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曾經有那麼一場戰爭,歷經百年,無數先祖前赴後繼奔向戰場,只為了一個目標——保護自己的妻兒,將匈奴人徹底打敗,讓匈奴人再也不敢南犯。這次長達百年的戰爭也讓匈奴這個強悍的遊牧民族永遠記住了——“漢”這個光榮的民族稱號,這場戰爭就是我們今天要詳細介紹的——漢匈之戰,此戰歷經百年,可以說貫穿了整個西漢王朝的歷史,今天就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民族戰史分成三個章節來分析講述,以便各位讀者大大閱讀和了解,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漢匈之戰的序曲也就是平成首戰(又稱白登山之圍),本篇行文較長,請耐心閱讀。

在戰役介紹開始之前,我們必須的首先來了解交戰雙方在當時都處於什麼樣的水平,才更對整場雙方有一個全面的立體的認識,那麼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匈奴方面。

匈奴,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在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盡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崛起時間約為公元前3世紀, 自西周起便不斷南下,開始威脅中原王朝政權,其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待到西漢王朝建立時,匈奴單于為冒頓,曾用一支絕對忠誠自己的部隊在隨自己的父親頭曼單于狩獵時,萬箭齊發殺死頭曼,隨後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于。由此可以看出此人極為心狠手辣,並且很會隱忍,頗有雄才大略,他將成為漢高祖劉邦的強勁對手。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漢朝,此時的漢朝,剛剛經歷了秦末大亂,楚漢相爭,剪平異姓王等一系列的爭鬥,雖然此時大漢境內沒有較大的戰爭,漢高祖劉邦也開始進行修生養息,但是戰爭的造成了中原人口銳減物價飛漲,生靈塗炭滿目瘡痍,出現了“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人相食”的慘劇。匈奴也乘中原內亂時期,復奪蒙恬所爭之地,與漢塞接壤。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此時漢朝與匈奴的整體態勢就是,漢朝正全力平定內部叛亂,休養生息,而匈奴在雄心勃勃的冒頓單于的率領下,已經開始向漢朝露出兇狠的獠牙。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秋季,,正當劉邦率領漢朝全體臣民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的時候,一份來自北方的緊急軍情送達長安,冒頓單于親率軍隊,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且駐守於此的韓王信(韓王信,是韓襄王的庶孫,不是淮陰侯韓信)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漢朝皇帝劉邦震怒,他懷疑韓王信暗通匈奴,致書責備韓王信;實力弱小,兵少將寡韓王信原想家求和保全自身,沒想到劉邦會當真,由於擔心會被誅,便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匈奴南侵


鑑於前線形勢嚴峻,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冬季,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叛亂。隨行的主要謀士有陳平、婁敬,將領有樊噲、夏侯嬰、周勃等。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漢軍進軍路線


漢軍進入太原郡後,在銅鞮(今山西省沁縣一帶)與韓王信軍隊決戰,漢軍大獲全勝,使韓王信軍隊遭到重大傷亡,其部下將領王喜被漢軍殺死,韓王信逃奔匈奴。雖然韓王信大敗虧輸,但是其部將仍不死心,他的部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收集殘兵,欲與匈奴一齊攻打漢朝。

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王黃等屯兵廣武(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以南至晉陽一帶,企圖阻擋漢軍北進。漢軍乘勝追擊,在晉陽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乘勝追至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再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北集結兵力,被漢騎兵部隊一戰擊潰。至此,漢軍多次擊敗匈奴,接連取得勝利,漢高祖劉邦開始志驕意滿,不僅欲一舉消滅左右賢王主力,還意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北方邊患,為自己的帝國打下一個安寧的邊疆,為自己的子孫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但是他忘了,與他交手的匈奴軍隊嚴格來說並不是匈奴的主力,並不是王庭的軍隊,只是左右賢王兩個部落的部分兵力,高祖對匈奴軍隊的戰鬥力出現了嚴重的判斷失誤,為白登之圍埋下了一個伏筆。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漢軍路線


其實,高祖劉邦之所以能成為硬剛項羽,成為大漢皇帝,那也不是輕易能輕視對手的人,劉邦到達晉陽,駐軍於代谷(山西省繁峙縣至原平市一帶)在對匈奴做出進一步的軍事行動之前,劉邦派出十幾批使者偵察匈奴主力的實際情況,但是由於冒頓早有準備,將精銳士卒都隱藏起來,有意暴露弱兵瘦畜,使得十幾批偵察人員都彙報說匈奴虛弱,可一戰而定。自此,劉邦結合這些偵察情況更加堅定了自己之前對匈奴實力的判斷。但是,多疑的劉邦仍然再派劉邦另派劉敬出使匈奴,再行偵察,劉敬經過細心地調查研究,看出匈奴暴露虛弱是反常現象,向劉邦提出,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自己的長處才是,現在我去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這是一個合理的建議,但是,急於求成的劉邦,反而大罵劉敬:“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史記》卷8《高祖本紀》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劉邦見匈奴兵弱,機不可失,不待後方主力步軍聚齊,當即率領漢軍輕騎先期出發,馬不停蹄趕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並在平城東北30裡停下宿營,此時的劉邦,還不知道自己一頭扎進了冒頓預先為自己準備好的埋伏圈。趁漢軍立足未穩,劉邦巡視白登之際,冒頓單于馬上指揮近40萬匈奴大軍,先將劉邦的兵馬圍困在白登山,再截住後面趕來的漢軍主力步兵,使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不能相救,劉邦發現被包圍後,組織突圍,經過幾次激烈戰鬥,也沒有突圍出去,待漢軍力盡,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進行圍攻:匈奴騎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馬,東面是一色青馬,北面是一色黑馬,南面是一色紅馬,企圖將漢軍衝散,但是漢軍依託在兵器、盔甲、步戰、陣型等方面的優勢,在劉邦指揮下一次次擊退匈奴的進攻。結果,雙方損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

此時正值隆冬季節,氣候嚴寒,漢軍士兵不習慣北方生活,凍傷很多人,其中凍掉手指頭的就有十之二、三。即便如此,匈奴在圍困了七天七夜之後,也沒能擊敗漢軍,佔領白登山。

自此,歷史進入了到了一個怪異的現象,在正史中,對勝利、財富、土地有著無限渴望的冒頓,居然被陳平所用的閼氏“枕頭風”吹動,對被圍的漢軍網開一面,放其一條生路。正史的“白登之圍”自此結束,我們今天就先不管正史是否準確,存在即合理,我們只要想,一個軍事統帥,放著一塊“肥肉”在嘴邊不吃,聽自己的妻子說,這塊“肥肉”送回去吧,然後就送回去了?糊弄鬼呢,其實真正解“白登之圍”的根本不是有所謂的閼氏說情,而是,漢軍的援兵到了。

太尉周勃統帥的漢軍精銳,在磐石之戰後,回身消滅了匈奴佈置在樓煩的軍隊,斷了匈奴騎兵的歸路。翻開當時的平城之戰地圖,很輕易的就能發現,冒頓是在平城的白登山包圍了包括劉邦、樊噲、灌嬰在內的漢軍車騎兵主力。 但,在平城之戰前,漢軍已經掃清了在磐石以北的匈奴據點。不然,冒頓也不至於要在平城設圍。他完全可以直撲太原,斷漢軍歸路。

而事實是:太尉周勃率領的漢軍步卒主力,在磐石之戰勝利後,奉命分兵進攻了樓煩三城。 這相當於是三國中官渡之戰中,曹操燒了袁紹烏巢的翻版。史記《絳候周勃世家》就記載了周勃在平城之圍前後的動向:攻韓信軍銅,破之。還,降太原六城。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後擊韓信軍於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只要看這裡,就能明白,事實上,漢匈在平城之戰,是打了個平手,甚至漢軍略有小勝。雖然冒頓圍了劉邦,但周勃也圍了冒頓。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漢軍總體態勢


此時,冒頓所面臨的的形勢就是,包圍圈內的漢軍戰力仍在,自己的軍隊一時半會還啃不下這塊硬骨頭,而在包圍圈外,主力漢軍對自己也已經形成包圍,要是內外同時攻擊,自己必將處於內外夾擊的境地,有可能會命喪於此,因此,面對劉邦的談判,冒頓只能答應講和,加之,匈奴後院起火,月氏人開始挑釁,只能回家滅火。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因此,漢匈之戰的序曲——“白登之圍”就此落下帷幕,此戰,既是漢匈雙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也是冒頓和高祖劉邦的最後一次交鋒。自此,西漢政府感到自己實力不足,乃採用劉敬建議,與匈奴結“和親之約”漢把宗室女作為公主嫁給單于為閼氏,每年奉送給匈奴大量的絮、繒、酒、米等物品,並與匈奴進行貿易,西漢初實行和親,使漢匈雙方關係暫時得到和緩,在邊境通關市、貿易往來,對漢匈的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此戰也拉開了漢匈間百年戰爭的序幕。

華夏戰史系列(二)漢匈之戰——序曲:白登山之圍

遠嫁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