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传 第八章:“天幕”后面的“天幕”(一)

“我对‘天幕’从未灰心过,也不后悔,起码‘天幕’的每一部电影,都没有骗过观众,每部戏的费用都是花在制作上。”

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介绍过,刘德华拍片最多的时候是1989—1992年,那几年,每一年他都要拍十几部电影,似乎在他的生活里,除了电影再没有别的内容。

1991年,刘德华在影坛上大放异彩。

那一年里,平均每个月都有他参演的一部影片在上映,而且票房十分火爆,12部影片的票房总收入达两亿港元,在香港演员中居第一位。

在韩国,由他主演的《天若有情》上映竟长达9个月,韩国观众誉他为“最受欢迎的外国男星”。

这样的成绩,无论是谁都会欣喜若狂,可是,刘德华却高兴不起来。

权衡再三后,他与美国ICM公司签下了经理人合约。

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决定?

刘德华自有他一番苦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刘德华在心中暗暗叹息。

多年来的努力拼搏,使刘德华尝到了不少甜头:鲜花、掌声、荣誉;但也逐渐地品尝到了身为名人的苦涩:流言蜚语、绯闻中伤、利益侵夺;而最为可怕的,是来自黑社会的纠缠。

黑社会这个词,内地年轻人过去接触得比较少,这些年也渐渐听得多了起来。

在香港,这种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并不少见,他们势必会利用各种手段,强行渗透到各个领域。

一段时间“江湖英雄”片看好,香港黑社会也想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英雄”,一时间,演艺圈成了黑社会渗透的“重灾区”。

刘德华这个专演“江湖英雄”的明星自然受灾深重。

在当时,刘德华创下了一年拍片16部的最高纪录,甚至出现过他的3部影片同时竞争票房的现象,被誉为香港演艺界的“铁人”。

然而如此高产,必然影响到影片的质量,刘德华心里又何尝不清楚?

他也想过对粗制滥造的剧本说不,但他不能说。

甚至,他连拒绝出演的权力都没有。

别看在银幕上他是英雄;在银幕下,他的英雄气概并不管用。

起初,刘德华想得很天真:“黑社会也是人,只要是人,一定会讲道理!”

但,即使他有十分充足的拒演理由,在恶势力面前,也没有半点道理可讲。

恶势力利用恐吓、胁迫等手段,威逼刘德华和他身边的人接受一些他不愿介入的影片,如不答应,即遭到更恶毒的报复。

有一次,刘德华试图拒接某公司的一部影片,谁知,就在制片现场,众目睽睽之下,恶势力竟掏枪威逼!

为了制服刘德华,他的朋友也受到牵连。

一次,经理人张国忠为帮刘德华推辞片约,被四支枪指着脑袋,可见恶势力的猖狂程度。

可能有人会问,刘德华为什么不报警?

刘德华又何尝不想报警,可是,“报警又有什么用?

他们保得你一时,保不得你一世”。

往后只会结仇更深。

于是,在不甘心的情况下,刘德华不得不接拍一部又一部他并不喜欢的影片。

当时,类似强迫拍片的事在香港演艺界时有发生,因刘德华在外埠有上佳的卖座保证,再加上他没有与一家有能力与各种势力抗衡的大公司签约,因此,遇到的麻烦就更多。

为了家人、朋友和自身的安全,刘德华不得不一再隐忍。

面对黑社会的恶势力,刘德华想,如果只是一味地忍让,后面的麻烦事还会不断上身。

只有自己另起炉灶,回避与那些人打交道,才能还自己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于是,刘德华首先加入美国ICM公司,以借助势力强大的大公司为自己当保护伞;1991年,他与几位圈中朋友合股,自任老板,组建了天幕电影公司。

组建天幕公司,避开黑社会的纠缠自然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拍一些自己想拍的电影。

刘德华传 第八章:“天幕”后面的“天幕”(一)

在记者面前,刘德华曾经透露过自己组建天幕的想法:“我拍电影多年,对电影制作方面的工作有一定认识,也编过剧本,曾写过《江湖接班人》;可是拍出来的影片和我的原意有很大的出入。

而有些题材,电影公司摸不准是否能卖座,不肯贸然投资。

于是我便决定投资搞电影公司,以满足自己拍电影的欲望。”

在香港,刘德华的片酬是当地最高的男明星之一,假如仅仅为了赚钱,多接拍电影就能多赚钱,不必为此劳神费力;现在投资办公司,是赔是赚说不定,风险可就大了,这种生意似乎太不划算。

但,刘德华投资拍电影并不仅仅为了赚钱,他认为:如果我拍戏只是为了赚钱,哪只赚现在这么多?

但投资拍片,是为了拍些有新意,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

这种创作自由却远不是金钱所能够买到的。

天幕公司成立后,拍摄的首部电影是《九一神雕侠侣》。

为了拍好《九一神雕侠侣》,刘德华与他的同事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作为老板,刘德华心里十分清楚,这是自己组建公司所迈出的第一步,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在创作准备上,一切都要精益求精,不允许有半点马虎;而编导演的阵容,更是经过精心策划,无一不是上乘人选。

刘德华传 第八章:“天幕”后面的“天幕”(一)

影片的编剧是曾以《阿飞正传》获奖的著名导演王家卫,并由元奎、刘振伟联导;刘德华自任男主角,和他配搭的女主角,是从演唱舞台上走下来的梅艳芳。

而刘德华的精明之处,在于他请来了当时尚是新星的郭富城出演第二男主角,他让郭富城扮演反面角色,来与自己配戏,一正一邪,忠奸分明,真可谓慧眼独具。

当时的郭富城,正在走红的上升期,已经打入偶像明星的行列,大有与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鼎足而立、分庭抗礼之势,而且,郭富城的后劲凌厉,不可小觑。

因此,刘德华将郭富城拉入《九一神雕侠侣》的阵容,并由他饰演反面角色,可以说是颇花了一番心思。

以郭富城的反面形象,烘衬刘德华本人的正面形象,无疑是聪明之举。

《九一神雕侠侣》完成后,刘德华清醒地预测到,虽然《九一神雕侠侣》是自己公司的创业之作,但未必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而且,很有可能要亏本。

据他自己计算,拍摄《九一神雕侠侣》,成本在2400万以上,把此片在韩国和东南亚上映的收入估算在内,刘德华认为,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必须要在3500万上下,通过折算才能保本。

而这样的票房是很难达到的。

根据后来的票房统计,这部影片在香港票房总收入达到2000万港元,这个数字,虽然距刘德华公布的保本数字仍有距离,但无论如何还应该算是一部卖座影片。

第十六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手册上,曾对《九一神雕侠侣》一片有以下的评价:“说不出年份的世纪末,其实就是“九七”前夕的香港。

一则尘封了的爱情神话,借助流行漫画还魂苏醒,以玩世不恭的态度留下灿烂的标记。

人影绰绰,有叫逞哥的,有叫宠物夫人的,各个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操,勇往直前凭心寄意。

王家卫笔下,爱仍是一条不问收获的单程路,而奚仲文的美指和鲍起鸣的摄影,则是沿途令人目不暇接的风景。

影片的视觉效果固然在港产片中难得一见,更教人珍爱的却是它对世情的洞悉和了解。”

应该说,《九一神雕侠侣》作为天幕的创业之作,作为刘德华自己对电影追求的第一次独立实践,是成功的。

刘德华传 第八章:“天幕”后面的“天幕”(一)

无论是观众还是评论界,都给予了较高评价,获得了一片叫好之声,在票房上也算不俗。

《九一神雕侠侣》的成功,对刚刚起步的天幕来说,可谓开市大吉。

但,接下来的几部影片便不像它这样幸运,无论是其后的《九二神雕侠侣》、《战神》,还是刻意唤回“热血男儿”影迷回忆的怀旧文艺片《天长地久》,都让刘德华在票房上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