整土地期间,西边离上太庄三、五里地的北程村,又发现了白氏祖陵的墓志铭,考古学者左忠诚最后定位,白居易祖辈从韩城迁到下邽县,具体落户地方就是现在经开区龙背镇上太庄村,是不容置疑的;白氏祖陵不可能离下邽镇四十余里那么远。

不过上太庄村大部分都是李姓的人家,没有一户姓白的。上太庄村紧南边二里多地却有一个白家村,白家村曾一度引起了左忠诚的重视,他又在白家村考察走访了好几趟,关键是质疑白家村与白居易家族的关系。

白居易故里考证过程

白居易故里考证过程

左忠诚叫了白家村几个年龄较大的老人,询问白家村的历史。老人说:我们这个白家村历史太久远了,听老一辈说,我们村出过大官,也不知是什么官,年代太长了。要说起渭北的白家,大部分是从我们这里分出去的。连故市的白渠渡村,都是从我们信义白家分出去的,还不算白渠渡的分支。解放前,白渠渡每年都要到我们村来祭祖的。有一年白渠渡村人因故来迟了,我们白家村已经收卷了祖轴。白渠渡人有了情绪,暗暗商量说第二年去早点,将祖轴抢回来,再不到信义白家来了。但是第二年抢祖轴的举动,让白家村人发现了,为了争夺祖轴,结果撕去了一半,剩下了一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又彻底烧毁祖轴族谱,什么也没留下来。老人回忆只能回忆到这里,没有考证出白家村人就是白居易后裔的任何证据,只能作为历史悬案了。

我因喜欢在星期天到渭南旧书摊翻阅一些古旧书籍,偶见一篇谈白居易史料的资料,当即购回家中作为考证。此书为木刻版本,书中谈到:“白居易于唐贞元二十年二月赛神鼓中,将全家人从徐州苻离搬到下邽故里义津里金氏村。并于元和六年在距金氏村西北方向三里许建白氏祖茔”。关于白居易的家庭状况历史上没有记载。据白居易诗文中反映,他有“两顷村田一亩宫”,两顷良田也就是二百多亩。所谓“一亩宫”应说是白居易的家园占地一亩多了。从房屋上讲,他先建起茅茨十数间,虽算不上十分豪华,也已经规模不小。合在一起也有二十间左右。还修了亭台、花园、以后又买了“杨琳庄”,说明他家不论如何,占地规模、规格档次都是很可观的。难怪他自己在诗中说:“洛阳有小宅,渭上有别墅”了。

现在白氏故里上太庄村(即故紫兰村),为什么都是李姓而没一户姓白的呢?而离上太庄村东南二里左右有个白家村,这白家村到底是不是白氏后裔呢?

紫兰寺石碑载“昭宗李晔天佑二年夏,白居易(乐天)孙御前常侍白元凯,御前中郎将白元谅,因平巢乱护驾有功,昭宗钦赐天子姓,并赐名元忠、元孝”。后因藩镇割据,朝廷无力控制。朱温(帝赐名“全忠”)借握重兵捣毁京城长安,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后李克用割据江东,自称唐王,史称“后唐”。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李元忠、李元孝见李唐天下大势已去,昭宗已成傀儡。天佑四年,朱全忠企图废昭宗,自立“梁”而称帝。元忠、元孝二兄弟唯恐遭祸,辞职返回故里下邽,后经商度日。可惜今天寺毁,碑石已残缺或不存,惟传说而已。

故里紫兰村的白氏家族,不依钦赐而归的李元忠、李元孝兄弟,故向东南移二、三里地,近青龙镇另建白氏宅第,与钦赐李姓分居,故李氏兄弟以皇家赐天子姓为荣,不复更改白姓至今。为了永久纪念,将紫兰村更名为上太庄村,即世代都有皇上近臣之意。所以李姓、白姓两个村,实为一个家族,同属白居易先祖后裔。

从此紫兰村没了白姓,而以李姓为主。后白家人另建新宅白家村后,因元凯、元谅已改皇家李姓,与之间隙日深。他们以改李姓为由,不许紫兰村人入白家祠堂。多少年来,白家村与紫兰村相隔二、三里地,却彼此怀怨,不相往来。

白氏迁居下邽是从白居易曾祖白温开始的,已一千三百多年了。白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其后裔分布于不少村庄。还有不少分布于河南、福建等地,有的已分散到韩国、新加波、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白居易故里考证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