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梅蘭芳首次在日演出時,就成日本人眼中東方美的代表

梅蘭芳是東方美的代表,這個說法現在已經是一個常識,恐怕沒有人對此懷疑。不知在中國這種說法到底什麼時候出現,在日本,梅蘭芳是東方藝術的代表這個觀念,在1919年梅蘭芳首次演出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作者:平林宣和(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1919年梅蘭芳首次在日演出時,就成日本人眼中東方美的代表

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梅蘭芳在當時的日本社會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著陸點,可以說,是一個梅蘭芳在日本受到很大歡迎的重要語境。

這裡我想簡單地描繪一下,當時日本社會特有的文化語境和梅蘭芳訪日演出的關係。

1919年5月,在梅蘭芳訪問日本演出的同時,日本著名哲學家和辻哲郎的著作《古寺巡禮》問世,此書主要講述了日本天平文化和東方藝術的關係。天平文化主要指日本奈良時代的文化,其特點就是在當時受到了中國唐代文化非常濃厚的影響。而這裡說的唐代文化,指的不僅是中國文化,也包括了印度,西域,甚至是波斯文化,因為唐代首都長安是國際性大城市。

和辻哲郎訪問了日本奈良的眾多古寺廟和博物館,參觀了裡面的佛像、建築、面具等等,從這些天平時代的藝術,他看出來唐代,實際上是東方文化的種種反映。比如說,文中談到日本古代表演藝術伎樂時,和辻說其戲裝應該有唐朝風味的,也有西域風味的、印度風味的、甚至有波斯風味的。通過這些描述,他建構了一個以天平文化為象徵的東方文化、東方藝術的總體形象。

這本《古寺巡禮》在當時成為了一個暢銷書,對於當時的日本社會和文藝界有一定的影響力。那麼《古寺巡禮》和梅蘭芳,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此書是通過和另一個文學家的對話寫成的,此人就是木下杢太郎。他是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本行是醫生,1916年秋天被派到中國東北奉天當了南滿醫學堂教授,在中國的任期達四年之久。利用這個機會,他訪問了中國各地的古寺廟,進行了中國版古寺巡禮,也通過書信幫助和辻執筆,共同醞釀了以天平文化為象徵的對於東方文化的憧憬。

木下同時也是最早把梅蘭芳介紹到日本的知識分子之一。1916年秋天到中國後,他年底去北京旅遊。12月31日到了北京之後,他首先去找了日人劇評家辻聽花,在他那兒得到當天晚上有梅蘭芳演出的消息,就去看了。他把這個經過寫成了文章,在《大阪朝日新聞》上發表,其日期是1917年4月23日。文章裡面也有一張插圖,畫的是梅蘭芳的《一縷麻》,這也是日本知識分子最早畫的梅蘭芳像。

這篇文章裡面談到,他看到梅蘭芳的《女起解》,在欣賞這出戏的時候,發現梅蘭芳哭泣表演的一個特點,就是哭的時候他的眼睛同時含有一種微笑。木下說這種特點和天平時代的佛像面貌包含著冥想和微笑這兩種表情是一樣的,兩者之間可能有東方藝術一脈相承的關係。這樣的說法是一個不能證明的命題,但至少可以說就在這個時候,在一個文學家的頭腦裡的想象空間中,梅蘭芳和他們所構思的東方藝術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和辻哲郎的《古寺巡禮》,也有另外一個思想來源,是東方建築史家伊東忠太。伊東忠太1901年頭一次到北京做了紫禁城的建築調查,之後他多次訪問中國、印度和西域等地方,進行調查,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建立了他獨特的東方建築史觀。他的史論後來對於和辻的《古寺巡禮》有很大啟發。那麼可以說,當時這些知識分子在梅蘭芳訪日之前,已經準備好了他們所建構的東方藝術文化的一種構圖,為梅蘭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著陸點。

伊東忠太沒有像木下那樣直接寫文章幫助梅蘭芳訪日公演,但也可以觀察到兩者之間的某些關係。有張畫是伊東忠太在梅蘭芳訪日之際畫的,畫中沒有直接畫梅蘭芳,而畫的是天女,這恐怕就是伊東忠太心目中對於梅蘭芳東方藝術形象的直接反映。

另一個資料是兒玉龍一教授介紹的,把梅蘭芳和第九代市川團十郎的書畫貼在一起的屏風。這個屏風另外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是伊東忠太親自設計的。我們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第二代館長河竹繁俊專門寫了文章(世界名優梅蘭芳)介紹博物館收藏這份資料時的經過。

這個屏風,1956年梅先生來東京訪問我們博物館的時候也參觀過,當時在場的除了河竹館長之外,還有龍居松之助。

龍居松之助是伊東忠太的學生,他1918年來北京調查中國建築的時候成了梅迷,後來1919年訪日演出之際,隨從梅蘭芳一行幫助公演。這張照片是梅蘭芳訪日期間,在東京日日新聞社裡拍攝的,坐在最前面的人物就是龍居松之助。

梅蘭芳演出之後,日本的知識分子、文學家陸續寫了文章讚賞梅蘭芳。比如,與謝野晶子是當時很著名的女詩人,也是木下的老朋友,觀看了梅蘭芳的《貴妃醉酒》之後,寫了這樣一首詩歌頌梅蘭芳。她強調,觀賞梅蘭芳時她看到的就是一幅華麗的唐畫。由這個用詞可以窺看,她和木下一樣,從梅蘭芳的表演裡看出了東方藝術的魅力。

再舉一個例子,神田喜一郎是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的漢學家。他在《品梅記》裡面寫了一篇文章說,他的老師內藤湖南1917年底在北京看到了梅蘭芳的演出,但他在此之前也看過木下在大阪朝日新聞發表的文章,此時已經對於梅蘭芳有了一定的印象。他繼續講,東方的藝術具有西方藝術所沒有的非常珍貴的價值,當時有一些獨具隻眼的日本人通過梅蘭芳的演出,逐漸察覺到這種東方藝術的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有經過西方人的眼睛,他們認識到了這一點。

從木下杢太郎的文章到神田喜一郎的這個講述,我們可以看到梅蘭芳逐漸成為東方藝術象徵的經過,當時的日本人也從梅蘭芳的表演藝術裡面,看出了東方藝術的價值和魅力。

(本版圖片選自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代宗師梅蘭芳》)

(原標題:紀念梅蘭芳訪日演出一百年:梅蘭芳與東方美的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