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1922年2月在華盛頓會議上籤訂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暫時中止了各國海軍主力艦的建造,並對各國保有主力艦的總噸位做出了規定。對於巡洋艦,條約雖然劃定了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203毫米的上限,但對總噸位沒有做出限制。因此,在“海軍假日”降臨的同時,一場圍繞萬噸級條約巡洋艦的新造艦競賽拉開帷幕。作為傳統海軍強國,法國與英國一樣擁有大批海外殖民地,在地中海抗衡意大利,還要防備德國的復興,對於新型巡洋艦極為重視,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積極地參與到這場巡洋艦的競爭中。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1922年華盛頓會議現場,法國作為《華盛頓條約》締約國之一,也是條約型巡洋艦的締造者之一。

受到一戰的影響,法國海軍的發展陷於停滯,在戰爭結束後極度缺乏新型巡洋艦,於是在1922年的造艦計劃中列入3艘迪蓋•特魯安級輕巡洋艦,裝備8門155毫米艦炮,航速33節,但裝甲極為薄弱,未設舷側裝甲。由於國力損耗大、經濟疲軟,在短期內無力建造新的主力艦,法國人將總噸位不受約束的巡洋艦視為挑戰英國海軍主力艦優勢的一種機會,同時也是制衡意大利海軍的重要資本。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法國海軍“迪蓋•特魯安”號輕巡洋艦,迪蓋•特魯安級是法國現代化巡洋艦發展的起點。

在1922年提出的艦隊更新計劃中,法國海軍決定以迪蓋•特魯安級為基礎研究10000噸級巡洋艦的技術要目,而新艦所需的203毫米艦炮也將以現有的155毫米艦炮為藍本。在1922年7月6日出臺的造艦計劃中,法國海軍要求在未來至少建造21艘新巡洋艦,新艦必須具有超過英國和日本戰列巡洋艦的高航速,其主要任務是為主力艦隊提供偵察警戒以及保護海運線,為了避免刺激英國人,法國海軍沒有將破襲海運線作為巡洋艦的任務目標,但這一功能必然會在戰時被賦予相應艦艇,所以也難以逃脫英國方面的懷疑。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法國海軍迪凱納級重巡洋艦二號艦“圖爾維爾”號。

法國海軍的首級重巡洋艦迪凱納級於1922年7月開始設計,通過對迪蓋•特魯安級的擴大強化達到性能要求。迪凱納級突出強調了高速性能,經過重新設計的動力系統保證了33.75節的高速,8門全新研製的203毫米艦炮性能優秀,確保了火力輸出的強度,裝備8門75毫米高射炮和相當數量的小口徑速射炮,防空能力較為突出,但在防禦能力方面做出了較大犧牲,其防護重量為425噸,僅佔排水量的4.5%,其舷側裝甲最厚處僅為30毫米,防護位置僅限於彈藥庫、主炮塔和火控平臺,是各國早期條約型巡洋艦中最弱的,近乎裸奔。為了彌補裝甲的貧弱,法國海軍通過間接防禦手段提高迪凱納級的生存性,比如細化分艙、嚴格的水密措施、鍋爐-輪機交替佈局等等。儘管如此,在與其他國家裝備203毫米艦炮的條約型巡洋艦對陣時,迪凱納級的脆弱是顯而易見的。2艘迪凱納級於1924年至1925年間開工。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迪凱納級重巡洋艦的側視圖及武備、防護配置。

20世紀20年代中期,法國海軍通過對英美巡洋艦以及最大對手意大利巡洋艦的性能考察,意識到迪凱納級的防護水平相比國外同類戰艦實在是過於單薄,動力艙尤其缺乏防禦能力,只要被魚雷、水雷擊中或是近失的小型炸彈都可能給艦體造成嚴重破壞。因此法國設計師在下一型重巡洋艦的設計中確立了加強防護、犧牲航速的方針,希望能夠直接抵禦140毫米炮彈的攻擊。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意大利海軍特倫託級重巡洋艦,該級艦也突出了高速性能,但防護強於迪凱納級。

在完成迪凱納級的設計之後,法國海軍立即啟動其後續艦型的設計,從1926年開始以每年一艘的速度連續建造了4艘絮弗倫級,該級艦最初仍定位於艦隊偵察艦,強調高速性能,但是在獲悉意大利海軍的特倫託級配置了70毫米舷側裝甲以及50毫米水平裝甲後,法國海軍改弦易轍,降低了航速要求,以求增強防護能力。由於絮弗倫級每年開工一艘,隨著時間推移不斷修改設計,導致同級各艦之間都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從中可以觀察到法國海軍逐步強化條約型巡洋艦防禦的技術思路。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法國海軍“絮弗倫”號重巡洋艦。針對迪凱納級的缺陷,絮弗倫級強化了防禦能力。

絮弗倫級沿用了迪凱納級的艏樓船型,雙桅雙煙囪佈局,同級各艦在上層建築佈局上略有差異,其主要武備、主炮塔和魚雷武備均與迪凱納級相同,但防空武器有所變化,首艦“絮弗倫”號沿用迪凱納級的8門75毫米炮,2、3號艦“科爾貝”、“福煦”號換裝了8門單裝90毫米高射炮,4號艦“迪普萊克斯”號則配置了4座雙聯裝90毫米炮。絮弗倫級的設計重點是加強防護,法國海軍要求該級艦能夠抵禦驅逐艦艦炮及日本輕巡洋艦140毫米艦炮的攻擊,設計部門經過計算認為在保持武器配置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大幅削減機械重量才能達到這一防護指標,因此絮弗倫級相比迪凱納級犧牲了1/4的動力系統,減少2臺鍋爐、1部蒸汽輪機,改為三軸推進,輸出功率降至90000馬力,航速降至31節,以此換來與英國海軍郡級接近的裝甲防護,增加了舷側裝甲帶,彈藥庫和動力艙的防護也得到了加強。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的側視/俯視圖及武備、防護配置,注意右下角的裝甲配置圖,其防護面積及裝甲厚度較迪凱納級明顯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建造過程中不斷改進,絮弗倫級各艦的裝甲防護各不相同,呈現出逐步遞增的趨勢。“絮弗倫”和“科爾貝”號的舷側裝甲帶厚度為50毫米,位於艦體外側,而“福煦”和“迪普萊克斯”號則一改傳統做法,將舷側裝甲帶置於艦體內部,與動力艙的20毫米隔壁融合在一起,厚度也有所增加,“福煦”號為54毫米,“迪普萊克斯”號為60毫米。在水平裝甲方面,該級前三艘為25毫米,而“迪普萊克斯”號為30毫米,彈藥庫裝甲盒結構的厚度也由首艦的20~50毫米增強到末艦的30~60毫米。“絮弗倫”號的裝甲重量比迪凱納級增加了一倍,達到760噸,而到“迪普萊克斯”號時已達1550噸,又翻了一倍!已經接近於英美后期重巡洋艦的水平。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法國海軍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四號艦“迪普萊克斯”號,該艦的防護重量較同級首艦“絮弗倫”號增加了一倍。

別出心裁的是,在“絮弗倫”和“科爾貝”號上還保留了2座燃煤鍋爐,攜帶了640噸燃煤,並將舷側煤艙也作為防護結構的組成部分,正如老式戰艦的防禦結構,這一做法其實是鑽條約的空子,因為標準排水量不含燃料,法國人可以堂而皇之地將這部分防禦重量歸入排水量之外。後來,法國海軍又片面地解讀條約條文,從其他方面挖掘出更多的重量用於強化防禦,因此在“福煦”和“迪普萊克斯”號上廢棄了燃煤鍋爐和防護煤艙。經過逐漸改良,法國海軍確信絮弗倫級能夠在14000米以上的距離免疫140毫米炮彈,而“迪普萊克斯”號能在18000米外抵擋155毫米炮彈。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意大利海軍扎拉級重巡洋艦,該級艦走的是重防禦路線,其舷側裝甲厚度高達150毫米。

1928年,法國海軍獲悉意大利海軍開始批量建造裝備152毫米艦炮的輕巡洋艦,並設計了重裝甲防禦的扎拉級重巡洋艦,令其如坐針氈,因此急於尋求一種能夠與之對抗的艦型,指示設計部門在“迪普萊克斯”號基礎上設計一型防禦能力更好的重巡洋艦,方案代號為C4。軍方要求該艦型能在15000~20000米距離上免疫152毫米炮彈,最終設計方案在1930年獲得批准,於1931年動工建造,命名為“阿爾及利亞”號,該艦也是法國海軍最後一艘條約型重巡洋艦。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法國海軍“阿爾及利亞”號重巡洋艦,該艦是法國條約重巡發展的頂點。

“阿爾及利亞”號在各方面都對前兩級重巡洋艦的設計做出了重大改變,在艦型上棄用了線形優美、適航性優良的艏樓船型,採用了低幹舷平甲板船型,去除了艏樓甲板,以犧牲適航性為代價節省80噸重量。為了保證裝甲重量,“阿爾及利亞”號繼續削減動力裝置,鍋爐數量比絮弗倫級減少了1/3,僅為6臺,但增加一部主機,恢復4軸推進,輸出功率降至84000馬力,不過通過改進線形提升了推進效率,仍能保持31節的航速。此外還放棄了鍋爐-輪機交替佈局,改為集中佈置,以縮短動力艙長度,進而縮小防禦區劃面積,所有鍋爐煙道都集中於一座煙囪中,通過動力佈局的調整,又節省出275噸的重量。同樣為了減重,“阿爾及利亞”號減少了魚雷搭載數量,彈射器數量也由絮弗倫級的2座減至1座,僅攜帶1架飛機。同時還廣泛採用焊接技術建造艦體,僅在少量強度要求較高的部位使用鉚接,還採用鋁合金建造內部隔板,以減輕艦體重量。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阿爾及利亞”號的側視/俯視線圖及武備/防護配置,其防禦重量佔到排水量的20%。

通過千方百計地壓縮動力、艦體、武備各部分的重量配額,“阿爾及利亞”號獲得了高達2035噸的防禦重量,佔排水量的20%,這個比例在各國條約型重巡洋艦中居於前列,從而為其構建完善的防禦體系創造了條件。“阿爾及利亞”號在裝甲佈置上沒有沿用“迪普萊克斯”號的內置結構,迴歸傳統的外設裝甲,其舷側裝甲帶厚度達到110毫米,而在彈藥庫和動力艙頂部覆蓋了80毫米的水平裝甲,同時還將艦底水密結構向兩舷延伸至主甲板高度,形成一道水下防禦層,並且採用液艙和空艙交替的隔層結構強化水下防禦能力,指揮塔和主炮塔也都配置了100毫米裝甲。普遍認為“阿爾及利亞”號的防禦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再配合8門性能出色的新型203毫米艦炮和6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該艦在各方面的性能均不遜色於其他國家的同類艦船,是法國條約型巡洋艦發展的頂峰,該艦也同時證明了藉助於現代化技術和精心的設計,可以在10000噸排水量限制內獲得預期的優良作戰性能。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1935年時的“阿爾及利亞”號,作為法國海軍最強的重巡洋艦,其服役生涯相當平淡,結局悲慘。

各國在條約型巡洋艦上的激烈競爭最終促使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對巡洋艦的性能指標和噸位比例做出限定,法國和意大利因為不滿條約內容,拒絕簽署有關巡洋艦限制的條款,但兩國還是不約而同地中止了重巡洋艦的建造,轉向152毫米炮輕巡洋艦的建造,而各自重巡洋艦的保有數量都止步於7艘。縱觀條約時代法國重巡洋艦的發展,法國海軍選擇了一條穩步推進、逐漸改進的設計建造路線,除了2艘迪凱納級之外,其餘5艘巡洋艦都各有差異,性能不斷提升,最終在“阿爾及利亞”號上實現了在有限噸位內各項性能的均衡配置。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1942年11月27日,一輛德軍IV號坦克停在土倫軍港的碼頭上,對面就是自沉後燃起大火的“科爾貝”號重巡洋艦。

在二戰爆發時,7艘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除2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外最強有力的打擊力量,並在戰爭初期配合英國海軍在大西洋搜捕德國襲擊艦,以及在地中海方向監視意大利海軍的動向,但並無突出戰績。1940年初夏法國的迅速戰敗導致7艘法國重巡的命運發生了兩極分化,2艘迪凱納級和“絮弗倫”號在亞歷山大港被英軍解除武裝並扣押,直到1943年加入自由法國海軍,得以倖存到戰後。絮弗倫級另外三艘和“阿爾及利亞”號則選擇加入維希法國海軍,於1942年11月為了避免被德軍俘獲而在土倫自沉,以悲壯的方式結束了服役生涯。

從赤膊到重甲:法蘭西條約型重巡洋艦進化史

■戰後“絮弗倫”號(中)被解除武裝,在土倫港作為浮動碼頭使用。這幅照片中該艦左側是“讓•巴爾”號戰列艦,右側是一艘拉加利索尼埃級輕巡洋艦,最右側是“德•格拉斯”號防空巡洋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