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十六鋪的名稱起源於晚清的1860年代,當時為了防禦太平軍的進攻,清朝地方官員將縣城內外的商號組織起來,形成了16個“鋪”,負責治安和公共事務。其中十六鋪是面積最大的一個“鋪”,包括縣城大、小東門外,西至城濠,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的廣大地域。到1909年,上海縣實行地方自治,各鋪即被取消名稱隨之消失。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1936年4月10日加拿大3萬噸級豪華郵輪“福朗萬民號”抵滬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上海“以港興市”,全國各地商人都彙集於上海十六鋪,在這裡可以聽到廣東、福建、寧波和山東話,甚至還有洋涇浜的英語;方言豐富、移民眾多、生意更興隆、人口密度更高,有“一城煙火半東南”之說

十六鋪所在的區域位於縣城的寶帶門(小東門)與黃浦江之間,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已經形成南北沿海航運的樞紐,從這裡向南直到陸家浜,停泊著數千條沙船,“帆檣如織,舳艫蔽江,裝卸上下,晝夜不息。”,根據外籍人士的估算,沙船業的總資本達到750萬英鎊。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上海貿易繁榮的名聲通過閩、粵商人傳到了歐洲,成了英美必定要打開上海為通商口岸的口子,上海成了“五口通商”之一。

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以後,十六鋪地區仍然保持了重要航運中心的地位,碼頭林立,客流量極大,到1947年十六鋪地區擁有大小48座碼頭。與租界地區相比,十六鋪地區的商業以傳統土特產和南北貨見長,大宗批發業務包括豆業、糖業、海產、水果、藥材等。杜月笙早年也是在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出身。在1937年以前,十六鋪地區的零售業,特別是銀樓業相當繁榮。淞滬會戰期間,十六鋪許多地方被炸為廢墟,重要店鋪均遷入租界。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上海各地商人很多,尤其開埠以後;煙、賭、娼日趨興旺,地下清、洪幫會勢力極強,而且幫會的勢力還滲透到各地區和碼頭,十六鋪就是青幫的勢力,黃金榮從小混跡於此,後來在這裡掌握了十六鋪地區的“三十六股黨”,把鴉片生意從潮州洪幫手裡奪過來,成為青幫裡的一大勢力。大量的洋貨進入上海市場;開埠前後,廣東人經營“洋貨”,後期洋商自設洋行,專銷歐美商品,稱為“西洋百貨”,從此洋貨商店比比皆是,生意極佳

十六鋪客運碼頭的繁榮一直保持到1980年代。由於溫州陸上交通不便,當時許多溫州商人從水路取道上海轉赴南北各地,十六鋪碼頭成為“溫州人的橋頭堡……幾乎每個闖江湖的溫州人都有在這裡排隊買輪船票的經歷。”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20世紀初停泊在十六鋪的外國軍艦

此後,上海港的水路客運受到公路、鐵路和航空強有力的競爭,迅速衰落。十六鋪客運碼頭沿用到2003年9月,此後剩餘的少數客運線路遷移到吳淞口的上海港客運中心。2004年12月,十六鋪客運碼頭被拆除,預計將改建成水上旅遊集散中心。十六鋪街區也被夷平新建。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商品琳琅滿目,絕不輸於現在的商場。這還只是十六浦一帶的情景。久違的牙粉也能在這裡能找到,據說在這以前人們是用鹽刷牙的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進口牙粉盒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20世紀初十六鋪 英美菸草公司老刀處牌香菸廣告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大量的香菸也跟著進來,水菸袋就此壽終正寢。三五牌、老刀牌到現在人們還常常牽記著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英國倫敦制洋蠟燭,好像到現在還改不過來;斷電了!快去買洋蠟燭,大概就是這時候開始的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英國機制棉紗線團(洋線團) 現在已經沒人自己做衣服了,但是洋線團這個名字大概你是不會忘記的,可能現在釘紐扣時你還會說;把洋線團拿來。洋貨充斥了整個上海市場,一直輻射到全國各地,這也是十六鋪的功勞。當然,壞東西也跟著進來,最典型的是鴉片;外國鴉片商和青幫串通一氣,大量進入上海,而且還中轉各地。

光緒二十五年,在上海進口的鴉片用洋藥來騙人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就是這東西害了多少中國人,大量的銀元源源不斷地向外流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洋商與幫會聯合押運鴉片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同仁輔元堂 門牌號是看不清楚了,但是門裡的那位小傢伙很可愛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商船會館,位於上海老城廂小南門黃浦江邊會館街38號,建於清康熙五四年(1715),由崇明、南通和上海沙船業主和沙船商行合資建造,似為同業公所性質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20世紀初,十六鋪錢業公會會所 錢業公會的大門有三個,還有文武門。門樓精緻,很少見的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粵商汕頭旅滬同鄉會會館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銀樓業同業公會關帝廟,1644年,日升金鋪在上海華亭(今松江)創立,這是老上海第一家銀樓。1773年,楊慶和銀樓在今南市地區的廟前大街開設。10年後,老慶雲銀樓在城隍廟方浜中路開市營業。至1852年,鳳祥裕記銀樓(今老鳳祥(600612,股吧))、東來升銀樓、景福銀樓幾乎在同一時期位於南市小東門方浜路上開辦。1828年創建於蘇州的恆孚銀樓,也於這一期間將分店開設到了上海的方浜路。1901年,麒派創始人周信芳的岳父裘氏開辦的裘天寶禮記銀樓在山東路開業。此後,方九霞、寶成、費文元、慶福星等銀樓也相繼開張。當時上海的銀樓主要經營婦女金銀飾品、金銀器皿和黃金銷售。至20世紀20、30年代,上海銀樓林立,極盛時達400多家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20世紀初十六鋪 南市一碼頭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20世紀三十年代黃浦江上的沙船

老照片:上海曾經的十六鋪

20世紀初十六鋪 王家碼頭公共碼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