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旗下釘釘宣佈10億擴張計劃,有可能改變微信一家獨大的局面嗎?

萬啟斌


個人覺得,本身釘釘和微信的定位就是不同的,沒有描述中所說的一家獨大的局面。


釘釘(DingTalk)是阿里巴巴集團專為中國企業打造的免費溝通和協同的多端平臺,因中國企業而生,幫助中國企業通過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全方位提升中國企業溝通和協同效率

微信(WeCha)超過十億人使用的手機應用,支持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

可以群聊,僅耗少量流量,適合大部分智能手機


釘釘主要服務對象為企業,為企業提供智能移動辦公,簡單理解為幫助企業HR做更好的管理,幫助企業員工更好的進行無紙化辦公。

微信主要服務和釘釘就有很大差別,當然有一定的包含關係,但是微信也獨立開發了企業微信,其功能和釘釘類似,兩種服務方式有區別各有優勢。


但是對於描述所說的一家獨大的局面,個人覺得不會發生,就目前釘釘的發展方向來說,短時間內是不會出現這種局面。加大擴張,是為了更好地取得企業辦公市場的佔有率,因為釘釘旗下另一個主營項目是智能辦公設備,其包含了線下數據收集等眾多內容。


電商易壬


這個問題讓我愣了很多,因為釘釘這個在我日常工作中基本是用來打卡簽到的工具很難跟微信牽扯上聯繫。

的確,目前來看釘釘和微信還成不了競品,還沒有一種取代微信的態勢。主要是原因是“阿里沒有社交基因,支付寶沒有,釘釘同樣沒有”,支付寶在前兩年新年期間推出了“集敬業福活動”,當然最後得到了很多平臺新用戶註冊,但在支付寶的聊天窗口,除開送“福”、收“福”之外,不聊天的好友依舊不聊天,交流得多的好友依舊是在微信跟我討論還差幾個福可以拿馬雲巴巴的紅吧。阿里的電商基因太重了。

再回到釘釘的“10億擴張計劃”,釘釘表示將聯合阿里商旅、天貓企業購、阿里雲、千牛、網銷寶、阿里媽媽等事業部,對中小企業發放總額10億元的的差旅、採購補貼。補貼的領域有出行、團購、電商、互金,其實你會發現這些領域的產品在大多工作族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次極其的低,除開公關、銷售、商務、行政等等對這些方面產品有工作需求的崗位,大多上班白領除開自己崗位需要,使用得最多的APP基本都是“內容消費”。

通俗些說,誰不是工作累了,上個鬥魚看下直播,上個頭條裝個逼,上個知乎補充點知識,上個微信撩下妹,上個微博看看土豪們的日常生活。

所以,你會發現,雖然微信的定位是“輕辦公”,但微信使用界面很少有“工作”的影子,大家經常會把微信和頭條、微博等聯繫在一下,而實際上,在我看來對微信威脅最大的也就是這類泛娛樂的內容平臺。

微信的成功在於把內容消費和社交結合得非常巧妙,朋友圈、公眾號讓每個人都帶上媒體屬性,這讓上班族們在工作之中使用微信毫無抗拒感,甚至還有點爽爽的感覺。

至於釘釘,目前來說,我只覺得打卡工具好用,未來能成什麼樣不好說,馬雲爸爸太厲害了,我等只能先靜看阿里出招!


媒體訓練營


前些年就思考過這個問題。

阿里改變不了騰訊社交一家獨大。當年的來往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微信剛起來不久,現在的釘釘更不是一個賽道。

為什麼說來往錯過了時機?來往出來的時候,微信剛剛興起,立足未穩,正是對壘的大好時機。2013年,來往和微信幹了一仗。為什麼沒有幹過?一方面,是兩家公司的基因,阿里的電商,騰訊的社交。

但另一方面,來往選擇錯了方向,直接以社交硬拼微信,這是以已之短攻敵之長。一直認為,來往應該以電商為基礎,切入社交。第一步,首先導入淘寶用戶,讓來往成為移動端的旺旺,這是阿里的基因、基礎和用戶的剛需。第二步,才是借鑑微信的用戶模式,在有了用戶規模的基礎上再發力交流通訊和內容。如果在2013年,來往以電商用戶規模為基礎,突襲社交,或許兩家還有得一戰。但來往拋棄基礎,另立山頭,即便有馬爸爸豪言壯語,也終免不了一敗。

再說釘釘。阿里吸取了教訓,不就社交而做社交,而是選擇了企業級移動辦公。這和電商一樣,是個立足點。所以釘釘通過廣大的中小企業服務圈了過億的用戶。

路數是對的,但是釘釘和微信不是一個賽道。釘釘是辦公,註定了無法做成私人社交軟件。諸如打卡、會議、報銷之類的應用只能是企業員工交流,無法用於私人。而且,受制於企業制度,容易引起員工反感。這種用戶粘性是硬粘性,不是主動需求。

再說句題外話,如果阿里真想在社交上與騰訊扳回一局,真不如收購陌陌+探探,主打陌生人社交。以陌生人社交挑戰騰訊的熟人社交。或許能劍走偏鋒,出奇制勝。


記者論壇


釘釘的PR在阿里是比較弱的,因為沒人願意幫他們,因為阿里都被要求用釘釘,所以他們都恨釘釘。

開玩笑啦。現在大家說的最多的,都是釘釘怎麼怎麼不人性,釘釘的廣告做得再雞血,還是被罵,因為這個社會的人,喜歡的是雞湯。

我要來說說的是,釘釘這個產品為什麼做不好,不是說工程師技術不行,產品經理設計有問題,而是產品的屬性決定了這不會是一款討喜的產品,畢竟工作狂不是大多數。

講一個小的案例,大概10年前,杭州有一個企業老總,在浙江也算是有名氣的,當年轉型開發了一款針對B端的商旅ERP,通過和航空公司、酒店的談判,在ERP系統中,能幫助企業節省很多的差旅經費,甚至資金結算也更加方便,這個項目,老闆都說好,確實牛逼,解決了企業經營中的痛點,但是這個項目卻推不下去,為什麼?公司裡用的人都反對,總是有各種各種的問題,事實上,這個都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這款軟件讓很多員工失去了佔公司便宜的機會,比如出差,去一家酒店,500的標準,但是入住酒店可能只要380,那剩下的額度怎麼辦?有的人就會說,那我就在酒店洗衣吧,或者吃飯吧,都掛房費上,有的(當年)還會和酒店商量,你給我開500的票,差價的稅費我出,通過這樣,還能套錢出來,比如買票,告訴老闆,買不到經濟艙了,只好買商務的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如果通過ERP,所有的費用和細節,員工都沒辦法控制了,所以他們都會反對。

後來這個項目很正常地倒了。

釘釘也一樣,釘釘很多時候在設計的時候,確實也有一些為員工提供便利的功能,但更多的是釘釘想做一個幫助老闆管理員工的軟件,這樣的想法,自然得不到員工的支持。你想釘釘裡,有可能會設置一個你工作了一個小時,跳出一個小遊戲給放鬆10分鐘的功能嗎?不可能,但微信卻可以。

就像任何一個員工都不會喜歡擺在前臺的那臺打卡機一樣,雖然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打卡機無罪,但你會喜歡嗎?


財經無忌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TMT頻道記者宗旭認為:

首先得了解這兩個產品的是什麼,是不是同一類產品,只有同一類產品,才能拿來作比較。微信是一款社交軟件,這點毋庸置疑,但是釘釘卻算不上是社交軟件。

釘釘起初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內部的溝通、協作,特色就是“DING釘一下”的功能。後來釘釘的功能不斷拓展,包括簽到、釘盤、釘郵、考勤、審批等。再後來,釘釘推出了ISV應用平臺,除了第三方應用可以接入,企業自己也可以直接將原先的辦公應用通過Api接口接入。所以,現在釘釘在官網上稱自己是工作商務溝通協同平臺。

而微信是一款即時通訊軟件,之所以也給人一種屬於工作溝通軟件的感覺是因為大家習慣使然,就像大家同樣利用社交軟件QQ在工作中溝通一樣。但是,釘釘是提供給企業使用的產品,而微信是提供給個人使用的產品,它們解決的問題不一樣,所以這兩個壓根不是同一個東西,沒有可比性。

真正應該拿來和微信對比的應該是阿里推出的即時通訊社交軟件“點點蟲”,也就是原來的“來往”。當初阿里為了推“來往”和微信一較高下,動用了不少資源,外部拉明星、內部要求所有員工使用,可惜並沒有什麼用,現在依舊不認為“點點蟲”有抗衡微信的資本。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釘釘正是由原來的“來往”團隊開發的。

而和釘釘對標的應該是騰訊推出的企業級應用產品企業微信,不過企業微信在推出之後也動靜不大。2017年騰訊又推出了移動辦公版QQ“TIM”,希望藉助 QQ 在社交領域的強大影響力在企業級服務市場有所作為,這個還有待觀察。


每日經濟新聞


有句話叫 老二和老大打架,結果老三被打傷了。

阿里重金補貼釘釘,未必會打傷微信,但卻極有可能打傷qq,尤其是1990年前生的用戶們。

眾所周知,現在騰訊qq的使用群體更多是95後,以及部分以工作需求為導向的90前的人,因為微信還是相對比較私人的東西,大家習慣用qq來交流工作以及傳輸文件。

但自從阿里釘釘出來以後,qq在工作場景上的性能弊端就展露無疑了。qq只能做簡單的工作交流,建群以及文件傳輸,並不能滿足工作場景下更深層次的需求。


所以釘釘替代的是 騰訊社交能力裡的 工作能力,而並不是生活溝通能力


諶基平


悟空啊,為師的來啦!用了釘釘,你就逃不出單位的“如來掌心”了,因為週末也會提醒你打卡。釘釘會有機會嗎,從目前的使用體驗來看,離社交功能還差很遠。

說到這裡不免想說一個比較尷尬的故事。有一次參加螞蟻金服組織的活動,正式會議開過之後,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全國各地來的陌生人不免要互相加一下好友,大家打開的都是微信,經過主辦方的提醒之後,很多人才恍然明白這裡是螞蟻金服的主場,於是很多人開始打開支付寶,主辦方為了活躍氣氛,說要在支付寶群裡發紅包,這時候才有幾個人說還沒有安裝支付寶,要求主辦方等一下,原來剛才說的打開支付寶還有幾位是敷衍的,場面何其尷尬,請各位看官腦補場景。

說到釘釘有沒有機會,也有一個故事。同樣是在上述場合,知道了釘釘這個產品,也部分知道了它的功能,不過後來並沒有應用到工作中。

後來,人力資源部要求用釘釘進行考勤,才逐漸地用起來。但是很快大家都發現了釘釘的一個弱智功能,那就是它週末也會提醒打卡考勤,如果沒有考勤還會在統計功能裡計入曠工,這樣變態的考勤是誰想出來的,富凱財經建議馬雲趕緊開掉他。僅僅從這一個體驗來講,真是非常糟糕,悟空的親們,說說釘釘有沒有機會呢?


富凱財經


釘釘砸多少錢都不會對微信根本有任何影響。微信根本是“用戶的生活資料、方式、社交關係都需要通過微信進行”,而釘釘砸錢的目的並不是和微信競爭,而是希望能夠把人們在微信上聊工作、工作群、工作溝通都拉到釘釘上,也就是:生活用微信,工作用釘釘。

所以釘釘和微信並不是競爭關係:釘釘是由企業IM工具擴展的移動辦公平臺,它的使命是為企業、組織提供移動辦公平臺,提升中國中小企業、組織信息化基礎水平,讓企業的辦公流程、CRM、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倉儲物流管理等企業使用的各類系統集中到釘釘,從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企業的辦公平臺、企業信息化入口。

微信面向對象並不是釘釘的企業,而是個人,人們利用微信互相溝通、發生活狀態等等。但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不僅僅侷限於生活,還會有工作,所以人們會使用微信和同事溝通工作,會加入公司的微信群等等。這些工作相關的溝通就是釘釘想要的,也是釘釘一直宣傳的“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離”,微信中確實已經分不清工作和生活了。

釘釘的廣告之所以劍指微信也正是因此場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厭煩在微信中聊工作,更加厭煩老闆/管理者通過微信隨時找他們溝通工作、下發任務。

但其實釘釘並不會威脅到微信的根本,釘釘廣告中和微信競爭、詆譭微信一方面是從場景需求出發——人們開始厭煩微信工作;另一方面也何嘗不是造熱點——畢竟詆譭、貶低微信很容易吸引眼球,擴大傳播效果。

因此釘釘的人也不是為了取代微信,廣告宣傳中牽扯到微信更多是利益考慮,同時兩者也並不相關,釘釘和微信事業群下面的企業微信都是移動辦公平臺,競爭更加激烈一點。但是釘釘宣傳是非常聰明的:由於釘釘的體量比企業微信更高,它宣傳上就不會帶上企業微信。


王凱


不可能。看起來似乎釘釘產品也不錯,而且阿里的地推能力是一流的,但真的沒戲。

釘釘的致命弱點在於過於依賴公司推廣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於它有利於推廣,因為它可以強制由上而下佔領市場;但它致命的弱點也在於此。

強制推廣,會讓人產生天然的反感。為什麼中國人大都有兩個電話號碼?為什麼雙卡雙待手機在中國大行其道,甚至要蔓延到全世界去?原因很簡單,沒幾個人希望自己上班下班都被人監控著。

而釘釘恰恰在這方面犯了大忌。天生的讓人反感。

所以有人說釘釘現在就是個移動打卡機。這話一點不虛。個人用過一小段時間的釘釘,除了外出拜訪客戶用釘釘簽到以外,平時我根本懶得瞅它一眼。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里面究竟有什麼。

而且這種強制推廣還有個問題,那就是你能強制公司內部使用,你不能強制外面的人你的客戶也用。所以即使公司內部使用釘釘,出去了還是得使用微信!這個很要命。

這可以真的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江上一峰青


阿里釘釘是阿里巴巴集團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溝通和協同的多端平臺,提供PC版,Web版和手機版,支持手機和電腦間文件互傳。


阿里釘釘宣佈,將投入10億元人民幣建立釘釘生態發展基金,幫助釘釘生態中的中小企業軟件服務開發者。對於入駐的合作伙伴,阿里釘釘會提供更有針對性、更高效的客戶推廣渠道。同時,還將聯合阿里雲計算、通信運營商,共同向合作伙伴輸出移動互聯網在雲和端上的產品技術能力。另外合作伙伴還將獲得阿里全方位的技術支持,能夠有效地控制成本。

據悉,阿里釘釘是阿里巴巴面向企業級市場的一項重要佈局,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提供統一通訊服務。截至目前已經擁有超過60萬家企業客戶,同時還以每月超過10萬家的速度不斷增長。



釘釘表示將聯合阿里商旅、天貓企業購、阿里雲、千牛、網銷寶、阿里媽媽等事業部,對中小企業發放總額10億元的的差旅、採購補貼。內部代號“春泥計劃”。砸下這10億元的意圖很明顯,釘釘希望培養用戶習慣和粘性,讓他們適應通過釘釘的入口,進行更多的辦公場景中的企業端採購和消費。你認為釘釘這一系列舉措有可能改變微信一家獨大的局面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釘釘和這個微信,是兩中不同類型的產品。就像領英和Facebook一樣。主打職業社交和主打社交,是兩種戰略。釘釘的應用場景很明顯,主要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員工,但不僅僅是侷限於企業員工。而微信,主要應用在大眾化的社交場景,就是隻要在江湖行走就會用到。從這個應用場景和人群基數來看,微信在社交方面已經贏了釘釘。

但是我們都知道,阿里對社交的執著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所以,阿里一直在尋找機會切入到社交平臺的競爭中。從支付寶,旺旺、來往再到釘釘,都在尋找合適的機會接觸用戶。可是騰訊在社交領域是絕對是一家獨大,從QQ到微信都沒有失手,並且擁有大量的用戶。

這一次釘釘10億擴張計劃,釘釘是希望用來培養用戶習慣和粘性,不管是什麼產品,尤其是社交場景下的產品,用戶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為的重要。釘釘渴望通過這一次的補貼計劃,讓更多的人先適應,通過釘釘作為更多社會化協作的入口。試圖先通過更多的辦公場景中的使用頻率來提高一部分人的使用習慣。簡單看,就是希望先通過和騰訊分享一小塊蛋糕,進而才有博弈的資本去分享更大的蛋糕。想通過這一波活動來顛覆微信的地位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從人群基數、應用場景還是使用的頻率習慣,微信早就根深蒂固了。我們可能會因為一部分工作去使用釘釘這個軟件,但我們同樣也可以使用QQ、微信等協助。關鍵在於,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釘釘是不是一個需求,有沒有更多的使用場景。

補貼的方法,在外賣和打車界已經用過了,效果還是很好的,畢竟燒了不少錢。但這並不意味著釘釘這樣做就是好的方法,畢竟,外賣和打車都是生活中的需求,場景也多。而作為一個社交軟件就不一樣了,在使用前,我們都需要衡量一下我們有沒有必要使用它。是有工作非要用到這個軟件嗎,還是暫時先用一下最後轉到微信?其實我們從這兩個軟件的定位就可以得知:釘釘是一個工作方式。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是樂意享受生活還是工作?

阿里要用10億開展釘釘擴張計劃,主打企業市場。不過我想如果不是公司硬性要求,使用的人或者經常性的人可能是極少數,因為釘釘消息能標記已讀未讀、位置監控無疑讓員工沒有了隱私,這是人所反感的,而相對微信來講雖不能標記已讀未讀,沒有位置監控,但這卻是人喜愛的,因為沒人想自己在幹什麼而被世人皆知。不過微信企業號在企業工作中的應用早已經廣泛,加上釘釘缺乏隱私保護,我相信微信的獨大釘釘是難以打倒的。

雖然阿里戰略很好,我覺得釘釘目前只能在企業端有生存空間,跟微信相比,阿里很難超越微信,至少五年內不大可能。下一個顛覆微信的未必是釘釘。

作者——項伯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