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年味

一个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年味

仔细数数,距离春节也不过47天了,常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将会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个团圆饭。中国七大传统节日中,春节也许是大家最向往的那个节日吧。

我是隆回县麻塘山乡的一个普通人,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年味是很浓的,欢声笑语贺新春,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能格外清晰地感知到生活的温馨。

在我还小的时候,到了春节前一个月,爸爸就张罗着要买年货了。年货不是一次赶集就能买好的,必须三番五次,每次都开着三轮车去,然后装差不多一车东西回家。尤其记得有一年,皑皑白雪覆盖了整个世界,爸爸做了一个滑板车去的集市,收获满满回来。

麻塘山的集市虽然小,但这时候的集市显得特别热闹,放眼望去,大街上都是车和人,买东西的,卖东西的,一片祥和喜悦气氛;那时候日子还是有点紧巴,买一桶油要记着,买一个花炮要砍砍价,小卖部老板早已习惯了乡亲们砍价的劲头......身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那时候能感受到满满的年味。

一个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年味

不赶集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在家打扫卫生,趁着太阳高照的时候,把家里所有的被子、枕头、褥子、毯子、床单都拿出去晒晒,杀杀菌消消毒,然后把所有的桌椅、锅碗瓢盆、鞋子都一一拿出来清洗,准备招待客人时用。

小时候的年味少不了堆雪人、打雪仗,那时候的雪真大,我总寻思着在家门口堆个大雪人,然后找小伙伴一起来玩。

到除夕那一天,我便开始帮着爸爸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帮着妈妈一起做年夜饭,不过爸爸做的菜肴总是比妈妈做的好吃。

那时候过年,能感觉到满满的幸福!

一个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年味

现在,大家都在感慨年味淡了,没有了过去的期待,鞭炮、烟花没那么好玩了,家乡特色菜也没那么吸引人了,压岁钱不再是惊喜了......过年于我们而言似乎变得有一点流于形式。大人吃完饭,玩玩手机,就走了,小孩领完红包就说拜拜了,原本的“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没有了以前那种熟悉的味道。尽管对联依旧,灯笼依旧,但感觉不在。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不,一条条熟悉的街道,老旧的房屋,熟悉的家具,亲切的问候,一切都是原来那个年味,其乐融融。

其实,正是这些熟悉的场景,带来了年味。放寒假的时候,我回来的路上,邻居会说:回来啦!爸爸会说:回来啦!妈妈也会说:回来啦!这三个字,蕴藏了多少关爱与思念。正是这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面孔,这就是你最珍贵的年味。妈妈已经为我准备了新的被褥,还不忘叨叨说:今晚想吃啥,妈给你做!我总会说想吃酸萝卜,那就是妈妈的味道。如今我长大了,爸爸也会询问我的意见:今年买点啥?各种糖果之类的,带上你妹妹弟弟去买点吧。

一个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年味

年味是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爸爸说,这种被依赖、被需要的感觉,就是他的年味。其实他没说,是我替他说的,因为他才说不出口呢!

穿过拥挤的人潮,拎着大包小包沉甸甸的年货,尽管没有了大雪,但年味依然在。一家人在一起打糍粑,一个一个印出各种花纹;我有时也会帮爸妈做几个猪血丸子,虽然丑得不堪入目,但是谁叫是自己做的呢。过年其实就是需要这些仪式感,这就是年味。

只是如今,很多外出讨生计的人都没办法每年都回家陪自己的父亲母亲过年。我的小叔,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回来过过几次年,年夜饭桌上总是没有他的身影。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回家好好陪伴父母过个幸福年,对一些人来说已经成为奢望。

一个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年味

如果可以,我希望在外的游子们可以在家里待得久一点;如果可以,希望你们可以多多地陪伴在爸妈身边;每到春节,不管天南海北,大家都尽可能赶回家过年,常回家看看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家里,像儿时一样结伴去河边兜风,彻夜聊天,通宵打牌,守夜一起看电视,炮竹隆隆,烟花绚丽...

一个在校大学生心中的年味

作者简介:张健,女,年方十九,大学二年级在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