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姑奶奶!

老北京的姑奶奶!

姑奶奶,原本是對長輩的一種稱謂,一般稱呼父親的姑姑為姑奶奶,但是在老北京,姑奶奶可不僅僅是這個意思,這還是對家裡女性的一種尊稱。這種稱呼主要是起源於滿族旗人家庭,後來傳開了,很多漢人家庭也管家裡出嫁或未出嫁的女性尊稱為姑奶奶。老一輩的,比如自己的姑姑(旗人管姑姑不叫姑媽,叫姑爸),稱為老姑奶奶;平輩的,比如大姐二姐,稱為大姑奶奶、二姑奶奶;有時候家裡最小的女兒,也稱呼為老姑奶奶,“老”字在這裡是最小的意思;甚至比自己小一輩的本家侄女,都要稱呼小姑奶奶。這麼說吧,本家族的人,稱呼本姓所有的女性,都叫“咱家姑奶奶”,出了嫁的是出了門兒的姑奶奶,沒出嫁的是未出閣的姑奶奶,只是尊稱,不代表輩分,老舍先生在《正紅旗下》一書中,對此就有提及。

老北京的姑奶奶!

在旗人家庭,姑奶奶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未出門的姑奶奶,地位更是尊貴,甚至可以用至高無上來形容,出了嫁的也“不好惹”,到了婆家要守婦道,做個聽話媳婦,回到孃家,依舊是姑奶奶,甭說弟弟見姐姐,就是哥哥看見回孃家的妹妹,都是要請安的。在滿族旗人的大戶人家,未出閣的“姑奶奶”說一不二,家裡人都得遷就、甚至嬌慣和放縱,已經娶了這家姑娘的本家姑爺,更是懼怕沒出嫁的小姑子。原本在封建社會,未出嫁的少女是應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裡來客人都要回避,旗人家的姑奶奶不但來客不用迴避,甚至還可以拋頭露面,普通旗人家裡,姑奶奶上街採購,官宦富家的姑奶奶,還能上戲樓聽戲,茶館喝茶。據說清朝的時候,北京城裡的茶館酒肆,戲樓書館,無不見“姑奶奶”們的倩影。

老北京的姑奶奶!

那位寫過《燕京花史》的吳藹航先生有云:“京師有諺語曰:‘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大姑娘滿街跑。’蓋旗人家族習慣,皆以未字之幼女為尊。雖其父母兄嫂,亦皆尊稱之為‘姑奶奶’,因此之故。而所謂姑奶奶者,頗得不規則之自由。凡南城外一帶茶樓、酒館、戲園、球房,罔不有姑奶奶輩之衣香鬢影,雜遝於萬頭攢動之中,茲亦怪矣。每值新年,則有無量數紅男綠女,遊逛廠甸、香廠、白雲觀等處。而彼輩姑奶奶亦盛裝豔服,至茶棚中,男女雜坐。”

老北京的姑奶奶!

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實為當年北京一景,受封建禮教影響深刻的國人,對此舉非議頗多,於是有人寫詩諷刺,有一篇《竹枝詞》中就寫道:“狂且四面坐中央,目電頻加白麵郎。還是名門還北里,教人納悶是新妝。”沒辦法,京城的巡警廳只好發告示,下令所有茶棚必須男女分座,後來還曾禁止婦女入茶座評茶。而在這些熱鬧的公共場合,免不了一些紈絝子弟、五陵少年,穿花蝴蝶般的穿梭於姑奶奶們的裙帶之間,總有些不文明的舉動,巡警只好加強巡邏,監督管理,幾乎每天都有被警察喝斥的。於是又有詩云:“只恐狂蜂浪蝶多,安排警察去巡邏。指揮棍子迎頭擊,打散鴛鴦卻是他。”

老北京的姑奶奶!

那麼究竟為什麼“姑奶奶”們的地位如此尊貴,在那封建社會都可以“不守規矩”呢?大概有這麼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戰亂年代,尤其滿族打天下的時候,幾乎是“全民皆兵”,旗人家裡的男丁,都是要上場打仗的,家裡就剩下婦女,女兒要幫著母親持家。打仗就免不了犧牲,趕上家裡的成年男丁殞命沙場的,家庭重擔就都落在姑奶奶的身上了,不但要撫養未成年的弟弟,還要負責給父母養老送終,一不留神就成了三十多歲還沒出嫁的“晚婚模範!”姑奶奶當家,地位自然高了!第二,滿族掌管天下之後,旗人家的少女都可以參加選秀,也就是都有進宮當娘娘的機會,您想想,惹得起嗎?這要是沒出嫁之前給得罪了,往後當了娘娘,還不吃不了兜著走啊?第三,清朝後期,慈禧垂簾聽政,掌握了實權,旗人家的姑奶奶本來地位就高,現在女人掌握天下,姑奶奶的地位就更尊貴了!

老北京的姑奶奶!

不管分析的對不對,老北京的姑奶奶“厲害”是真的,以至於後來發展成對女性的“敬畏”之詞,比如說:“這位姑奶奶可不好惹,你注意點兒。”女同志生氣了,也常以“姑奶奶”自居:“姑奶奶可不是好惹的!”現如今,皇帝沒有了,“姑奶奶”們也沒了進宮當娘娘的機會,可是這個稱呼,一直流傳到現在,偶爾還能聽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