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比干,子姓,比氏,名幹,沫邑(今河南省衛輝市北)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紂王)的叔叔,也稱王叔比干,比干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曆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63年。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幹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中國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 一忠臣”;國神比干也是林氏的太始祖。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堅(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後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後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諡“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此外,還有比干嶺、比干墓(殷比干莫)。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周文王將伏羲的八卦滲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並進一步推演為64卦,使之成為六經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諫死後,周文王《易系詞》:比干“是故蓍之德,國而神”。 周武王克商消滅暴君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封比干國神,命三千年後才可發揚光大,派閎夭立放銅盤銘。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孔子說的周染與殷禮損益可以知道。可見,古今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對比卻是事實。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銅盤銘:封軒轅王子比干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幹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比干為中國歷史中以死諫君的忠臣,稱為“天下第一仁”。周武王封比干為國神。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廟。就是今天介紹的比干廟了。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比干廟位於河南省新鄉市下屬的縣級市衛輝市。是重要的廟墓合一建築群之一,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比干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干墓為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現存留的建築群為明代弘治7年重建。比干廟是重要的廟墓合一的建築群,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廟宇宏敞,古樸壯觀。

整個廟宇的主體建築由神道、照壁、山門、二門、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組成,總建築面積達4.7萬平方米。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壁前後正中央是由24塊高浮雕綠色琉璃磚拼砌的一叢叢“沒心菜”。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照壁北為山門,山門古樸典雅,額上書“殷太師廟”四字。步入山門,甬道兩側有兩株千古柏,一曰:忠柏;一曰:孝柏。孝柏長青,象徵著比干忠貞而死,後裔忠孝昌盛。二門門楣上題有:“諫臣極則”四字,左右有石聯:“主德諫難回,當此親離眾叛,欲盡如微子去,箕子奴,無以激億萬人忠貞之氣;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濺魂飛,且將以週日興,殷日衰,上訴主君六七陟降之靈。”引人注目。步入二門,甬道兩旁碑廊裡碑石林立,現在珍存的86方碑碣,大都出於歷代明君賢相、地方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手筆。歷代帝王及文人騷客紛紛慕名到比干廟拜謁並立碑紀念,已成了一座彌足珍貴的文化寶庫。穿行其間,令人頓發思古之幽情。據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記,比干廟、墓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和保護,主要有武王封國神、魏孝文帝建廟、唐太宗下詔封諡、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干廟正殿等等,他們把比干稱為“三代孤忠”、“亙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其中,魏孝文帝《吊殷比干文》格調古峭,風骨獨特,是南北朝著名十大書法家之一崔浩所書,為魏碑體珍品,素與洛陽龍門二十品齊名,書法價值極高,被公認為藝術史上的傑作;唐太宗《祭殷太師比干文》高達丈二,魄力雄健,氣宇軒昂;乾隆帝《御製詩文碑》清新雋雅;明代曾用升草書《題壁詩石刻》瀟灑疏潤,勢若龍蛇;清代劉希龍行書《三代孤忠》字徑尺半,蒼勁雄渾,遒逸非凡。還有李白、王維、孟郊、陶潛、邵雍等留下讚美比干浩然之氣的千古絕句。不難看出,書雕者是懷著何等心情揮毫弄刀的,不愧為藝術價值極高的稀世珍品。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林氏姓源碑

在比干廟內,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衛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僅有的一方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碑文雲:“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沿廟中心的甬道前進,便是比干廟大殿院落。主體建築有正殿、拜殿和東西兩個配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九脊歇山頂,掩映在濃蔭叢中。大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額書“殷太師廟正殿”。大殿系純木結構,不用一枚鐵釘,無論樑架、斗拱,全是鑿木相吻,相互制約,顯得綺麗壯觀,氣宇軒昂,古樸典雅。正殿裡供有比干塑像,神態端莊,栩栩如生。其中,東配殿有三尊塑像。他們是比干的後代,中間是林堅公,他是比干的兒子。林氏根據地理位置而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右邊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孫,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邊的林祿公,晉朝人,今天的東南亞林姓都尊崇這位林祿公為自己的祖先。西配殿敬奉的是媽祖神像,是林祿公的第二十二世孫女。據說她出生時滿屋紫光,且香氣溢人,彌月不聞哭聲,故取名“林默”,尊稱“默娘”。她是一位美麗、善良、勤勞勇敢且博學多才的漁家女子,她自幼好學,9歲開始研究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十幾歲時就能預測海洋天氣與風浪搏鬥,經常在海上為遠航的漁民引路,解救漁民們於危難之中,辦下了許多好事。她鼓舞人們征服自然,抨擊邪惡,在漁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宋太宗壅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她因捨己救人而遇難,年僅28歲。她遇難之後,人們為她建立祀廟,並尊其為海神,親切地稱她為“姑婆”、“媽祖婆”,歷代皇帝都有封號,共計冊封40次,最後一次是乾隆封她為“天后聖母”。全球有媽祖廟1500多座,信奉者達1億多人,中國臺灣省70%的人信奉媽祖,不少臺胞每年還要對媽祖舉行“遙拜”,虔誠地面向林默故鄉三叩九拜。1992年10月,中國郵電部發行《媽祖》特種郵票一套一枚,使這位英姿颯爽的中華女傑登上了“國家名片”。

世界林氏始祖中國財神比干的祖廟

比干墓

穿過正殿便是比干之墓,墓前有座日月丹心坊,是明嘉慶年間修建的。上寫6個大字“

殷太師比干墓”,頂脊上有醒目的“飛雲日月捧心”的石雕,寓意“忠心昭日月,浩氣萬古存”。石坊上的楹聯雖已風化剝蝕,仍可辨讀:“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意思是,比干對紂王的忠心和柏樹一樣萬古長青。上面東邊是太陽,西邊是月亮,代表著比干的精神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中間的心代表比干的忠心。穿過丹心坊,是一座飛簷凌翹的墓碑亭。亭內豎立一塊心形殘碑,上刻“殷比干莫”,落款“宣聖真筆”,為乾隆皇帝所書。 這是孔子劍刻碑。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時,來到比干廟,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劍以大地為土,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字,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兒子。後來,一位不學無術的縣令,以為孔聖人一時疏忽,竟有這筆下之誤,遂命手下人在“莫”字下添刻一個土墩兒。不料這畫蛇添足之舉,竟引來晴天霹靂,一聲炸雷轟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這只是人們出於對比干和孔子的崇敬編的神話而已,其實墓、莫二字在春秋時期是通用的。有人對此碑的真實性存在懷疑,因為在孔子的時代,文字多為籀文(即大篆),而這四個字卻筆畫粗硬,氣勢凝整。不過,文字的演變不應絕對劃分順序,況且是揮劍為書,只能削繁為簡,所以,“殷比干莫”劍刻書應是孔子遺墨中的精品。根據專家鑑定,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惟一一處孔子真跡,故稱“天下第一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