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越是早期的歷史,由於遺存資料的缺失,考證歷史越發困難,也就存在很多疑惑。

比如本文中關於“天子駕六”,就是在周朝天子出行是坐幾匹馬拉的車,是六匹馬還是四匹馬?東周王城考古發現就解決了這個疑問。這麼重要的考古為什麼還引發爭議呢,到底是什麼原因?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先看東周王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建都東周王城。由周平王至周景王加上後來的周赧王,先後有十四個王在此執政達三百餘年之久。現在東周王城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東周王城的規模、佈局和演變,歷代文獻多有記載。但因距今2800年,年代久遠,昔日壯觀的景象如今已蕩然無存,地上建築基本毀滅殆盡。現在只有五女冢村(位於紗廠西路以北,隴海線以南,澗河以東,佔地約一平方公里)附近地勢較高,城牆遺蹟保存較好,直到今天,地面上仍能看到殘存的東周王城城牆。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經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證實,東周王城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平面大體呈正方形。整個王城周長約15公里,與晉《元康地道記》“王城去洛河(指漢魏故城)四十里,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六步”這一記載基本吻合。

人們對東周王城的結構佈局,有過很理想的推測,還依據《周禮·考工記》畫出了復原圖,說它是世界上有史以來第一座經過詳細規劃的城市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考古工作者以漢河南縣城城址(洛陽市澗河東岸的小屯村)為基點,很快在其外圍找到了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的東周王城遺址。進而摸清了東周王城的具體位置、佈局和範圍。以後又多次在此區域有重要發現,特別是在

王城東部發現了大型車馬坑和大型墓葬,揭開了東周王城陵區之謎,為了解東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新的珍貴資料。

春秋時期,儘管諸侯稱霸,周朝王室衰微,但東周王城作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義,還是遠非列國都城所能比擬。該遺址為洛陽市著名的“五大都城遺址”之一,為保護這一重要城址,在該城址的中心區域修建有王城公園對遊人開放。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驚現保存完好的“天子駕六”

2001年9月,洛陽市文物部門在市27中學院內,探得豎穴土坑墓7座,次年清理出土了兩件意義非同尋常的青銅器,一件為鬲(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一件為鼎,兩件器物都有“王作寶尊彝”的銘文(說明這是周王自己親自做的青銅器),令學者振奮不已:這不正說明是東周王陵之一嗎?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2002年7月,洛陽市規劃建設東周王城廣場建設,考古工作者照例先行考古勘探,沒想到卻發掘出了舉世震驚的重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18座車馬坑,對其中的17座車馬坑進行了發掘,並在規模最大的車馬坑內發現了“駕六馬”的“天子之乘”。後來在該車馬坑內共清理出馬車26輛、馬70匹,其中一輛馬車前面,對稱擺放著6匹馬的骨骸,印證了古文獻當中“天子駕六”的記述。

雖然經過了近3000年曆史,車轅、車身構件以及馬的骨骼清晰可見,“天子駕六”保存之完好、規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此次考古發掘共發現了18座車馬坑,墓葬的數量陸續增加到397座,兩者的數量超過洛陽50年來所發現的總和。多年的考古發掘,城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有的器物製作極為精美,如錯金銀的鼎、敦、壺等銅禮器,透雕龍虎大玉璧,錯金銀狩獵紋銅鏡,以及銅和銀的人物像等,均為十分難得的藝術珍品。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這些沉睡了近3000年的遺址重見天日,令考古界專家們無比欣喜:這極有可能是中國的第二個“兵馬俑”、洛陽的第二個“龍門”!

東周王城考古疑惑與爭論

從2002年到現在,已經17年過去了了,那為什麼東周王城沒有成為第二個兵馬俑呢?大多數人只知兵馬俑,而不知“天子駕六”,難道只在考古學有意義嗎?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2002年,洛陽市決定在中心城區興建一個集行政、文化、商業、遊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廣場,並命名為“河洛文化廣場”。誰也沒有想到,在前期的考古發掘中,東周“天子駕六”遺存橫空出世。

“駕”是封建時期的一種禮制,所謂“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禮《王度記》),只有天子之乘才能“以六馬駕之”。 但是,自漢代以來,由於缺乏實物佐證,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是“駕六”還是“駕四”一直爭論不休,無從獲解。當“天子駕六”車馬坑重現天日,這一千古爭論終有定論。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當年出土的“天子駕六”車馬坑南北長42.6米,東西寬7.4米,葬車26輛,馬68匹,犬7只,人1位,車呈縱向,東西兩列擺放。而其中駕馬六匹者1輛,駕馬四匹者8輛,兩匹者15輛。西列車隊從北往南,第二輛車的車轅兩側共置六馬,排列規整有序,清楚表徵出此六馬駕一車的關係。洛陽,從此找到了自己作為數百年大周故都的物質載體,不再僅僅依存於史料。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面對這一重大歷史考古發現,洛陽作出決定:保留系列車馬坑中的“六駕”車馬坑,其他全部回填。“河洛文化廣場”即更名為“東周王城廣場”,“天子駕六”博物館坐落在廣場地下,而在地上,一尊巨大的雕塑煞是顯眼。六匹姿態各異、奔騰向前的駿馬拉著一輛古車,意欲直觀呈現“天子駕六”的不可一世。當地名人葉鵬說:“這是天子駕乘啊,馬匹怎能如此恣情放縱、咆哮無畏呢?這種馬車,哪個天子敢坐?”

但是對於葉鵬的種種質疑,也有不同意見:說他“成天琢磨那些陳年舊事”、“葉老師學文學的,別聽他說”、“真搞不懂,這個遺址究竟有多大觀賞價值?”

洛陽東周王城考古證實“天子駕六”,為何有人不滿意,引發爭議?

爭論總有偃旗息鼓的一天,專家、政府考慮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不一樣,做出的決策也就不同。爭論的焦點是是18個車馬坑只保留了一個,其他都被回填。至於誰對誰錯,很難界定。現在是既保護了遺址,又修建廣場發展經濟,是不是兩全其美呢?也不好說啊!

歡迎討論。

我是敏學訥言,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