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捕之後,刀魚為何還在市場上“橫行”?

全面禁捕之後,刀魚為何還在市場上“橫行”?

前不久,國家農村農業部發出通知:從今年2月1日開始,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鳳鱭(鳳尾魚)、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上述三種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盛傳許久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政策終於落地。刀魚本該就此暫別餐桌,但近日記者卻在崇明各大菜場看到:刀魚依舊是水產攤位上的絕對主角。

全面禁捕之後,刀魚為何還在市場上“橫行”?

刀魚市場的羅生門

3月16日一早,記者在崇明城區一大型菜場看到,各種規格的刀魚被擺在水產攤位的最顯眼處。記者裝作是普通市民詢問一攤主:如今已經全面禁捕了,為什麼還有刀魚出售?攤主說:“這些都是海刀,江刀現在誰還敢賣啊,這是犯法的。”攤位上的這些海刀價格從每斤300元到1000元不等,與往年江刀動輒數千元的價格相去甚遠。

記者又流露出只想要正宗江刀的態度,攤主在猶豫片刻後說:“那你跟我來。”隨後記者被帶到了一個水產倉庫,攤主從冷庫內搬出一箱刀魚,對記者說:“這是今天一大早剛收來的,都是偷偷捕到的正宗江刀。”這些“正宗江刀”,要價每斤3000元。在其他幾個水產攤位,攤主也都能“神秘地”提供江刀。

所謂“江刀”和“海刀”,其實是同一種魚。刀魚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2月到3月份由海入江,並溯江而上進行生殖洄游,等到小魚稍長,又順著長江出海,週而復始。刀魚沿長江逆流而上時被捕獲,是為“江刀”;在海里並不洄游或尚未洄游的,稱為“海刀”;而定居在長江流域湖泊中,不再往海里去的刀魚,稱為“湖刀”。由於刀魚的特殊習性,人工養殖難度很大,市場上在售的刀魚均為捕撈所得,又因為江刀味道最為鮮美,價格通常是海刀和湖刀的十多倍,每年清明節前江刀價格達到峰值,最高時每斤在萬元上下。

那麼,攤主口中“偷捕到正宗江刀”究竟是真的江刀還是以海刀冒充的“李鬼”?在看過記者提供的照片,並親自走訪水產市場後,一位業內人士明確表示:目前市場上的確還有江刀在售。

由於江刀和海刀差別細微,不僅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也給監管帶來了難度——同一批刀魚,面對顧客時是“江刀”,面對市場監管部門時又搖身一變成了“海刀”,刀魚市場上演了一出羅生門。

非法捕撈尚未絕跡

刀魚禁捕了,但刀魚收購商並未就此“失業”。

記者致電一位張姓刀魚商,詢問有沒有江刀出售,他胸有成竹地說:“只要提前一天預定,基本都有貨供應。”他還表示,崇明市場和飯店裡銷售的正宗江刀,不少都是從他那裡批發的。

這些江刀來自於非法捕撈。城橋鎮老滧港漁業村主任劉輝告訴記者,早在前幾年,就有許多外來漁船和村裡的漁民因捕撈刀魚而發生爭執,今年因為禁捕令,漁民已停止刀魚捕撈,但非法捕撈現象卻並未完全停止。“一些村民心裡因此有了牴觸情緒,保護長江生態是國家政策,大家都能理解,可正規捕撈停止了,為什麼非法捕撈卻還在繼續?”

老滧港漁業村從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從事刀魚捕撈,每年兩個多月的刀魚生產,是絕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刀魚資源最豐富的80年代,一條漁船一個捕撈季的收入在二十萬元以上。“那時候萬元戶都不多,漁民的日子很好過。”劉輝說。

再後來,隨著長江生態環境的變化,加上捕撈船越來越多,刀魚資源開始銳減,儘管刀魚價格越來越高,漁民收入卻不增反減。為防止漁民因為搶地盤發生爭執,每個漁業村都劃定了捕撈區域,每年開捕前,每個船老大都要進行抽籤,確定捕撈位置。劉輝說:“以前刀魚資源豐富的時候,根本不用考慮這些。”

正因為真切感受到了刀魚資源的枯竭,所以漁民們對於禁捕令都表示理解和支持。目前,老滧港漁業村的幾十艘刀魚捕撈船絕大多數已完成拆解。劉輝表示,漁民在“上岸”後還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再就業,尚未到退休年齡的200多個漁民中,大約只有十分之一找到了新工作。另一個就是刀魚非法捕撈引發的漁民情緒問題。“有捕撈證的不能捕了,反而讓無證捕撈收穫更大。換作任何人,心裡都會有點不平衡。”劉輝表示。

對於非法捕撈刀魚的現象,崇明漁政部門表示,通過加大巡航檢查力度,所管轄長江水域在白天未發現一艘非法捕撈船。但出於安全考慮,夜間執法目前尚存在難度。同時,長江水域屬於不同地方管轄,各地漁政部門執法區域受限、執法力度不一,讓非法捕撈船有了可趁之機。今後還會加強對崇明各個港口的執法力度,堅決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看來,要實現全面禁捕,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絕非只是下發一紙禁捕令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