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需警惕 人民币跌入单边升值“怪圈”?

201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再次进入升值周期。从2017年1月5日至2018年2月2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从6.9307升至6.2885,升值幅度达10.2%,即期汇率更是突破6.28,已收复“811汇改”以来的贬值失地,一举逆转2014年-2016年连续三年的贬值态势。

尤其是进入2018年,人民币春季升值势头更是迅猛凌厉,远超年初市场预期,市场也不断修正和上调对年底汇率的预测值。

多头需警惕 人民币跌入单边升值“怪圈”?

在升值周期中,有两轮明显的强势升值阶段值得关注。第一阶段从2017年7月26日至9月8日,在此阶段,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33个交易日累计升值3.7%,最后由央行出手通过宣布对境外人民币存款准备金不再进行穿透式管理,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降为0,释放宏观审慎管理取向变化信号,同时结合中间价管理,有效阻止了人民币继续快速升值;第二阶段从2017年12月13日至今,在37个交易日累计升值5.4%,目前尚未有升值停歇的迹象。

两次升值阶段的最大差异在于动因不同。前一次升值主要是内因驱动,是主动式升值。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实现6.9%,远超年初预期和政府定下的目标,提振了市场信心,外汇储备也连续回升,银行代客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逆差同比收窄,跨境资本流动形势好转。监管部门积极推进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严厉打击影子银行、同业和通道业务,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水涨船高,中美利差保持在安全边界上,阻止了内资外流、吸引了外资流入。

央行继续完善中间价形成机制,在2017年5月底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重新增加操作空间,通过中间价对收盘价的修正,体现调控意图,引导市场参与者向央行希望的方向行动,自此之后人民币升值态势逐渐稳固。可见,上一轮人民币升值更多是由内部经济基本面改善导致的,根基稳健,有内在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