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銳意改革謀發展,最後廢除不得志,王安石的喜與悲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我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小時候的王安石,勤奮好學,自幼隨做官的父親在各地遷徙奔波,早年的經歷使得王安石有機會接觸到社會底層的貧困現實,將一幕幕百姓的苦難看在眼裡,自小憂國憂民的抱負深埋在心裡,為了江山社稷長治久安,為了黎民百姓謀取富足,他苦心求學,考取功名。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在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後,出任淮南判官。即便參加工作,他也放不下心愛的書籍,常常通宵達旦地整夜讀書,困了就趴在案子上睡,天亮後來不及梳洗就匆忙趕往府衙,以至於上級領導知州懷疑他晚上夜夜笙歌,大醉如泥。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王安石博聞強記,讀書過目不忘,作文縱筆如飛,於情於理皆妙。慶曆七年,王安石調任寧波知縣。他把寧波當作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樣板田”,在任上破除陳規陋習,創辦學校,興修水利,擴種桑麻,發展農業生產,不到三年的時間,就改變了當地人民貧困落後的面貌。在當參知政事之前,他在地方做了十八年地方官,對於朝廷政策的實施有著深切的感受,同時,他體諒百姓的疾苦,為日後的變法打下基礎。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宋仁宗年間,王安石上書改革弊政、富國強兵的辦法,但仁宗皇帝沒有批准。宋神宗即位後,王安石覲見神宗皇帝,提出“改革變法”的政治抱負,並呈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裡面詳細分析了宋朝初期和中期“百年沒有改變”的表象,抓住“內憂外患、國弱民窮”的問題本質,從“祖宗之法”上找原因,提出“改弦更張、變法革新”的政治主張。《札子》提出對宋代初年以來的制度進行改革,扭轉宋朝積貧積弱的局勢。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親自主持變法,歷史上稱為“王安石變法”。但是變法遭到司馬光、文彥博、呂誨、呂公著等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神宗去世後,宋哲宗即位,起用司馬光為宰相,廢除了全部新法。身居南京,牽掛朝政的王安石,滿腔憂憤,於第二年三月去世。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王安石手書《楞嚴經要旨》

王安石雖然有著改革者的雄心壯志和堅強意志,可他做事冷麵無情,甚至有些執拗(固執己見,不能採納別人的意見),人送“拗相公”的外號。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為國利民,可是他大刀闊斧的改革,必定觸動實際利益者,得罪了朝廷的上上下下的相關利益人員。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即便遭到很多人反對,王安石仍舊沒有退縮,提出天象的改變不可怕,祖宗的規矩不用效法,人們的議論不必擔心的“三不”思想,以此向神宗皇帝證明自己銳意革新的決心。由於宋神宗對推行新政搖擺不定,王安石的人生處境也越來越艱難,各個部門與地方官員紛紛陽奉陰違,致使新政無法推行。當時王安石新法採取的措施,只是為了緩和原本早就激化的階級矛盾,以此拯救宋王朝的危機。但是當時的官僚機構較為腐敗,況且新法對於官僚集團的大貴族的限制較小,改革派的力量在朝廷內非常薄弱,甚至有些新法被地方上的貪官汙吏所利用,造成不明真相的人們愈加地反對變法,從某種程度而言,反倒起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萬般無奈之下,王安石只好主動辭去宰相的職務。辭職後的王安石,藉助宗教來解脫自己精神層面的苦悶與憂愁,寫出《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示寶覺三首》等超然物外的詩歌。此外,他遊覽山水,陶冶性情,還創作了很多山水田園詩,其中《泊船瓜洲》、《染雲》、《南浦》等都是後世公認的佳作。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對於王安石個人而言,喜得是自己的文學創作獲得了豐收,可悲的是一心為國為民的新政得不到善終。對於宋朝朝廷而言,可喜的是朝政擁有暫時和睦穩定的局面,可悲的是沒有富國強民的政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廢除為日後的朝廷黨爭埋下隱患。後世之人,對於新法能否順利實施,及王本人的執政手段過於“僵硬”,並且對於王安石本人多有爭議。雖然王安石對於變法無力迴天,但是他的文學才華依舊大放光彩。他的文章雄健峭拔,詩詞遒勁豪氣中又有清新婉媚。其著作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一千多年來最受爭議的政治家,因堅持改革,一生悲喜交加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王安石強調文章的作用在社會的具體方面,而不像其他的道學家偏重在道德說教。他的詩文與社會、政治、人生的實際問題聯繫緊密,散文尤其突出,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答司馬諫議書》等文章,都是與變法有關的政治議論文,其他的像《讀孟嘗君傳》、《傷仲永》等小品文,也都包含實際的社會用意,而不是為了表現個人的人生情趣和文學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