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东路的“粉楼” 文


自强东路的“粉楼” 文/蒲元 耿小乔

我家住在西安市东北郊的辛家庙,勉强算是个道北人,儿时也常去自强路上玩,却从没听说过这条路上还有一幢“粉楼”。

直到有人指点,踏着婆娑的树影,走进自强东路705号,“粉楼”的真面目才呈现在我们眼前:小广场中心一座4层高的楼房,看起来和一般的办公楼并无二致。正诧异“粉”从何来呢,只见楼顶一块宽大的广告牌泄露了秘密:“爱菊集团”。原来,“粉楼”不是粉色的,却是座生产面粉的厂房!

翻开厚厚的厂史,我们看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34年,河南开封信昌银号因在当地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改往西安投资面粉厂。他们选择了西安火车站以北、含元殿遗址以南的一块地方。为什么要把厂子建在这儿呢?想想也就明白了,陇海铁路就在跟前,图的就是运输方便。

1935年,陕西乃至西北创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机器制粉企业——西安华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后改为华峰)成立。虽说身处大西北,可是设备阵容堪称豪华:进口德国德曼公司磨机12台,风、圆罗机11台,以及洗麦机、电漂机、发电机等,还有英国公司300马力锅炉2部。

与此同时,1幢4层高的制粉厂房拔地而起,这便是“粉楼”。“粉楼”远看其貌不扬,但在老职工裴师傅的眼中,这座楼却很有讲究。原来,裴师傅的父亲是这里的建厂元老,“粉楼”就是他看着盖起来的,裴师傅的父亲曾说,这楼有几个特点:一是高,楼里不住人,全是车间,要放设备空间就要大,所以比一般的4层楼高出不少,有20多米高;二是结实,生产的时候各种机器震动,尤其是大型罗机筛面晃动还不小,当时也没有钢筋,大楼就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加上又高,所以楼一定要结实;三是楼里全部是木地板,每层楼板都是顶好的红松,隔一段就用柱子顶起来,那么多机器设备放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稳得很。

从此,华峰面粉公司以得天独厚的关中白小麦为原料,日产通粉3500袋,“华山牌红字粉”一炮打响,畅销关中,深受百姓欢迎。时至今日,不少老西安人还能回忆起当年拿着粮本和面口袋去买面的情形。

西安事变发生后,华峰抗日工会、华峰职工抗日救国会先后成立,呼吁一致抗日、反对内战,并慰问受伤将士,工人们还节衣缩食,为抗战将士募捐款大洋35.7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面粉厂成为重要的抗日后勤保障单位,华峰面粉公司门前也有了荷枪实弹的士兵。国难当头,“粉楼”日夜开工,为抗日军队加工面粉;厂里只拿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几无利润可言,一切都以支援抗战为重。日军开始轰炸古城西安后,华峰职工在厂区挖掘了大量防空掩体和地道,出口之一就设在“粉楼”的东侧。幸运的是,在频繁而惨烈的空袭中,“粉楼”未遭直接打击得以保全。

新中国成立后,“粉楼”所在的华峰面粉公司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和改制国有等系列变革。1966年10月正式更名为广大市民所熟知的“西安市群众面粉厂”。到了1992年,一个传承了老“华山牌”精神的崭新品牌——“爱菊”从这里诞生,走向了千家万户。

家住煤建公司的王春花老人在自强东路生活了几十年,她说,我家就在面粉厂斜对面,不过当时人们都叫它面粉公司;每天下午3点,里面就会拉笛,用河南话讲叫“拉wei”,特别准时;公司后门常有员工自乐班唱豫剧,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出戏,但大人小孩都爱看。对于“粉楼”,老人也有一段记忆:上学的时候,有一次陪同学到“粉楼”里送饭,一进门就是旋转的木头楼梯,这在当时很少见,感觉挺新鲜。到了车间看到同学的爸爸和其他工人身上脸上全都是面粉,但是大伙都在非常认真地工作……这一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探寻“粉楼”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还结识了曾每天出入这里的面粉厂老职工熊国平,他指着“粉楼”告诉我们,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楼一直在使用,除了建国以后做了简单加固外,没有大修过。上世纪80年代“粉楼”不再作为车间,改为办公楼的时候,每一层还在原先的木地板上铺了瓷砖,搞了装修,也没任何问题,证明当年的施工质量真是不一般。谈起这段往事,他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2015年,根据西安市统一规划,爱菊集团整体搬迁至北三环外,自强东路705号院里热闹了整整80年的“粉楼”一下子沉寂下来。如今,“粉楼”依然以它特有的风范静静地俯瞰着这片熟悉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