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必相忘江湖,再見了金大俠

昨天還在手機上翻看金庸小說人物的N個猜想,不想今天(10月30日)傳來噩耗,大腦頓時停頓了一下“炒作!假消息!又是某訊的陰謀!”,然後再往下翻了數頁新聞,才確認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只能在心裡默唸一句“查大俠一路走好。”對於金庸的認知全然出自武俠小說,不得不說的是小編的啟蒙讀物正是《神鵰俠侶》,記得當時正在讀小學三年級。連個雕字都認不出來的情況下,愣是一手抱著小說,一手捏著《新華字典》用了七天時間在背窩裡讀完了從姐那偷來的第一冊。記得當時腦海裡呈現出一幅奇幻的畫面,一個叫過兒的小孩很可憐,但是又很頑皮之極,再畫風一轉一個女子在花叢中練功,然後就是一頓霹靂巴拉後不醒人世。


相濡以沫,必相忘江湖,再見了金大俠

金庸先生

始終沒有辦法將故事情節連貫起來,但是不妨礙我的好奇心,在看了錄像帶版本的電影后才將情節理了個大概。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錄像帶中的武打動作,那丈劍天涯的英姿,不正是小時候自己拿著木劍的英雄形象嗎?再次翻箱倒櫃找出了那套小說,再細細看了起來,一遍三遍五遍,直至將所有的故事情節刻畫在腦海中為止,才脫離出自己假象中遨遊江湖為俠為客的精神世界。此後比著小說作者的名字,在小說攤中找了半年,卻發現小鎮上已經沒有辦法找到署名是“金庸”的小說了。偶然見發現一本金庸新作,買來讀完才發現自己上當了,書雖然有所看頭,但是全然沒有讓我一連讀它四五遍的衝動,後來才知道,作者是叫“金庸新”。


相濡以沫,必相忘江湖,再見了金大俠

神鵰俠侶劇照

對於查良鏞先生作編輯的事情,我本是不太相信的,一個能讓“俠”的形象深入人心,讓幾代男孩擁有大俠夢的“筆俠”為何要去做些買賣文字的生意?一查資料才突然發現,那時候對於實現個人夢想的道路確實是很艱難的。對於一個敢在初中時個寫壁報諷刺教導主任的學生,想為是有一股子俠氣的,或者說是刺頭勁。對於一個在初中就出了書的才子來說,恃才傲物怕是家常便飯了,被開除了校長還給他寫推薦信辦理轉學,可見其才氣是被認可的。校長非得讓他轉學,多半還是怕那位被駁了面子的老學究教導主任撂攤子,在1941年的浙江哪怕有老蔣面子,在日軍侵略下,辦學是相當不容易的。查先生上大學後,好不容易收斂的俠氣又冒了上來,告了學生黨員的狀,結果卻反被退了學,最後做了個大學“藏經閣”的掃地僧,自此也算是埋了個伏筆,想來的小說中的奇物、絕招、門派等各種有據可考的隱秘盡數來源於此處吧。


相濡以沫,必相忘江湖,再見了金大俠

藏經閣掃地僧

被派往香港之後,從查先生筆名“姚馥蘭-your friend”便可以看出,他是很喜歡即開放又好客的香港。估計也是怕了姑媽家的表哥的影響(徐志摩),離開了大陸在香港可沒有人在耳邊嘮叨什麼“表哥”了,一個是風流才子,一個是落魄書生;一個是劍橋名流,一個是館藏編輯。難怪在《天龍》中莫容復這個表哥的形象,可以描繪得讓人咬牙切齒,卻又說不上來到底有多壞的奇妙感覺。

相濡以沫,必相忘江湖,再見了金大俠

香港金庸館

不管去香港辦報是出於生計還是什麼原因,反正他是做了,而且辦得相當不錯。在《明報》上一天一篇800字的連載,自今被傳為佳話,據說因為查先生抱病沒辦法更新後,一段時間內報紙居然無人問津了,還聚眾要讓他快快更新,活脫脫的一個近代版的網絡紅人。從開始的日銷一千艱難渡日,到後來的日銷5萬份,這不得不說是連載小說讓《明報》得以發展至今天的明報集團,而創報初期的連載小說正是《天龍》,明報與之明教,都有“天下歸心”的遠大報負,然後一發而不可收拾,筆下聚攏了無數的華夏青年,畢竟哪個少年能說沒有大俠夢呢?

相濡以沫,必相忘江湖,再見了金大俠

明報週刊

自《鹿鼎記》之後,查先生封筆了,在小編看來是大俠功成名就,隱世讓賢了。從越女劍的春秋武功之初創(百家爭鳴),再到南北宋的武學巔峰(歷史上的文化巔峰),經歷元明的鐵血江湖(鐵血戰爭),最後在清朝的恩怨情仇中了結(以憂轉為外患),而人物也是懵懂純真到飄渺如仙,再從稱霸天下到相忘懷江湖,最後懂得人生真諦,隱而後知自我。正是應了那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盡練武不如無武,至此封筆,留下江湖絕唱,無人能夠超越?緬懷查大俠。

相濡以沫,必相忘江湖,再見了金大俠

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